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2010年诺贝尔奖 > 诺贝尔奖消息

秘鲁作家获诺贝尔奖 距总统宝座曾一步之遥(图)

来源:新文化网-新文化报
2010年10月08日01:16

  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7日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巴尔加斯·略萨现年74岁,年少成名,经历传奇,把“讲真话,提问题”视为作家责任。

  老翁

  获奖

  18个单词解读成就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时间7日13时(北京时间19时),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格隆德揭晓文学奖归属。

  评审这一奖项的瑞典文学院说,巴尔加斯·略萨之所以获奖,是因为“他对权力结构的解析和对个体反抗、反叛和失败的犀利描写”。

  向媒体提供的新闻稿所述实质内容只有这一认定,含18个英文单词。

  巴尔加斯·略萨是28年来第一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美作家,将独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0万美元)奖金。

  瑞典广播电台随后采访恩格隆德,获知巴尔加斯·略萨现居住在美国最大城市纽约,正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

  年少

  成才

  主导拉美文学兴起

  恩格隆德告诉媒体记者,巴尔加斯·略萨是“少年天才”。

  瑞典文学院提供的书目显示,巴尔加斯·略萨1959年、时年23岁以西班牙文出版处女作。

  “我一直对他感兴趣,”恩格隆德说,“他(巴尔加斯·略萨)主导了拉丁美洲文学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兴起。”

  巴尔加斯·略萨1936年在秘鲁出生,在玻利维亚长大,1963年以自身在秘鲁莱昂西奥·普拉多军校的经历为素材,创作西班牙文小说《城市与狗》,在世界文坛崭露头角。不过,这部小说在秘鲁引发争议,遭莱昂西奥·普拉多军校军官公开焚毁。

  巴尔加斯·略萨于1975年当选秘鲁文学院院士,1990年参加秘鲁总统选举,1994年当选西班牙语语言学院协会会员,现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另外,巴尔加斯·略萨是一名杰出的散文家和新闻工作者。

  叙事

  多产

  先后出版64部作品

  恩格隆德评价,巴尔加斯·略萨改进了叙事方法,是“异乎寻常的叙事者。

  “他写作了大量杰出叙事作品,”恩格隆德说,“我的天,(他是)多好的叙事者!”

  自1959年推出第一部作品以来,巴尔加斯·略萨一直没有中断写作,先后出版64部西班牙文作品,其中28部译成英文、42部译成法文、36部译成德文、16部译成瑞典文。

  据恩格隆德介绍,在巴尔加斯·略萨看来,“讲真话、提问题”是作家的责任,因而在作品中描述个体的反抗,同时不避讳个体的失败。

  “他相信世界可以改善,”恩格隆德说,“他相信,借助小说的力量,可以促使世界改善。”

  稍后,接受哥伦比亚国家广播电台采访时,巴尔加斯·略萨说:“我甚至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候选人。我认为,这是对拉丁美洲文学的承认,对西班牙语文学的承认。”

  在过去的6年里,共有5位欧洲作家和一名土耳其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导致各方对诺贝尔文学奖“唯欧洲论”的批判。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德国作家赫塔·穆勒。蒋骢骁/新华社

  他的

  故事

  将自己的不伦之恋写成小说

  1977年,巴尔加斯·略萨发表小说《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书中讲述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青年作家小巴尔加斯跟自己家中一个比他年长的女人胡利娅姨妈的恋情。本书最大的价值不在于这个爱情故事,而是穿插在里面的九个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情节离奇而生动,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这部精彩的小说情节并非全为虚构,而是取材自巴尔加斯·略萨的亲身经历。早在1955年,巴尔加斯·略萨在不到20岁时与舅妈的妹妹胡利娅(1926年生)相恋并结婚,但两人的婚姻在1963年宣告终结。1965年巴尔加斯·略萨与表妹再婚并直到现在,两人育有两子一女。《胡利娅姨妈与作家》的主要素材就源自巴尔加斯·略萨与胡利娅恋爱、结婚的事实,但添加了大量虚构的故事情节。该小说1977年在西班牙出版后,不久便被改编成家喻户晓的电视连续剧,风靡一时。有消息称,胡利娅看过这部电视剧后很生气,认为很多地方不符合事实,她说:“我要道出略萨过去的全部实情,把几乎流传整个美洲大陆的电视剧中庸俗化了的东西全部纠正过来。”于是她也写了一本书,取名《作家与胡利娅姨妈》。

  (南方)

  他的传奇

  距总统宝座

  曾一步之遥


  除了在文学领域内的成就,巴尔加斯·略萨还曾热情地投入到政治领域,并一度距总统宝座仅一步之遥。此外,秘鲁民主化后的第一位民选总统费尔南多·贝朗德·特里在上世纪80年代曾邀请他担任总理或驻英大使,被婉拒。

  1987年,巴尔加斯·略萨回到秘鲁“民主阵线”投入政治,并在1987年8月的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获推为党主席。立场已然右倾,反对时任总统阿兰·加西亚的银行国有化等政策,主张国营企业私有化(民营化)和全面开放的自由市场经济。

  1989年,巴尔加斯·略萨在出生地正式宣布投入总统选战,角逐秘鲁总统大位。在1990年的总统大选中,他一度是声望最高的候选人,而他的对手正是后来成为秘鲁独裁者并掌权十年的藤森。在1990年4月8日的第一轮投票中,巴尔加斯·略萨得到相对多数的最高票(得票率37%),与名列第二的候选人藤森(得票率25%)进入第二轮对决。1990年6月10日,藤森以57%的比数胜出,当选秘鲁总统。

  选战失败后,巴尔加斯·略萨于1990年6月13日离开秘鲁侨居欧洲。1993年,巴尔加斯·略萨接受邀请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并在那里完成了他在德国期间开始撰写的回忆录《水中鱼》,并于同年发表。

  2003年,时任秘鲁总统的托莱多一度想找巴尔加斯·略萨回国担任总理,但遭到婉拒。(宗和)

  上世纪80年代初——

  略萨的作品

  被引入中国


  中国于1979年由中国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赵德明首次撰文介绍巴尔加斯·略萨,并自1980年代初开始组织翻译巴尔加斯·略萨作品,全部都从西班牙语原文直接译出。

  巴尔加斯·略萨第一部翻译成中文的作品是他的成名作《城市与狗》(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年),由赵德明翻译。1982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胡利娅姨妈与作家》。1983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世界末日之战》。1986年,由孙家孟翻译的《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由十月文艺出版社首次出版。此后,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狂人玛伊塔》、《绿房子》、《酒吧长谈》、《谁是杀人犯》、《叙事人》、《情爱笔记》等都已译为中文。巴尔加斯·略萨也于1994年7月6日来到北京。

  值得一提的是,长春的时代文艺出版社自1996年起出版巴尔加斯·略萨全集。

  (宗和)

  声音

  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情结


  随着诺贝尔奖获奖名单的陆续公布,国人敏感的神经再度“紧绷”。具有中国特色的“诺奖情结”和华裔得奖者的不断涌现让国人对这个奖项寄予了超乎寻常的关注和期待。可是,诺奖对于我们,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而我们离它,又到底有多远?

  诺奖情结

  几十年的中国特色


  上世纪初诺奖初创,获奖对于贫弱的中国来说还很遥远。直到1913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第一位亚洲人获此殊荣。

  囿于当时的客观条件,中国无力竞争自然科学方面的奖项,自然就特别关注与科学水平没有直接关系的文学奖。很多人认为,作为一个饱受欺凌、内忧外患的“诗歌国度”,如果能够赢得一项国际荣誉,无疑是赢得尊敬和证实自我的捷径。邻邦印度既然能够获奖,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于是,中国人的心头就开始有了“结”。自此,无论是拒绝参选的鲁迅,还是此后因过早辞世而与诺奖失之交臂的老舍、沈从文,都没能够让这个在期待和挫折中一再郁结的“诺奖情结”消散。

  反思之辩

  我们到底差在哪儿


  历数诺奖109年历史,获奖者逾八百名。而已有8名华裔人士获得自然科学方面奖项的事实足以证明,智力上,我们不输于任何人。

  在1927年,拒绝文学奖提名的鲁迅这样说到:“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

  四年前,华裔诺奖得主杨振宁曾说过,也许得一个诺贝尔奖能让中国人很高兴,但这对时下的中国来说并非最需要的,中国更需要的是像比尔·盖茨、任天堂之类会赚钱的创新型人才和企业。那么,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得诺贝尔奖,我们准备好了吗?

  毋庸讳言,我们和科技强国相比,无论是整体的国民素养,还是科研环境和创新体制,都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从不久前曝出的“落选院士”雇凶袭击方舟子事件,就可管窥我国“教育产业化、学术功利化”结出了怎样的恶果。

  质疑声起

  国际奖项有多重要

  在经历了这么多的喧扰之后,也有人开始质疑,这个奖对于中国来说,有那么重要吗?

  此前早有报道称,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蛋白成功,诺贝尔奖几乎要给中国人了。但是中国报给诺贝尔奖评委会的名单有14个人,而根据规定,诺奖最多只能同时奖给3个人。于是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与中国科学家擦肩而过。这就是说,在某个时期,我们并不是没有得奖的实力。

  “诺奖梦”终有成真的一天,可这“梦”里折射出的对国际奖项的盲目崇拜,才最能道尽国人曲折微妙的心理。远的不说,前段时间为数众多的所谓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的楼盘受到热捧就是例证。

  据《山东商报》
(责任编辑:renyue)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