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三峡大坝175米蓄水 > 三峡蓄水消息

郑守仁:三峡工程有理由早日蓄水至175米

来源:人民网
2010年10月25日11:07
  郑守仁,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今年整七十岁的他,主持过乌江渡、葛洲坝、隔河岩等水电站的设计,也全程参与了三峡工程的单项技术设计、招标设计、施工图设计等工作。这位精通水电、熟悉三峡的老专家,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谈到了他对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的看法。

  蓄至最高水位才能反映真实情况

  三峡集团公司历任领导和国内水电界的专家学者,都对三峡工程175米试验性蓄水十分关注,希望三峡工程早日蓄水到设计最高水位。而也有一些人士表示,不是每个水库在每次蓄水时,都需要达到最高水位。针对这个问题,郑守仁院士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不同于普通的水库蓄水。所谓试验性蓄水,就是希望在175米的水位条件下,真实反映出三峡水库蓄水对生态、环保、地质、泥沙等方面影响。前两次试验性蓄水最高只蓄到了172米左右,展现的情况还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175米水位下会出现的情况。

  郑守仁院士还介绍说,三峡水库是季调节水库,每年可以通过水库调节发挥汛期防洪、枯季补水等综合效益。三峡水库库容巨大,在170米水位以上,每多蓄一米,就能增加10亿立方米左右的库容。而这多出来的库容,在汛期就意味着能多拦蓄洪水,在枯水期就意味着能为下游生产、生活、生态、航运补更多的水。所以是否蓄到175米,直接影响到三峡工程巨大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在试验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三峡工程前两次175米试验性蓄水中,库区出现了一些小的滑坡、崩岸的情况。郑守仁院士对此并不避讳,他说,三峡库区本来就是地质灾害多发区,正是因为兴建三峡工程,国家投巨资对库区地质灾害进行了综合治理。国土部门对城镇、居民点都进行了地质灾害监控,大的地质灾害点都得到了有效处理。水库蓄水引发不稳定,出现一些小的滑坡、崩岸很正常,但重要的是,由于监控、治理得力,库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没有受到损失。同时,正是因为试验性蓄水,一些隐藏的地质问题得以发现,相关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进一步优化居民点的设计,确保安全。而水环境问题、泥沙问题,因为试验性蓄水,获得了更好的观测研究条件。目前看来,在试验性蓄水前只能停留在推演、争论层面上的一些问题,在蓄水中获得了实际观测、验证的条件。郑守仁院士表示,现在的观测结果打消了之前的很多顾虑,三峡库区水质在蓄水期保持了总体稳定,而泥沙来量也因为上游水土保持良好等原因逐渐减少,这些问题都不再成为阻碍三峡工程蓄水的因素。

  三峡工程完全有理由早日蓄水

  面对社会上还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记者希望郑守仁院士谈谈他支持175米试验性蓄水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他略加思索,缓缓说道,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工程从论证、设计、决策,经历了很多风雨,国家对三峡工程投资很大,做了大量的工作,三峡建设者、库区移民也默默奉献了很多。如今,三峡枢纽主体工程提前完成建设任务,移民工程也已提前完工并通过验收,具备175米试验性蓄水的条件,而长江里又不是没有水,我们完全有理由早日实现175米试验性蓄水,让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得到最大发挥。 (来源:人民网-经济频道)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