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四川经住泥石流考验 震后重建规划选址总体科学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9月11日08:54
  经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考验,我省地震灾后重建的规划、选址、质量,总体是科学的,总体上经受住了这次灾害的考验——

  2010年8月,本应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欢笑的季节。

  当堪称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之一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即将迎来“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重要节点之际,一场巨大灾难再次突袭四川。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130年一遇的大洪水。“8·13”和“8·19”两次强降雨过程,全省近千万人受灾,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灾情尤重,一时,映秀告急、清平告急、龙池告急!

  从地震废墟中站立起来的四川人,再次迎战巨大灾难的严峻考验。两年恢复重建成果,迎来建成后的首次大考!

  如同抗震救灾,四川再度以高分通过大考——

  龙池:特大山洪泥石流所过之处,密密麻麻地留下80多处灾害点,然而,全镇80%的灾后重建住房和旅游新集镇经受住了考验。

  映秀:每秒流量超过正常值4倍以上的河水冲进正在建设中的新镇,然而,新建的房屋在洪水中坚强屹立。专家检测鉴定,地震灾后重建房屋及市政设施经受住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考验,结构完好,安全性和主要的使用功能未受影响,部分使用功能在修复后即可正常使用。

  虹口:连续遭受4场强降雨突袭,引发塌方、山洪、泥石流,然而,灾后重建的12个统规统建点完好无损。9月8日,虹口乡承办国际猕猴桃节,10月将举办川渝山地自行车对抗赛。

  青川:34道震后新建防洪堤,将疯狂的洪魔拦在老百姓居住的重建点外……

  走过灾难,四川郑重宣告——

  我省地震灾后重建的规划、选址、质量,总体是科学的,总体上经受住了这次灾害的考验。

  恢复重建成果,为什么能经受住这样的大考?

  以人为本:

  把最安全的地方留给老百姓

  灾区的住房,成为最先落成的建筑;灾区的学校、医院,成为最安全、最牢固、最放心的场所;一批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集贸市场相继落成,灾区综合保障能力大幅跃升。

  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从“大动脉”到“毛细血管”成为抢险救援的“生命线”,打开了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的“生命之门”。

  或许仅仅是巧合。

  两年前的8月13日,是四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大幕开启的日子。当日,四川承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向世界交一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重建答卷。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检验来得竟是这样早、这样严酷。

  仅仅两年后的2010年8月13日,清平、映秀、龙池、青川……这些汶川地震重灾区,陆续遭遇特大山洪泥石流突袭。

  很多年后,当人们回想起这场特殊检验时,仍将赞叹: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山洪泥石流灾害,面对130年一遇的大洪水,安全转移近百万人,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应对自然灾害史上的一个奇迹!”

  是什么支撑着这片饱经磨难的土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绵竹市汉旺中学。两年前,作为被特大地震摧毁的无数个坐标中的一个,它标注着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起点之一。

  两年后,它再一次成为起点。这一次,它是抗击“8·13”清平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起点,是灾区受灾群众安全转移安置的见证。

  汉旺中学,正是四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成果经受检验的实证!

  灾后恢复重建远不止于新建一座汉旺中学,而是在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壮丽画卷;不仅要建房、修路、办厂,还要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不留隐患、不留遗憾、不留包袱。

  检验,早在两年前就开始。

  重建家园,一开始就运行在以人为本、科学重建的轨道上。灾难让四川人更加深深地懂得,大自然造就人类的美好家园,大自然也潜伏着巨大的破坏力量。灾难的警示,更需要在重建和发展中汲取。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反复强调:灾后恢复重建是百年大计,必须从长计议、按规律办事,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如果说抢险救援、安置群众是“百米冲刺”,那么灾后恢复重建就是“万米长跑”。无论“百米冲刺”,还是“万米长跑”,一以贯之的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体现在科学重建——

  把最安全的地方,留给老百姓。

  震后几天,一支由全国7个省(市、区)800名多地质专家组成的调查组奔赴四川,经过历时一个月的实地勘察,拿出震后四川第一份地质隐患“体检单”。

  震后4个月,国务院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在规划制定中引入“功能分区”概念,把重建区划分为“适宜重建区”、“适度重建区”、“生态重建区”。

  “灾害风险很大”的“生态重建区”,被禁止原地重建城镇并较大规模聚集人口。而在适合人居的“适宜重建区”和“适度重建区”,则“把保障民生作为恢复重建的基本出发点,把修复重建城乡居民住房摆在突出和优先位置”。

  灾区的住房,成为最先落成的建筑;灾区的学校、医院,成为最安全、最牢固、最放心的场所;一批社会福利院、社区服务中心、集贸市场相继落成,灾区综合保障能力大幅跃升——这些,都曾经是灾区的“短板”。

  以交通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从“大动脉”到“毛细血管”是抢险救援的“生命线”,打开了通往抗灾救灾胜利的“生命之门”。

  科学重建还体现在尊重民意与凝聚民智。

  震后30天,由30位顶尖专家组成的国务院灾后恢复重建专家委员会成立。由此发端,四川建设史上规模空前的“取经”、“问道”拉开序幕。灾后恢复重建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汲取专家意见;灾后恢复重建的每一个步骤,都充分尊重灾区人民意愿。

  以人为本体现在依法重建——

  共和国首次为一个地方的震后恢复重建立法。2008年6月8日,距离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不到一个月时间,国务院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从震后调查评估到恢复重建规划,再到重建实施、资金和政策保障,这部条例细化到了灾后重建的每一步骤,又把灾后恢复重建的每一个步骤,纳入法制的轨道。按照《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地震灾后重建工程选址,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层、生态脆弱地区、可能发生重大灾害的区域和传染病自然疫源地——人民安危高于一切。

  以人为本体现在统筹兼顾——

  在绵竹灾后恢复重建中,学校、医院、敬老院、乡镇政府,每一处新建筑物都具备应急避难的功能。这些应急避难场所,在这次抗击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不仅绵竹,在此次抗击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全省利用校舍、厂房、敬老院、民政福利设施等公共场所和避难场所,共设立安置点326个,集中安置受灾群众6万余人。

  重建不是原地起立,而是跳起摸高,用发展的理念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

  在虹口乡,重建与发展的统筹兼顾得以实现。利用灾后恢复重建契机,虹口打造旅游目的地,统规统建12处集中居住点。这些居住点,在连续4场强降雨中完好无损,灾后第一时间就恢复接待游客。

  坚持以人为本,又好又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而又好又快的重建,又成为此次四川抵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最大程度避免人员伤亡最重要的基础。

  科学规划:

  高起点谋划 高水平统筹

  用科学规划保障科学重建。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规划指导原则,提升建筑品质和功能,最大程度减少了这次山洪泥石流灾害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严格遵循“避开地震断裂带、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避开行洪通道”的原则,确保重建选址科学、安全、可靠。

  映秀老街村支书曾强站在新房前的水泥地上,看老虎嘴对岸的山坡。山坡下,是一块平坝,那里曾是他和另外两户人的家。地震时房屋遭到毁损;2010年8月14日,疯狂上涨的岷江水淹没了平坝。

  “多亏了灾后重建新规划居民点,要不然原地重建,绝对躲不过大洪水。”曾强说。 映秀镇沙坪关村农民罗平飞家的房屋在地震中受损。罗平飞本想就在原址重新盖房,一是因为舍不得房前屋后的菜地;二是因为地基是现成的,可以节省不少开支。为此,罗平飞三番五次找村干部理论,但最终还是“很不情愿地搬了家”。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次“不情愿”,救了全家人性命——2010年8月13日,红椿沟特大山洪泥石流突袭映秀,一座高达数米的壅塞体,将罗平飞家原来的地基严严实实地覆盖。

  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这样的事数不胜数。而“曾强们”、“罗平飞们”躲过劫难,成为这次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最为可圈可点之笔。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四川坚持用科学规划保障科学重建。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强调,灾后恢复重建必须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之上。

  按照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灾区各市州、县市区都编制了相应的重建规划。把抓好重建规划作为提升品位、修正不足、上档升级、打造风格的首要环节,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规划指导原则,避让地质灾害,提升建筑品质和功能。

  高起点谋划,高水平统筹,使灾区规划建设整体性提高,最大程度减少了这次山洪泥石流灾害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震后第7天,我省就着手进行灾后重建规划工作,农房建设规划首当其冲。地震后,需要重建的农房多达120多万户,分布在1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

  四川农村建房的旧习是靠路沿河,有一点点平台就建,没选址意识,也根本谈不上科学规划。汶川大地震中,农房大面积倒塌。

  灾后村镇建设规划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四川农村建设首次有了科学规划作指导,结束了千百年来农房建设“不设防”的历史。

  ——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过去群众沿公路夹道建房,形成“夹皮沟”,存在安全隐患。重建中,像“长藤结瓜”一样离开公路一定距离布局村庄,新建公路的两侧严禁夹道修房。

  ——打破“军营式”,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村庄房屋如果一味追求横成排、竖成行,不仅呆板无生气,也不适用。搞好村落规划,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体现山水田园风光和自然和谐之美。 ——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把地域和民族文化融合进去,外观突出特色,内部优化功能,让农民群众享受现代生活。

  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在科学规划,科学规划的关键在安全选址。

  在认真做好震情、灾情评估和地质地理条件、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等基础上,严格遵循“避开地震断裂带、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避开行洪通道”的原则,四川下大力气抓重建选址。

  针对集聚规模30户以上的村落,制定了《四川汶川地震灾后农村房屋恢复重建选址技术导则》,按照防灾减灾要求对建设场地进行综合评估,确保重建选址科学、安全、可靠。

  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力量对83个县(市、区)6985个安置点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涉及安置47.3万户共计193万余人。发现处于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的安置点900个,涉及安置户数2.2万户约9.7万人。

  清平乡湔沟村是本次泥石流灾害重灾区,但人员伤亡很少。村文书高瑞福说:“以前,农民都分散居住在山坡,一个村民小组跑一圈至少得两个小时。”“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经过地质专家踏勘和规划,湔沟村选择了4块较为平坦的地方,用两年时间建成了新型农村集中居住点。8月13日晚上紧急撤离,不到5分钟,警报声就传到各家各户,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成功避险。比起过去的分散,集中居住提高了预警和转移效率,大大提高了避险的成功率。

  科学规划,充分体现了前瞻性和超前性,从而提升建筑体功能。

  8月中旬,青川县马路乡遭遇特大洪水,但乡中心小学安然无恙。过去年年遭洪水淹,为何今年面对历史上罕见的洪水却能幸免?浙江省青川援建指挥部工程建设组副组长王灵文“揭秘”:灾后重建中,乡中心小学重新加宽加高了河堤,既保证安全,又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青川,灾后重建中新修建的防洪堤有34道。

  再看汶川县城体育馆与广场。灾后重建中,汶川县城将原来临岷江一面的民居拆掉,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地标性的体育馆和休闲广场。平日里,体育馆用于各种活动,广场用于休闲与过往旅客停车。而在这一次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体育馆与广场有了新职能——为滞留的5000多外地人提供临时避难场所。

  为确保规划和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灾后重建规划坚持开门开放,借用外脑,集全国乃至世界的智慧为我所用。

  通过“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等方式,集中组织协调省内外上千家规划设计单位、近万名规划专家和技术人员,完成了39个重灾县(市、区)以及631个镇乡、2043个村庄的重建规划编制或修编工作。

  特别是针对汶川、北川、青川、映秀、汉旺等极重灾城镇的规划设计,广泛征求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召开“映秀灾后重建国际研讨会”、“北川新县城规划建设推进会”等会议,研究形成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时代性的重建规划。 仅以震中映秀镇为例,规划专家“星光璀璨”。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师保罗·安德鲁设计抗震减灾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设计震中纪念地和映秀中心卫生院;世界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设计映秀镇青少年活动中心……

  从8月14日凌晨2时起,映秀新镇就饱受岷江水冲击,一直持续到18日,江水最高流量达每秒1500立方米。8月29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权威专家鉴定的报告得出结论:“映秀新镇已建成的地震灾后重建房屋及市政设施经受住了特大山洪地质灾害考验,质量优良,结构完好,安全性和主要的使用功能未受影响。”

  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犹如试金石,验证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科学规划的“含金量”。

  科学重建:

  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的检验

  最高的设计标准,最优质的建筑材料,最好的施工队伍和最严格的监督,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工程质量。

  全国参与四川灾区恢复重建的一级以上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就超过千家。

  踹踹地基,拍拍柱子。8月26日,临近中午,付芳刚到家,就开始检查自家房屋,10多分钟后,她的焦虑终于被欣慰替代,“是好的!”

  今年46岁的付芳是绵竹市清平乡院通村二组村民。两年前的特大地震中,她家房屋全部倒塌,好不容易才重建起新房,却不料山洪泥石流又来了,“我还以为再也见不到它了。”

  和清平乡一样,在此次同样遭遇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地区,包括映秀、龙池、虹口等地,经过专家们缜密的鉴定,让人欣慰的消息不断传来。“多亏了房子质量好。”付芳内心更多的是感慨。

  汶川特大地震后不久,她和丈夫就开始四处搜集残砖断瓦,准备自己建房子,但很快被阻止了:“那样整,再来地震咋办?”一句话堵得付芳哑口无言。“这次将标准提高,请专业的设计队伍来设计。”当地干部说。 几个月后,一套既形象又详细的设计图纸就摆在他们面前。也是从那时开始,付芳第一次知道,什么叫构造柱,什么叫框架式,什么叫双圈梁。

  设计是建筑之本,它与施工和材料一起,共同决定着建筑质量的好坏。正因为如此,在灾后农房重建之初,专业设计首先得到重视。

  在成都,140多家专业的设计单位、2000多名设计人员,从2008年9月开始,投入紧张工作,目标是要为都江堰、彭州、崇州等地20多个镇数万户农房科学规划与设计。

  在广元,地震过后两个月,当地政府就将1万多本《灾后重建农房通用图集》免费向各乡镇、村提供。

  在德阳,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名建筑规划设计师在地震后不久就赶赴灾区,实地调查农民的需要,随后拿出了几十套设计方案,供农民选择。

  “安全、经济、实用、省地。”建设的8字方针中,安全被放在第一位。相关部门规定,灾后农村自建房,抗震设防不能低于7度,同时能够有效抗御各种自然灾害。

  “7度设防,对农村住房来说,这是很高的标准了。”四川同济京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陈波告诉记者,严格按照这个标准建房,今后灾区的农房完全可以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高,实际上是其抵御所有自然灾害能力的综合提升,而灾区房屋在这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的不俗表现,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9月1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都江堰市龙池中心小学再次被孩子们的欢笑填满。很难想像,就在10多天前,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在这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包括龙池中心小学在内的绝大部分公共建筑都经受住了考验,岿然不动。这同样归功于高标准的设计。

  “将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地震过后不久,教育部组织国内9家高校建筑设计研究机构专家,对灾区学校进行深入考察,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地震灾区的中小学重建和维护,安全为首要原则。

  在汶川一中,几乎所有框架钢筋都被换为超标的36毫米直径,其中钢含量达到极限的46,钢筋粗如儿童小臂。室内的大柱子,用28根36毫米的螺纹钢筋建造,这样的柱子在广东能建20多层的楼房,但在这里,只建了3层。 “再好的菜谱也得高质量的厨师才行。”这是浙江省援建青川指挥部指挥长谈月明的信条,在他看来,最好的质量不仅来自最高的建筑设计标准,还来自最优秀的建筑施工队伍。据估算,全国参与四川灾区重建的一级以上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就超过千家。

  阿坝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低矮的板房静静矗立在秋日的阳光里,这里离映秀镇还有20公里。然而,映秀镇上每一幢建筑的招投标、甚至建设过程,这里一目了然。

  在这里,交易中心将政府采购中心、土地(矿权)招拍挂中心和国有产权交易中心等整合在一起,取消委托代理中介机构,并推行电子招标制,实现网上报名、缴费、下载招标文件、上传投标函等。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这个小小的空间内,总共安装了28个摄像头,交易中心发生的交易活动都处于被监控的状态。所有视频、音频都在硬盘里永久保存,如有异议,可随时查看。

  “把人情之手赶出去,把阳光工程留下来。”工程建设的“牛鼻子”是招投标,它关系着施工企业的选择,关系着工程资金的安全运行,最终关系着工程质量。

  四川地震灾后重建高高飘扬又一面旗帜——阳光重建。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阳光重建,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作为一种全新机制的代表,践行了这一指导思想。去年以来,成都、绵阳、德阳、广元等地纷纷跟进,先后成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及类似机构。这种机构的成立,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灾后重建项目始终在市场化的机制中运行,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从制度上保证了工程质量。

  与此同时,监督检查工作重心下移,一线监管力量不断强化。从全省纪检监察、财政、审计、发改、建设等职能部门抽调近300名干部,组成6个市(州)监督检查工作组和1个省直机关监督检查工作组,44个县(市、区)监督检查工作组。他们始终坚守一线,实行驻点和巡回检查。

  监督网不断延伸。

  2008年6月1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仅十几天,省电力公司高级工程师王建接到社会监督员工作证,成为四川省公开招聘的第一批308位灾后恢复重建社会监督员中的一位。

  从灾后重建开始,灾区充分发挥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民主理财小组等的贴近优势,对灾后重建的项目质量、工程资金进行零距离监督。

  2010年9月1日,安县永安镇跃进村内,稻谷飘香,一派丰收景象。更让当地人喜悦的是,全村在灾后重建中建起的房屋,虽然两遭暴雨洪水,却安然无恙。在村民陈圣双看来,之所以有这个结果,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当初建设过程中村里的理财小组“盯得紧”。

  专门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相衔接,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贯通,专项监督与日常监督相配合,一个横向到边不留死角、纵向到底不漏环节的监管体系,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在阳光下运行。

  最高的设计标准,最优质的建筑材料,最好的施工队伍和最严格的监督,确保灾后恢复重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的检验。

  四川灾后恢复重建成果,为什么能经受住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大考?

  答案在崭新的北川中学、在历经大难而巍然不倒的清平小学、在淤泥洗尽后重获笑脸的映秀数千间民房,在虹口和龙池游客盈门的农家乐……记者 范英 胡敏 王代林 梁现瑞 (来源:四川日报)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