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的评论《又一张“画皮”》选在李一已借弟子之口宣布“闭关”的第二天发表,是妙不可言的。因为按照以往的经验,新华社的评论几乎相当于盖棺定论,所以李道长的闭关可以一直进行下去了。
大概两个月前,我曾建议一个做深度报道的同事揭批李一。但他认为李一是中国道教协会的副会长,况且座下弟子多是商界政界名流大腕,写这篇稿风险太大。今时今日,不知他是不是在后悔。但我可以肯定的是,现在中国道教协会很后悔。事情到了这地步,连我个局外人都想好好问责一下道协——为什么一个骗子不但能堂而皇之地当上道士,甚至还能登上道协副会长宝座?如果连道协的副会长都是骗子,那么如今的道教界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状态?
我的一位朋友也是位道长,从师承的角度来论的话,李一是他的“师伯”。他表示,在道教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如果一个人是正式拜过师的道士,那么只要他没犯什么人神共愤的大罪,其他道士就不会公开指责他的一些不端行为。因为如果你指责了他,就等同于指责了他的师父。尤其当这个道士的师父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道长,就更加无人敢于怪罪他,而李一恰恰正是拜了一位上海颇有名望的老道长为师。我也问过那位道士朋友,事已至此,道教界到底应该由谁来为李一的丑闻负责呢?他认为按理来说,应该就是收他为徒、给了他敲门砖的这位名师。但如今谁也不能再苛责那位老道长,因为他已经于2008年羽化(就是去世)。而李一2001年拜在他座下时,他就已经患病住院。老道长可能也想不到,自己修行了一辈子,却将永远地染上“李一的师父”这个污点。
如果说拜师是让李一在道教界站稳了的话,2009年9月4日,他受邀主讲国家宗教事务局的第30期“银安论坛”,就是他真正奠定地位的转折点。所谓银安论坛,就是在宗教局驻地——北京什刹海醇亲王府的银安殿中举行的系列讲座。李一讲座的题目是《道家医学(养生)与当代文明》,据说这还是此论坛首次邀请宗教界人士作报告,其他的主讲人多是学术界、政界人士,如中国政法大学的儒学专家方尔加、国新办主任王晨等。作为国家宗教局的座上宾,作为与学界政界名流得到同样待遇的人,李一在今年6月当上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更为顺理成章的是李一在公众视线内的首次出名,这第一次出名虽不像最近这样搞得妇孺皆知,但却几乎全是正面报道。这其中,一方面靠的是李一的商人头脑和“忽悠”能力,另一方面就是一些商界和媒体界人士出自个人喜好或投资需要而对李一进行资助和吹捧。比如最早资助李一团队的重庆国光集团、最早为李一讲养生搭建平台的培训机构中智信达、给李一大力支持并曾计划与他一起在千岛湖建设养生岛的某著名企业家。此外还有最早出书宣传李一的中央电视台编导樊馨蔓,以及后来让李一成为绝对名人的湖南卫视《天天向上》等电视栏目。据一位在电视媒体工作的编导透露,之所以请李一做节目,其中确有一些编导和主持人真的对他“倾心”,但大多数编导纯粹是觉得他很有趣、可能会吸引眼球。是的,就是为了“吸引眼球”这么简单的目的,公共媒体成了骗子施展骗术的平台。那些体制内媒体,甚至也忘记了敬宗教界而远之的“行规”,不惜以养生为名目,助李一屡屡出镜、抛头露面。湖南卫视首当其冲,不然它们怎在一年时间内连续捧红了一个张悟本、一个李一呢?
再反过头来看看新华社那条评论的完整标题——《又一张“画皮”?——探寻所谓“养生大师”李一的虚实》,这个标题的重点到底是哪几个字呢?有人说是“画皮”、有人说是“所谓”,其实真正的重点是“又”这个字。这些年,每当目睹一个个并不高明的骗子,“顺理成章”地从默默无闻到叱咤风云,再从万众膜拜的活神仙堕落为一只人尽可欺的落水狗,都与千百年来那些装神弄鬼的骗子们殊途同归……他们的骗术从未改变,他们的技巧从未升级,但给他溜须拍马捧臭脚的人总是层出不穷,而上当受骗的同胞也是前仆后继。
或许是现实太痛苦,或许是未来太迷茫,或许中国人真的需要一种简单实用的“迷信”,而非严肃的信仰?看着李道长弟子们满面幸福的练功照片,连我都犹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