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大连湾爆炸 > 大连新港爆炸消息

大连湾事件三重难题未解 传近岸水面被严重污染

来源:环球网
2010年08月05日04:44

  大连湾事件三重难题未解

  ■本报记者 杜悦英

  肇事者的沉默

  近日,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公开质疑,大连湾石油泄露的实际数量应该在6万—9万吨,远远大于官方公布的1500吨。但截至记者发稿,事故相关企业仍未就此作出说明。

  同样,4家责任企业也没有公开表示他们的歉意和赔偿计划。

  企业的沉默让Richard Steiner多了几分疑惑。这位多次直接参与处理石油泄漏事故及环境保护工作的美国阿拉斯加大学海洋保护教授一直在强调,只有相关信息的透明,确切的数据才能支持确定此次事故的真实规模,并展开进一步行动。

  “对责任公司的处罚必须加大,应包括对当地民众长时期受到的健康影响的赔偿。”退休前曾任中国环境科学院湖泊环境与近海环境研究室主任的赵章元对本报记者回忆了1996年2月份福建省轮船总公司在湄洲湾的溢油事故,这家公司后来曾因赔偿问题未妥善解决被当地渔民告上法庭。他认为,大连湾石油泄露事件的企业方面应及时公开有关信息,分析总结教训,才能避免又一次的“不了了之”。

  规避石油引发的环境风险

  赵章元说,在中国近岸海域的主要污染物中,石油仅随蓝藻、赤潮之后,排名第二,主要由石油开采、加工,事故漏油船舶排污引发。

  他称,国家各类地下战略储备油库,大多分布在地质条件较为稳定的沿海、山区,数量相对较少,但每处的总储量都相当可观。此类油库的安全性和防渗性能较好,迄今未有发生过渗漏污染问题,然而,其风险性依然存在:除了人为操作失误性风险外,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地下水位逐年在下降,表层土壤和岩石的风化剥蚀加剧,水封洞库水位保持的难度将日益增加,其密封的可靠性也会随之变小。

  此外,如果地壳微动频繁,一旦出现地应力相对集中于洞库附近,出现库下裂隙,将造成巨大损失。

  绿色和平则呼吁,政府应对全国的石油基础设施做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所有原油和成品油码头、油库、输油管道、油轮运输和石油生产企业。

  政府应制定全国的石油泄漏应对计划,以更有效地应对重大石油泄漏事故,其中包括实现石油打捞设备的现代化,为危险品打捞人员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以及提供应对泄漏事故的培训和演习。国家计划应明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化学分散剂和焚烧的方法处理海上漏油,并禁止这些技术被用于近岸或浅水区。应该定期审查全国所有参与应对石油泄漏事故的机构。

  生态影响不可估量

  赵章元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油污收集起来,还可继续作为原油使用,剩下不多的部分可用化学分散剂等处理。但即便如此,也很难清理彻底,一部分油污有可能附着到海底底泥和水生植物等上面,通过食物链的富集效应,最终给人体健康带来风险。

  绿色和平通过调查发现,大连近岸地区的水面已经被严重污染,本地水域中的大多数生物也很有可能已经被石油污染。而生物接触这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导致很高的致死率,造成的伤害在很长时间之内都很难恢复。除此之外,一些无法预料的环境影响可能在未来数年才能暴露出来(这在其他的原油泄漏事故中已有先例)。此外,由于燃烧而产生的污染物在溶于水后,也会大量附着在近海的海床上。Richard Steiner称,长达十年的生态影响并不是危言耸听的估计。

  绿色和平建议,在环境生态恢复方案中,应建立海洋保护区,以抵消泄漏带来的危害。(中国经济时报)

(责任编辑:李彬)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