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环球人物》专区 > 《环球人物》最新

低龄留学成风不是好事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2010年08月19日13:59

  一年学费三十万,两个“二代”是主体

  低龄留学成风不是好事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李妤航

  《环球人物》杂志驻英国特约记者 王鸣蔚

  暑假,留学热潮涌动,在这群人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稚嫩的面孔。据统计,今年,中国低龄留学人数达到近年来的峰值:赴海外读高中的学生人数比往年增加两至三成;高中毕业参加“洋高考”赴海外上大学的学生人数,比往年增加一成多。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放弃国内中、高考而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人数,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低龄留学已蔚然成风!”

  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小平告诉记者,“低龄”的概念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从最早的本科生到后来的高中生,“现在所说的低龄留学生,则专指初、高中学生”。徐小平说,出国留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这个趋势不容忽视。透过这一现象,一系列社会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如贫富分化、中国教育的困局等。

  送孩子出国,为了什么

  “为什么把孩子送出去读书?原因很简单,现在国内中学的教学‘一切为了高考’,西方国家却很注重对孩子创造力、认知力的培养,加上我儿子在班上成绩并不出色,出国或许能为他争取到更多读优秀大学的机会,享受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后不管在国外还是回来,工作都好找。这一步可是关系到他一辈子呢。”儿子孟晨还只有17岁,做父亲的就已为他规划好了未来。

  孟爸爸早在两年前就开始打听去哪个国家留学好,并着手联系中介。为避开扎堆的中国留学生,为儿子找一个“全是外国人”的环境,他特意挑选了一所美国山村中学,“离那些大城市远些,孩子也不会总想着出去玩。”去年1月,孟晨从高中退学,转学到美国佛蒙特州的一所私立中学——隆萃尔中学。

  起初,孟晨的妈妈是反对这一计划的:“孟晨自理能力差,一个人在国外该怎么生活?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遇到什么事连交流都成问题。还有,国外的文化和人群都和国内不同,在国内我们还能看着点儿,要是出了国,再受到不良影响,很容易沾染上坏毛病……”

  孟晨自己的想法很简单:“至少可以逃避眼前繁重的课业压力和激烈的竞争,可以躲开高考这根指挥棒。老爸这个主意并不坏。”但同时,他也有些迷茫,“长这么大连北京都没有出过,现在可好,一下子就跑到国外了。”

  离家那天,全家人都到机场去送孟晨。走向登机口时,他不住地回头,不住地摆手,在巨大背包和行李箱的衬托下,背影显得格外瘦小。直至孟晨消失在熙攘的人群中,孟妈妈仍站在登机口张望……

  和那些铁了心送年幼子女出国的家长一样,孟晨的父母其实心里很清楚,登机离家,不过是迈出了第一步。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孩子要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但在家长眼中,这条路通向的,是一个能轻松“读好大学”、“找好工作”的光明未来。

  学习和生活都不容易

  和中国家长们的热情不同,记者在采访中接触到的一些国外中学老师,对低龄留学这一问题表现出的忧虑,远大于鼓励。

  英国某中学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十几岁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青春期又是性情最多变的时期,突然面对一系列新的压力,若找不到排解的出口,问题可能越积越深,对其成长不利。加上中国低龄留学生多是被家长安排留学,并非出于自愿,对环境缺乏主动接受的热情,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某学校,一名上海籍的韩姓学生因英语沟通能力不足,性格日益孤僻、暴躁,常和同班同学发生肢体冲突,甚至会无缘无故自言自语、又哭又笑,后经医生证实,已患有精神病。北京籍留美学生梁常文也对记者说,他的一些同学因为不适应留学生活,一年内要回国好几次,给家里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

  牛津大学经济系的大三学生小茗告诉记者,对大多数低龄留学生而言,心理上都要过几道关:从想家、逐渐适应到完全融入。

  “思乡是每个低龄留学生最难过的一关。”小茗至今记得,初到英国,走下舷梯,独自面对偌大的机场,看到的却多是不同肤色的人们,“突然袭来的寂寞感让我觉得非常无助”。

  到英国的头3个月,小茗每天都在哭,离家太远让她觉得孤独,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也让她缺乏归属感。好在老师和同学们对她很友好,同屋的3个英国女孩,每次有活动都会叫上她。时间一长,小茗调整好心态,融进新的生活圈子。她开始能带着亲近的口吻描述新的校园生活:“和影片《哈利波特》中描述的很像——住着独栋宿舍,在摆着长桌、长凳的食堂就餐,上课是十几个人的小班……”

  国外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教育体制,是最吸引中国家长和学生们的,没有了应试教育的压力,似乎从此就可以享受学习的快乐,可以获得知识和自信,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身边没了家长的监督,一些低龄留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高中时就到英国留学的晓彬告诉记者,到英国的第一个学期,他很少在课堂上发言,因为压根不知道大家谈的是什么,也插不上话,这让他产生了极大的挫败感。“生物、物理等专业课中的专有名词,更听得我满头雾水。”时间一长,晓彬开始厌学,他想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要砸下辛苦钱让他到英国“受罪”。他开始逃课,并结交了一群年纪稍大的孩子,和他们一起到广场和电玩厅打发时间。第一学期末,6门必修课里晓彬有4门不及格,加之连续旷课逃学,他接到了校方的留级通知,“那时,才觉得很对不起父母”。

  像晓彬这样的学生并非个别现象。“国外读大学相对容易,这也成了部分小留学生放任自己的一个原因。”北京市的一位中学老师对记者说,他班上已有几名学生走上了出国留学这条路。

  小留学生生活奢侈引来非议

  低龄留学潮的愈演愈热,在国内引起了媒体及公众的广泛关注。留学,离不开高额花费,人们好奇,一个十几岁孩子在国外读书到底要花多少钱?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家庭背景?

  据记者了解,在英国,外国学生若想上中学,只能就读收费高昂的寄宿学校。在英国几所著名寄宿中学的网站上,记者看到,学校每学期学费为5000至1万余英镑(1英镑约合人民币10.68元)不等。据英国独立学校委员会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寄宿生每学期的平均费用已达8003英镑,较去年整体上涨了4%,而这,还是16年来涨幅最小的一年。以位于牛津的第欧瓦罗克斯学院为例,2010至2011学年中一学期的学费和住宿费约为8500英镑,若按英国3个学期一学年的学制计算,每年需2.5万多英镑,若算上艺术类课程、语言学习等其他费用,则每年需近3万英镑。而在众多王室子弟和历史名人曾就读的伊顿公学,每年所需费用就高达5万多英镑。

  在英国,只有中产阶级以上家庭的孩子才会被送到寄宿中学,近93%的英国孩子都在公立中学就读。英国《每日电讯报》曾在2008年底经济危机时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很多中产阶级因失业或收入骤减,不得不将孩子从寄宿中学接出来转到公立学校去,但同时,中国孩子就读英国寄宿学校的人数却逆势增长。坊间盛传,某英国寄宿中学在濒临破产之际,因中国留学生的纷至沓来而起死回生。

  据一份针对英国独立学校委员会的成员学校(即英国主流寄宿中学)进行的最新调查显示,仅2010年,英国主流寄宿学校就吸纳了1万余名海外留学生,其中,1543名来自中国大陆,1854名来自中国香港,加起来,占到留学生总数的1/3。

  据记者多方调查了解,到英国读寄宿中学的中国学生中,商人家庭背景的占据了绝大多数。他们中甚至有人在学校附近购置房产,家长也专门过来陪读。因为没有经济压力,一些小留学生生活奢侈,记者认识的某房地产商之子就曾花2000英镑买了条牛仔裤。据《英中时报》报道,中国的留英学生中,“拿LV、GUCCI当书包的大有人在,开名牌跑车的也不少……这些‘富二代’最爱去的地方,还包括酒吧、夜店、各种派对赌场。在伦敦的许多赌场,都能看到一掷千金的中国留学生。他们下的赌注很大,一晚上输掉几千甚至上万英镑的不在少数。很多时候,一张赌桌上全是中国留学生。”他们的这些举动,引来不少外国人的非议和侧目。

  也有不少低龄留学生来自中国官员家庭。这些“官二代”比“富二代”低调、谨慎得多,通常不会对自己的身份大肆宣扬。这些孩子毕业后却不用为找工作发愁。

  还有些普通家庭,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留学,但这只是极少数。

  财富正成为可否留学的分界线

  “10多年前,到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多为博士,渐渐地硕士、学士多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一批出国读寄宿中学的低龄留学生,但人数较少,且多是借一些教委组织的交流活动找寻留学机会。本世纪初,随着留学中介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通过留学中介出国读中学。不少英国私立寄宿中学看到了这一市场,开始和留学中介合作,委托他们在中国国内对学生进行考核。”从事英中学生交流的明影先生给记者梳理了低龄留学发展的脉络。

  教育专家徐小平认为,中国家长如此热衷把孩子送出去读书,一方面是因为国人对中国传统教育模式日渐失望,另一方面,更多中国人开始放眼全球寻找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他给记者举出了这样的事实——在美国,大学留学生中印度人所占比例最高,而在初、高中,韩国留学生人数最多。“这说明我国低龄留学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将来的发展还有潜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提出,许多家长送孩子去国外读书是“没有选择的选择”:“过去10年间,内地大学的声誉随扩招规模的扩大而下降,频频发生于高校中的教育、学术腐败案例,则一再损伤高校的公信力。”

  “但低龄留学热的背后,其实隐藏着种种问题。”徐小平告诉记者,“最让人担心的,是教育的贫富差距拉大。财富正渐渐成为学生是否可以出国留学的分界线。因此,国家应出面设立留学生专项基金,资助那些成绩优异却没有经济能力的学生们出国,保证更多优秀人才能分享国外教育成果。”

  熊丙奇博士也表示了他的担忧:“如今,‘垃圾留学’比比皆是。类似‘在国内学得差却能在国外轻松上名牌大学’的观点,可以激发出国热情,却很难达到留学的实际效果。”另有教育专家指出,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重要产业,现在我们把钱都拿去拉动别国的GDP了,对本国教育绝非好事。”

  未获《环球人物》杂志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环球人物》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违者《环球人物》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

(责任编辑:高莹)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