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蜱虫咬人致死 > 蜱虫消息

河南山东现蜱虫咬人致死病例 尚无法从根源预防

来源:东方早报
2010年09月09日05:51

  蜱虫叮咬已致18死

  作者 综合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

    河南山东湖北现蜱虫咬人病例 尚无法从根源预防

  早报讯 据河南省卫生厅昨天通报,自2007年5月信阳市报告了首例疑似无形体病例以来,通过全省监测,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此类综合征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浉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

  据了解,该病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10月,其中6-8月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以40-70岁居多。近两年在山东省、湖北省等省份也先后有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报道。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是硬蜱叮咬人体而引起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主要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是一类新发的重要人兽共患病。

  此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潜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中国疾控中心和河南省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2007年5月报告首例

  据了解,首次疫情出现在2007年5月,疫情发生后,河南省卫生厅先后印发《医疗机构无形体病例监测方案》《无形体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和《无形体病例诊疗方案》等规范性文件,指导和规范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做好无形体病防治工作。2010年,此项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继续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病例监测,及时发现类似疫情,并对相关诊疗、报告、采样、流行病学调查和院内感染控制等工作提出了要求。

  为进一步探明信阳蜱媒疾病的病因,2010年5月31日,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在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罗山县、新县、息县和光山县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工作,目前监测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由于无形体病为新发传染病,各地医生对其临床表现及特点缺乏了解,为避免出现病例的误报及漏报情况,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0年4月、5月和6月分别派人到疫情发生的信阳开展督导,了解病例的发现及报告情况,同时要求基层严格按照病例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河南省卫生厅负责人表示,目前是无形体病的发病季节,他们将进一步加强无形体病防治工作,做好无形体病疫情管理,提高疫情监测质量,及时准确掌握无形体病流行规律,提高救治能力,更好地保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没有非常有效的措施

  另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针对蜱虫咬人致死事件,昨天下午3时40分,河南信阳市举行了新闻通气会。由信阳市卫生局牵头,信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专家沈大勇(音)主持了通气会,大致介绍了信阳市近期发生的病例。

  据介绍,由蜱虫等昆虫引发的无形体病例于1994年在美国等国家首次发现,目前我国有6个省市发现疑似病例。因为信阳特殊的地理环境,蜱虫一直就存在,前几年由于气候的原因,流行的趋势不是很明显。信阳市于2007年发现病例,到今年已基本上掌握了其传播区域和传播途径。

  但是,对于根源上预防,从河南省到国家疾控中心,都没有出台一些非常有效的措施。

  不过,在控制疾病方面,下发了很多指南,同时建立了培训组进行了很多集体培训。这种病还是可防可控的。

  此外,针对这一新发流行病,昨天下午1时左右,信阳市政府和卫生部门又成立了一个特别调查组,再次组织有关专家深入到商城县进行调查检测。

  综合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

  相关链接

  据2002年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蜱,节肢动物,身体椭圆形,头胸部和腹部合在一起,有四对角。有的吸植物的汁,对农作物害处很大;有的吸人、畜的血,能传染脑炎、回归热、恙虫病等。

  另据解释,蜱,是能够寄生在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宿主。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信阳当地俗称草别子,也叫壁虱。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爱躲在茶叶背面。

  有的蜱虫平常状态下只有芝麻粒儿大小,但在吸了血之后有红豆那么大甚至更大。有的种类平常约有绿豆黄豆大小,在吸血之后会变成指甲盖大小。蜱在对人或动物叮刺吸血的时候,并不会有疼痛的感觉,但会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会引起森林脑炎等疾病。

  目前全世界已发现有大约800多种蜱虫,而中国有100多种。资料显示,1994年美国报告该病首例病例,近年来美国每年报告的病例约600-800人,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及韩国等国家也多有发病。2006年我国安徽省首次发现该病,随后在山东、河南、湖北、北京等地也有该病病例报告。

  临床症状 易误诊,处理及时致死率小于1%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周(平均9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降低,肝酶升高。严重者可发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肉凝血,甚至死亡。老年患者及免疫缺陷者感染本病后病情多较危重。

  因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发生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病情如能得到及时处理,绝大多数预后良好。据国外统计,该病致死率小于1%。

  致病原因 蜱虫本身不致病但携带多种病毒

  据著名寄生虫学教授、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余新炳解释,蜱虫一般都寄生在一些动物表皮,比如牛、狗等。它本身并不具有很强的致病性。但因为它以吸取动物血液为生,所以体内经常会携带有来自动物的多种病毒,比如典型的“森林脑炎”就主要由蜱虫作为媒介传播的。如果携带有这些病菌的蜱叮咬了人,患者可能会感染上某些病毒,继而引发重大疾病。

  附着部位 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等处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公众要注意个人及家庭环境卫生,做到勤洗手、勤洗澡、勤晒衣被。

  蜱可寄生在家畜或宠物的体表,如发现宠物体表有蜱寄生时,应减少与之接触,尽快清除宠物体表寄生虫,避免被蜱叮咬。

  如何处置 不要用手摘除或用手指将其捏碎

  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要不毒素更大。应及时就医(医生会在伤口周围消毒、在打麻醉在伤口上麻醉蜱、等蜱完全麻醉再用捻子轻松夹出),蜱将头钻入皮肤内时,头部有倒勾越拉越紧,自行取出容易将头留着皮肤内继续感染,再去医院取头极为麻烦。

  预防措施 避免在草地、树林中长时间坐卧

  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因蜱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应尽量避免在此类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外出旅游进入有蜱地区,要着浅色长袖长裤,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尽量减少体表暴露在外的面积。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虫带回家中。

(责任编辑:马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