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给烟草企业任何“留名”的机会
几天前,一条消息让舆论陷入纠结之中——国家烟草专卖局向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设立“金叶基金”,用于支持“母亲水窖”和“母亲健康快车”项目,解决西部贫困干旱地区群众饮水困难的问题,同时关注西部女性及儿童的健康。
舆论的纠结在于,“母亲水窖”和“母亲健康快车”项目,是专门针对中国中西部贫困地区的专项扶贫项目,对于着力推广上述项目的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来说,有人慷慨解囊、雪中送炭,自然求之不得。但对于一般公众而言,这一以关注女性和儿童健康为主旨的公益事业,却由危害公众健康的烟草行业赞助,无论从情感还是理智上,都觉得别扭而尴尬。烟草行业的慷慨,却扔给公众一个两难的抉择:如果接受,则等于以“母亲”之名,为烟草行业的丑陋形象,覆上了一层慈善的金色外衣;如果拒绝,却又让无数母亲失去了当下得到救助的机会。
实际上,如此微妙而高明的“慈善”,在烟草行业已经不是第一次。今年6月,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烟草总公司和中华文学基金会,便共同举办了2010年“金叶育才图书室”工程,并通过中国作协的机关报《文艺报》昭告天下。今年6月30日出版的《文艺报》头版,刊发了长篇报道《把书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并配发活动启动仪式的照片,照片显示,活动现场背板上的主题词是“福田广种黄金叶,心海航行功德舟”。而对中国语文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在当下语境中,所谓“黄金叶”,其实就是特指烟叶,于是该项活动的名称“金叶育才图书室”,几乎可以直接翻译成“烟叶育才读书室”,而那句不无诗意的活动口号,也就意指“到处种满的烟叶,铸成了功德之舟”。
孩子、母亲,读书、健康,其选点之准确、诉求之微妙,足以证明中国烟草行业的公关手段,强过其他所有中国企业。
然而,烟草对公众健康的危害,早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充分的科学验证和舆论共识。因此,在联合国《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约束之下,世界各国不仅对烟草广告严加限制,更进一步严格规定烟草企业不得赞助体育及文化活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离开暴利的烟草行业的赞助便无法存活的F1汽车赛事,才不得不移师中国。但即便我们把金钱看得比健康更重要,因此对烟草行业比世界其他国家都更加宽容,但把烟草的影响局限于成人世界,不让烟草的烟雾污染到孩子心灵、母亲的健康,也应该是烟草行业和社会各个行业共同遵守的底线。
如今,烟草行业却偏偏选中母亲、孩子下手,在公众情感和社会舆论最柔软的地方,用暴利赚取的金钱,为公众设下两难的困局,其用心之深,叹为观止。
即使以最善意的角度揣度烟草行业的用心,大概也不过是试图用这样的“慈善”,证明烟草行业也并非唯利是图,而且还在关心着孩子、母亲,以期尽量挽回烟草行业的恶劣形象。但这种挽回或重塑形象的努力,恰恰为《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及各国限烟措施所要竭力限制,因为对烟草行业的任何“正面”形象的塑造,都意味着对公众尤其是孩子的潜在的负面影响。事实上,世界烟草行业对此也心知肚明,无论是美国某著名香烟品牌广告中的牛仔形象,还是烟草行业热衷于对体育赛事的赞助,无不意在建立香烟与健康之间的关联。而在香烟与孩子的学习或母亲的健康之间建立某种关联,是一种更潜在也更危险的误导。这种误导的危害,远胜过可能给孩子、母亲带来的眼前的一点恩惠。
烟草商不是不能干好事,如果良心不安,拿出一部分利润捐助教育等公益事业,也不是不行。但这种赎罪式的捐助必须静悄悄地匿名进行,捐助者和受捐者均不该以任何方式广为昭告,以为烟草行业留下“美名”,否则便是对法律的漠视,和对母亲、孩子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