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胡其俊在天安门广场 赵世贤摄 |
胡克军在父亲的遗像前 殷楠摄 |
国旗覆盖着胡其俊的遗体 中国国旗网供图 |
冰点特稿第763期
【冰点特稿】:一个人的升旗仪式
本报记者 张伟
第一次把国旗升到旗杆顶上时,胡其俊觉得全中国都能看见它。这种感觉并不突兀,因为在那天,新生的政权正度过它第二个生日,胡其俊一定像它的所有拥护者一样,为这个不寻常的日子感到欢欣鼓舞。不过,那一天对这个22岁的普通电工来说,还意味着更多。
他“又高兴又害怕”地站在天安门广场的旗杆下,花了两分钟时间升起了一面国旗。这面旗不但宣告1951年国庆节正式到来,也宣告一个普通人个体生命荣耀的开始。
时隔59年回顾胡其俊主持并完成的那场仪式,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寒酸。要知道,在当时现场既没有嘹亮的音乐,也没有整齐壮观的仪仗队,甚至也没有人围观,更不会有人来合唱国歌。对那些近期曾在天安门广场体验升旗盛况的人来说,1951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是很难想像的。当胡其俊扳动旗杆上的开关,看着国旗缓缓滑到旗杆顶端时,太阳已经快要升起来了,广场上十分冷清。
从那一刻起的26年里,电工胡其俊便正式成为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手。既没有乐队,也没有掌声,26年里,每当有节假日、盛会和庆典,他都会独自一人用略有些机械的动作扳动开关,在这个国家的心脏升起国旗以示庆祝。也有时候,他还要降下同一面国旗,为突如其来的哀悼渲染悲伤。
每当做完这一切后,胡其俊会骑上自行车,穿过大街和胡同,回到家里,或者是回到他那日复一日的本职工作中。他仍然是那个普通的北京电力局工人,领着普通的工资,住着普通的平房宿舍,只在重要的场合才舍得穿上自己的呢子料中山装。他甚至连一块手表都买不起。
当他升旗的生涯在1977年结束后,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一切。时代在变迁,许多人开始不远千里地来到天安门广场,只为亲睹国旗升起的那一刻。今天,人们见惯了阵容庞大的仪仗队,也习惯了国旗升起时相伴的国歌声。以至于胡其俊和他那些冷冷清清的升旗仪式,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很少再有人提及。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忘了他。比如,一个叫邢华琪的军人在自己的文章和书里,反复讲述着胡其俊的故事。哪怕在胡其俊已经去世3年以后,他仍然坚持认为:如果胡其俊一个人的升旗仪式一直保留到今天,“那将是世界上最动人的升旗仪式”。
升旗
1951年10月1日那天凌晨,当胡其俊第一次走向天安门广场的国旗旗杆时,广场上的警卫因为从没见过他,好说歹说,就是不让他靠近。
头一天晚上,北京电力局政治供电科这个新考进来的年轻人,突然接到领导的任务:从明天开始,由他担任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手。
当时,对这面镶嵌着五颗金色星星的国旗,人们远没有今天这样熟悉。事实上,在相当长的岁月里,除了一些特殊的日子,天安门广场上并不升国旗,只有当五一、十一、元旦、春节、国内重要会议、重大外事活动或国家治丧的时侯,才会升起或降下国旗。
不只是国旗,一名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人曾经回忆说:旗不是随便升的,而是由上面通知,那时候,甚至连广场上的建筑“它们什么时候挂彩旗和亮灯,也都是由上面通知的”。
由于升旗的系统是由电力控制,升旗这个差使理所当然地被交给了懂电的人。开国大典上,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按下开关,国旗就升起来,那个开关就是由胡其俊所在的北京电力局设计的。因此,此后升旗的任务就由北京电力局负责。在胡其俊之前,他的同事陈鸿年也曾经担任过升旗手。
如今,没有人能说清楚,为什么是胡其俊当选。他的家属们后来猜测,也许是因为他成分很好,人也上进。总之,作为无数枚螺丝钉中的一枚,胡其俊被拧在了这根旗杆下。他在一篇文章里仔细地记下了第一次升旗的紧张感。第一次从天安门管理委员会领回国旗后,他“心里开始七上八下,高兴、害怕,都涌在心里头,一整个晚上脑子里一遍遍地过升旗的程序”。
尽管胡其俊心里充满紧张和神圣感,他第一次升旗的经历实在称不上庄严。当时,因为激动而一夜没合眼的胡其俊必须把国旗放下,手脚并用,才能费力地翻过旗杆周围一米多高的汉白玉围栏,进入升旗台。随后,他必须蹬着底座边上的配电器箱盖,爬上两米高的基座,然后小心地挑好站立点,稳住身子,再用铁丝把国旗的旗杆一点点捆扎在升旗杆上,这才能跳下来,喘口气。
等东方透出亮光,他把国旗升上去,还要再花费同样的力气翻出围栏,跑到远处去看看国旗的高度是不是合适。看完不放心,还要再爬上天安门城楼,去打量一下自己的成就。
不过,尽管有些费劲,据胡其俊事后回忆,完成这一切以后,他觉得“比喝了二锅头还带劲儿”。
从此,在完成日常工作之余,胡其俊负责起天安门广场上那面标志性国旗的升降。他在这根旗杆底下爬进爬出,爬了26个春秋。那时候,升旗没有固定的时间。胡其俊甚至连手表都没有,他只能通过清晨的鱼肚白或者傍晚的晚霞来确定大概的时间,遇上雨雪天气,就只能凭感觉。那时候,升旗的现场也并没有那么庄严,有几次,碰上开关恰好坏掉,胡其俊只能用尽全身力气,把国旗用手拉到竿顶。要是碰上有行人凑巧来到周围,胡其俊还得一边升旗,一边回答他们好奇的询问。其中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毛主席当时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怎么能把国旗升那么高?
因为时间过得太久,又缺少见证者,关于胡其俊升旗的很多细节已经很难追溯了。自从2007年胡其俊去世后,他那些由国旗映衬的故事细节也一并被带走了。
人们唯一能确定的是,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年轻电工,骑着他那辆绿色飞鸽牌平把自行车,一次次穿行在天安门广场和右安门宿舍之间的过程中,他所服务的这个国家发生了很多事情。随着他一次次把那面红色绸缎做成的国旗升起和降下,天安门广场上逐渐建起了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与此同时,他和所有人一起迎来一次次大会、庆典,或者悼念,感受着政治风云的变化。
有些事和他切身相关。比如,毛泽东接见红卫兵这样的“重大国事活动”进行之前,他会事先得到通知,早早地把那面国旗升起来,和领袖一起接受万人敬仰。
有些事情和这个小人物并没有太大关系。1953年,斯大林逝世的消息传到中国,胡其俊得到通知,要为斯大林降半旗——这是新政权第一次为一个人降半旗。胡其俊并不知道到底该怎样执行:是降到旗杆高度的一半,还是三分之一?是直接升到半旗,还是先升到竿顶,再降下来?
那时候,没有电视,也没有报纸来学习这些,但胡其俊凭自己的感觉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先把国旗升到杆顶,然后降下来,约摸停在第二节旗杆的中间位置,就固定了下来。此后,他还特意跑远了,看看旗子的高度,觉得满意了才离开。
这个独自琢磨出来的降半旗标准后来成了惯例,并被写进了国旗法。20多年后,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先后辞世,胡其俊一次又一次地在天安门广场降下半旗。他儿子已经记不起,当时胡其俊有没有痛哭流涕,“时间太久了”。
这已经是1976年。那个当时满怀激情的年轻人如今已到中年,他那辆自行车后来给了儿子,他的单位也逐渐配上了三轮摩托车和北京吉普。那个当年初生并且朝气蓬勃的政权也经历了诸多风雨,正在迎接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的到来。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