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画家吴冠中辞世 > 10吴冠中逝世消息

怀同样心愿者无别离 文化界缅怀艺术大师吴冠中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8月09日21:54
  7月7日晚7时,中国美术馆特别筹划的“不负丹青——吴冠中纪念特展”开幕。展览通过62件馆藏珍品以及大量吴冠中的文献资料、历史图片、作品画册等,勾勒出吴冠中一生在艺术领域的耕耘与奉献,带领观众走进一代大师的艺术和心灵世界。此次展览将举办至8月2日。 新华网 王春华 摄

  新华网北京8月9日电(记者 周玮)吴冠中仙逝,美术界、文化界深切怀念。

  怀念他卓越的艺术成就,追思他孤傲不屈的艺术灵魂,赞美他求真挚热的顶真精神,颂扬他淡泊名利的平民本色。

  在文化部、中国文联9日举行的吴冠中纪念座谈会上,众人共同追怀艺术大师的业绩与精神。

  老人渐行渐远,他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

  “90岁的老人站在潮头,引领着我们的艺术发展”

  在数十年漫长而艰辛的艺术实践中,吴冠中始终坚持从民族的欣赏习惯出发,始终以“我为人民作画、我要努力画出人民的美感”作为自己艺术的立足点,始终以表现中国人民的情感、气质和美感为追求。在生前,他精心挑选了自己的数百件作品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上海美术馆、香港艺术馆、浙江省博物馆、鲁迅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等,把自己的艺术作品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

  文化部部长蔡武曾和吴冠中有过几次不长的接触,给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记得印象最深的是去年10月份,吴冠中先生90岁生日前后,我们去给他过生日,吴老说个人过不过生日无足轻重,只要有好的作品留给后世就是最大的成就和欣慰。”

  “后来参观过他的一次作品展——当时他给中国美术馆等处捐献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览,吴老亲自陪我们去看展览。看到一幅他当年在张家界写生的一幅画,我就谈到我去张家界的时候,跟张家界的朋友们说,张家界之所以成为有名的旅游胜地,其中和吴老还有一点渊源,就是因为他到张家界写生,画了画,拍了很多照片,做了很多宣传。当时张家界藏在深山无人问,后来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吴老听后非常开心,他说"我也算做了一件好事"。”

  几次很短暂的接触,吴老的胸怀、品格,对人生、对人民、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深深感动了蔡武。他说:“吴老不但是学贯中西的大艺术家,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鼻祖,90岁的老人站在潮头,引领着我们的艺术发展。”

  “中西两个艺术体系不是对立的,有共同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人性”

  通古今,融中西,是吴冠中艺术最大的特点。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说,他理解古今艺术变化规律,融合中西艺术之长,创造了一种新的、有独特个性面貌的艺术风格。他认为中西两个艺术体系不是对立的,有共同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人性,就是人类普遍对真善美的追求。

  “在吴冠中看来,中西文化的碰撞是时代赋予中国艺术家的历史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就会更加凸显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和本色。这是一种大国文化的精神风范和胸怀。正是这种内在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自信心态支持了他毕生的探索。”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

  吴冠中还强调艺术家要有思想,提倡艺术家要说真话,表达自己的真感情。他主张艺术家的作品要被群众认可,不要孤芳自赏,要坚持“风筝不断线”,做到“专家点头群众认可”。吴先生还告诉青年人,不要迷信古人,做古人的奴隶;不要迷信洋人,要挺直中国人的脊梁,不要制造洋垃圾。

  “吴冠中是一个有忧患意识和悲剧意识的艺术家,忧患意识对我们正在崛起的民族,十分重要,我们不要迷醉在歌舞升平和一片颂歌之中,我们要正视我们社会和艺术面临的问题。他对文艺界一些不良风气的批评很尖锐,听起来刺耳,但内涵是深刻的。”邵大箴说。

  “艺术家们应该对当前迅疾发生的社会变化做出理智的反应”

  社会进步,国力强盛,全社会对国家文化复兴的愿望欲加强烈,更加迫切地希望多出大师,多出文化上的集大成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甫说,老一代艺术家的成长是伴随着民族救亡和国家独立的社会变革而形成的。像吴冠中先生即是在法国时遭遇种族歧视的屈辱而形成了他的民族自觉和爱国主义思想。而今形势和客观外在条件的变化,致使我们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意识泛滥,浅层次的、快餐式的文化现象遮蔽了精英文化的思想主流,这不利于我们培养出自己大师的历史脚步。

  “艺术家们应该对当前迅疾发生的社会变化做出理智的反应。真正的艺术大家就应当向吴先生那样,为社会、人民服务,国家利益为上,德艺双馨,勇于创新,传播进步思想、创造健康审美精神的艺术家。”

  袁运甫说,吴先生为艺术、为真理勇于献身,不畏风险的大无畏作风,的确为我们当代艺术家做出了表率。我想如果一个时代的艺术家不能讲真话,不敢讲真话,那将是历史的悲哀。而全社会对于讲真话,甚至对具有偏激倾向意见的理想和宽容,亦是我们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

  如何才能催生大师级人物,创作出经典作品?袁运甫说,我们从吴先生的身上,可以发现他成功的路径,是与他广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分不开的。吴先生曾多次强调艺术家要有一个能吸取多种营养而健硕的“胃”,才能成就一个有质量的、有深度的艺术家。由此我认为今天的艺术教育应该更加开放,让青年们的艺术经历从广博的古今中外的历史和众多文化层面的经验中吸取营养,永不限于一家、一派、一院的“师带徒”式的教育模式。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和吴冠中是忘年交。忆及吴老,许江情难自禁:今天,我们正是通过记忆,重塑吴先生的形象和精神,回应时代与社会的关注。吴先生并不独孤,在他的身上,在他的灵魂深处,有他的师者,他的同伴,还有一代代诸如我辈的他的学生们。去年12月,许江看望吴先生,临分别时,吴老说:“吴大羽先生曾说过:"怀同样心愿者无别离。"”此话当长歌,记忆到永远。
(责任编辑:赵婷)
 
  [Ctrl+Enter]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