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外专家在京共同关注地球生态环境安全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9月07日22:21
  新华社北京9月7日电(记者余晓洁 隋笑飞)7日在北京召开的“21世纪论坛”2010年会议上,中外专家纷纷表达观点,共同关注地球生态环境安全。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主席托马斯·斯托克指出,已排放的二氧化碳中,大约15%会在大气中继续停留几个世纪。由于二氧化碳热惯性大,海洋已极度不平衡,即使今天我们已经减少了排放量,海平面的上升也将持续到22世纪。他说,这种所谓的气候承诺意味着,我们还没有完全承担过去温室气体排放的一切后果。

  为应对全球变暖,人们希望找出“神奇的修复方法”。托马斯认为,工业社会250年来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就从大气中移除。即便如此,“还是必须迅速执行把全球变暖限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从而高效、逐步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他还提醒,气候系统的一些组成部分可能会出现非线性行为和引爆点。其中最著名的是墨西哥湾暖流向北扩展。快速而强烈的升温有可能破坏此环流的稳定,使其大量减少,甚至停止。模拟模型显示,如果人们继续大量排放化石燃料,一个无冰的北极就可能出现。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林而达在论坛上指出,世界气候系统变暖已毋庸置疑,许多自然系统正受到温度升高的影响。中国所面临的主要气候问题有干旱、洪涝、热带气旋与风暴、寒潮与冻害以及高温和热浪。

  他说,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和中国区域气候环境变化作用下,中国的生态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在论坛上说,可再生能源在近10至20年难以解决中国能源的主要问题,未来40多年仍会有大量的煤炭消耗,所以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是中国低碳经济的关键。他说,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系统是综合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重要方案。

  倪维斗表示,中国应当按照国情走自己的路,分阶段减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埋存应从易到难,逐步推进。煤基多联产是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上有良好继承性和可行性,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性能,是实现未来二氧化碳捕捉和埋存的科学途径。
(责任编辑:李恺萌)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