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的“地震”,警示的不仅是足球本身,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从中有所领悟
随着越来越多的贪腐蛀虫浮出水面,中国足球多年来的积弱不振似乎也找到了足够原因。
当中国足球被负面新闻缠身时,很多人也许忘了,足球其实正是中国体育改革的突破口和试验田。1992年在北京红山口举行的会议,明确了中国足球的职业化方向,其中很多内容,今日读来仍有着现实意义甚至“理想色彩”:足球体制改革争取一步到位,建立职业俱乐部体制;中国足协及各地足协要实体化,足协不要搞成权力机构,应是服务机构……事实上,从那之后,1990年代中期,初尝职业化滋味的中国足球曾迎来一个短暂的“黄金时代”。甲A赛场的火爆,第一次让中国体育领略到了市场的壮阔力量。
但是,18年时间过去,中国足球却从改革的排头兵变成贪腐的重灾区,缘由何在?
足球被称为“世界第一运动”,其运行体制的国际化与中国本土化之间,存在着不合拍之处,并制约着中国足球的发展,这正是中国足球改革的动力之一。回头看1992年红山口会议的一些思路及其后中国足球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妥协,是造成改革策略偏差的原因之一。“足协实体化”始终是纸上谈兵;相反,在现实中,“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与“中国足协”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其着重点仍在前者,仍在行政管理层面。而“两块牌子”拥有行政管理与行业协会的双重属性,恰恰给权力寻租制造了中间地带。
一方面,属于市场的足球在并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中跌跌撞撞前行,并渐渐累积起了一些家底;另一方面,属于行政的足球则由于监管缺失、“一把手”独大等诸多原因,出现了不少漏洞,侵蚀着职业化改革的成果,如此日复一日,沉疴难医,终致今日恶果。
抓出足球的蛀虫,是中国足球疗伤复元的第一步。当中国足球失信于民众之时,重建球迷的信任,是当务之急。此次足坛“地震”带来的影响,也许就是中国足球转“危”为“机”、正本清源的时刻。前提则是:作为曾经的中国体育改革先锋,足球必须以更纯粹的市场规律、职业规律以及项目发展规律去改造自身架构。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脱胎换骨之效。对中国足球过往种种问题的审视,不能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思路和措施去整治。只有真正认识到中国足球发展中的制度漏洞,并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才能迎来中国足球的春天。
中国足球的发展路径,更脱离不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影响,中国足球本就先天发育不良,更难“独善其身”。同时,足球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着社会的种种镜像。在社会影响力及公众直观感受方面,足球有着独特作用。实际上,中国足球的“地震”,警示的不仅是足球本身,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从中有所领悟。
“让足球更美好!”国际足联提出的口号,蕴含了足球运动的理想、真谛,及每一个人应该做到的事情。足球虽是游戏,同样寄予理想。中国足球的未来,无法一蹴而就,面对当下诸多乱象,铁腕整治固然不可或缺,而固本培元,重新焕发改革精神和勇气,积蓄足球自身发展的内在力量,恐怕更为重要。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