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白岩松谈广州:坚守与开放混搭 最中国的地方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0年09月08日04:06

  专访央视节目主持人、亚残运会志愿者形象大使白岩松

  皱着眉头,表情凝重,这是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留给许多观众的印象。不过,离开了摄像机镜头,生活中的白岩松却是活泼、温情的。

  曾经戏称自己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足球专业”的白岩松,在主持新闻节目之外,也与体育结着深厚的缘分。20年前的北京亚运会、2004年悉尼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都能看到白岩松的面孔。这一次,白岩松来到广州,成为亚残运会志愿者形象大使。他说,形象大使是一根火柴,他要让这根火柴点燃四方,推动全社会形成光亮的志愿的心。

  文/本报记者杨明 实习生黄敏瑜 通讯员吴楚斌、彭俊杰、冯婧婧

  图/本报记者顾展旭

  谈广州印象

  最中国地方 正在揭盖头

  广州日报:6年前你主持了广州申亚晚会,6年后的广州有什么样的变化?

  白岩松:6年前我跟周涛、广东的同行在珠江上主持晚会,这次来,绝大多数的建筑都竣工了,离最后的开幕越来越近了。广州现在就像是旧时代新娘子将要掀开盖头一样,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广州已经在掀开盖头了。

  广州日报:你觉得广州是个拥有什么样特质的城市?

  白岩松:广州是又坚守又开放的城市,很多古文化,包括礼仪、人际交往传统保持得非常好。同时又是一个开放的城市,他把开放和古老融合在一起,好比与外商谈了个很大的单子,但用的是喝早茶的方式,很有意思,广州就是这样的混搭,如果要说最中国的地方,我愿意投广州一票。

  谈广州亚运

  期待更松弛 期待更开心

  广州日报:对广州亚运有怎样的期待?

  白岩松:会期待。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个城市所提供的舞台是否精彩,是大型赛事举办成功的重要因素。广州亚运会距离中国上一次办亚运会整整20年,20年来中国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广州是一个瞭望口,大家会通过这个瞭望口看到,这20年最大的变化是我们拥有足够的自信和从容,从外在的追求变成内在的追求。

  广州日报:20年前,您刚刚工作,参与了那一届亚运会的报道。

  白岩松:北京亚运会是中国举办的首个大型国际性赛事,所有人都不松弛,包括运动员。这一届就不会了,不是说我们都会赢,而是即使输了,观众也是松弛的。广州亚运会大家关注的是有没有变成亚洲的大节日,我们是不是更好地做好主人,做主人的特点是让客人和自己都开心,就像我们在家请客一样。

  广州日报:广州亚运在哪些方面可以借鉴北京奥运会?

  白岩松:我觉得广州亚运会应该是办出广州味来,办出中国20年的变化来,办出大家开心的局面来。比北京奥运会更松弛,更有活力,更充满着饮食、啤酒和开心的味道,这是我期待的。

  谈形象大使

  帮助残疾人 尊严更重要

  广州日报:这次担任亚残运会志愿者形象大使出于怎样的考虑?

  白岩松:我在北京残奥会已经跟志愿者加油打气,跟那个团队结下了很好的情谊,所以他给我打电话,问能不能帮亚残运会做一点事?我说没问题,没有理由拒绝。

  大家要关注8300万人残疾人,尊严对他们更重要,我见过很多残疾人的朋友,很多年没走出过房门,这是真的。我自己曾经在2007年踢球骨折,坐了一段时间轮椅,才知道我们无障碍的设施多么糟糕,有时10厘米的台阶让你寸步难行,必须有4个小伙子抬我的轮椅。有了这种感受之后,跟残疾人朋友一起做事情,目标会更明确。连桑兰这么知名的残疾人在北京打车都很难,更别说其他的残疾人了。

  广州日报:有没有接触到特别让你有感触的残疾人?

  白岩松:当然有。比如残奥会游泳运动员没有手臂,他用脑袋撞壁,一次又一次,你会看到很多运动员,其实远远落后了,但是还在坚持,这时候你会看到他的自尊。同情心和怜悯超出一定范围,同样会对残疾人朋友产生伤害,中国在20多年前把“残疾人”叫“残废人”,一个“废”字对他们的伤害有多大,后来就慢慢变成了“残疾人”。可是我们自己称呼自己是“正常人”,现在我们称呼自己叫“健全人”。通过这种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到社会的进步。其实我现在更多叫“残障人士”。有时候善良也是一种伤害,比如在日本不要轻易给老年人让座,日本的老年人讨厌别人觉得他老了,这是多微妙的一种情感。残障人士比我们更敏感,更需要我们敏感细致地对待他们。

  谈淡泊名利

  名利是中性 就看怎么用

  广州日报:近20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从一线记者到知名主持人、制片人,再到为年轻人让出舞台,是否觉得自己已看淡名利?

  白岩松:最近我刚刚写完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觉得名和利是中性的,看放在谁的手里,怎么用。给亚残运会当志愿者大使,让100人当中有10人思考,怎么从志愿者变成志愿的心,这个名就起到好作用,如果你要用名为个人谋求很多财富,也许就没那么大的价值。

  下一本书关键词可能是“信仰”

  广州日报:屏幕上的白岩松都是皱着眉头,在生活中什么事情能让你心情舒展?

  白岩松:工作很难跟幸福挂钩,幸福是生活的状况,而且必须持续很长时间,而且必须很平静,综合在一起才可以谈得上幸福。但是目前觉得离幸福还有很远的距离。

  广州日报:你的新书叫《幸福了吗》?

  白岩松:是的。

  广州日报:在十年前的《痛并快乐着》后记里你提到,希望十年后的那本书会更犀利,更加畅所欲言。做到了么?

  白岩松:我是十年来从来不写博客,不开微博的人,十年前有一个承诺,十年后再写一本,今年正好十年。我觉得《痛并快乐着》是人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很直接,但十年过去了,这个关键词变成幸福,而且是问号。后记的关键词是信仰,也是问号。有人说四十不惑,我刚好过了四十岁两年,不明白的事情更多了,所以我觉得这不仅是我,跟所有人共振内心的困惑,不能再多说了。(笑)

  广州日报:你跟别的作者一样吗,会关心发行量吗?

  白岩松:当一本书写完之后就跟我没关系了,接下来是读者和社会的问题,很多事情不用说,一说就是错,有一天读完这本书的人,将来跟我见面会有会心的一笑,这是一种最好的文字交流。

  广州日报:十年后是否还会再有一次思想的结晶?

  白岩松:当然,我会以十年一个结点来写。我不知道下一本书的关键词是什么?也许是信仰,有可能。

  白岩松

  1968年8月20日生,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蒙古族,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1989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之后就职于《中国广播报》。

  白岩松参加了《东方时空》节目的筹备,并成为以《东方时空》为标志的电视新闻改革队伍当中重要的一员。从1993年起直至如今,白岩松参加访谈的人物约千位,树立起自己鲜明的主持风格。

  2000年,白岩松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1年,创办全新的《时空连线》栏目;2003年,创办《中国周刊》和《新闻会客厅》两个全新栏目,成为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一部分。2008年3月底,白岩松与同事创办以他为思想中心的电视评论栏目《新闻1+1》。

  2008年,白岩松获得第九届长江韬奋奖、“中国播音与主持”大奖特等奖、“中国金话筒奖”,还获得2009年中国电视榜 “最佳时评节目主持人”奖。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黄珊)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