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10第16届广州亚运会 > 广州亚运会消息

广州揭秘亚运场馆赛后利用:改造逾7成设施(图)

来源:南方日报
2010年11月30日11:31
广州亚运场馆赛后规划考虑充分,亚运城17个设施中有13个在赛后将进行改造。
广州亚运场馆赛后规划考虑充分,亚运城17个设施中有13个在赛后将进行改造。


  亚运城逾七成设施赛后将改造

  广州亚运场馆赛后规划考虑充分,亚运城17个设施中有13个在赛后将进行改造。

  “赛时亚运城,赛后宜居城”这句广告词在广州亚运规划赛后利用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记者昨日独家专访了广州规划部门,据悉,规划部门早已注意到了困扰多个体育盛会城市的“蒙特利尔陷阱”(在各国奥运场馆的经营中,一直有着“蒙特利尔陷阱”的说法。1976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第21届奥运会上,原计划1.24亿美元的总预算不断超支,到最后整个花费超过15亿美元,其中场馆花费占70%多,奥运会后场馆无法赢利,这使蒙特利尔的财政负担持续了20多年),因此,对亚运场馆赛后利用进行了提前规划,其中,亚运城17个赛时设施有13个将进行赛后改造,3个保留赛时功能,临时搭建的媒体公共区将拆除,也就是说亚运城76%的设施已被规划赛后利用范围。而整个亚运城有望与莲花山“连成”新旅游线路,成为亚运留给广州的永恒记忆。

  场馆选址

  纷纷落户偏远区县

  据广州市城市规划院城市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易晓峰介绍,亚运场馆安排充分考虑了广州市各区、县级市体育事业均衡发展的需求,采取了多中心、多功能的战略布局,将比赛、训练场馆合理分布到10个区和2个县级市。

  经过多番研究和实况调查后,广州最终确定了亚运会新建12个场馆,其中4个省级体育场馆,4个市级体育场馆,4个区县级体育场馆,这些新场馆大多坐落在城市的新发展地区和需要重点发展的地区。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孙一民向记者介绍:“亚运的游泳馆是所有场馆中考虑赛后利用最多的场馆,设计上对场馆功能进行了区分,在空间利用上形成互补。游泳跳水馆的比赛池中设置了移动池岸,以满足赛后训练和进行短池比赛等多方面要求。游泳跳水馆的部分附属用房,直接设计成了覆土建筑,减少了因为阳光照射而需要降温的费用,为场馆运营者尽可能节省了开支。”

  赛后利用

  亚运体育场馆将走近市民

  广州亚运会的赛事场馆数量多达70个,其中12个是新建场馆,58个是老场馆改造升级,在“后亚运”时代,这些比赛场馆如何规划利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北京后奥运时代的成功则鼓舞着广亚运州,因为具有前瞻性的规划和运作,北京奥运场馆赛后的利用赢得了巨大商机。据权威数据显示:北京奥运会后一年里,“鸟巢”日均游客2万—3万人,各项盈利超4亿元。按其每日所需十几万元的维护费用计算,不但实现了正常的运营,获得了丰厚的盈利,真正使奥运赛场变成了人民群众健身娱乐的场所。

  记者昨日从规划部门了解到,目前对亚运城如何带动广州新城进一步发展已经有了初步研究思路,奥体中心借助亚运东风建设奥体新城的城市设计也在进一步深化之中,除此之外,70个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详细报告也在制定中,“让体育场馆逐步走近市民、走近城区,是非常重要的努力方向”。

  休闲旅游

  亚运城与莲花山浑然天成新景点

  广州市规划院副院长蔡云楠透露,亚运城赛后可以结合亚运场馆、运动员村、岭南水乡和商业中心等亚运遗产,与莲花山、海鸥岛等资源进行区域联动,大力发展文化休闲旅游项目。“比如我到莲花山和海鸥岛游玩后,能否到亚运城感受一下亚运体育文化遗产,打打球,坐船游玩岭南水乡,再去亚运城商业中心购物、饮食娱乐,晚上可在那里即将新建的五星级酒店或经济酒店休息。”

  广州规划院副所长陈志敏介绍:“目前正根据规划设计条件制定赛后地块的规划设计方案,着重从亚运城乃至周边区域角度来研究亚运城内部的公建配套,以及对赛后地块住宅设计布局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根据现在的莲花湾岭南水乡景观特色,在总建设量不变的前提下,优化亚运城赛后地块的公建配套和住宅布局方案。

  赛后首期启动的开发方案之一,是在体育场馆周边的公建设施集中区域,选一些住宅功能地块进行开发,在住宅开发同时,赛时的媒体中心赛后改商业设施,根据亚运城的人口规模核算商业设施的规模,在做赛后扩大研究,同时考虑到与莲花山旅游区的互动、亚运文化等,合理确定这里的商业设施规模和业态,是大型mall还是其他类型,现在是4万左右,以后可能扩建到8万—10万规模,同时将增加核心区的公交总站等配套功能,提升赛后的环境品质。因为赛时已建的公共中心区也较为完善,赛后首期启动的开发方案二,也可能选择其他的住宅地块进行继续的开发,重点优化住宅组团的景观环境,优化配套设施的服务半径。据悉,该地区是广州新城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引导未来广州新城的发展。亚运城体育中心赛后将由番禺区政府接管,作为面向番禺区级重要的体育设施中心。

  规划蓝图与美景

  适度的新建场馆数量

  这次亚运会新建场馆数量12个。其中4个为省级体育场馆,4个为市级体育场馆,4个为区县级体育场馆。这个数字小于前几届亚运会新建场馆数。这些新场馆大多坐落在城市的新发展地区和需要重点发展的地区。

  美景广东奥林匹克游泳跳水馆和网球中心都建在原来的奥体中心内,以进一步强化这个地区的设施密度,为未来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做准备。而广州新城亚运体育综合馆、广州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广州棋院都位于广州新开发(或即将开发)的地区,如广州新城、大学城。广州飞碟训练中心、南沙体育馆、海珠体育中心体育馆、花都新体育馆、黄埔体育中心体育馆、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等都位于公共配套设施相对落后的行政区。

  多中心的场馆群布局

  既有效拓展新区,又兼顾旧区优化提升。亚运会场馆布局形成了多中心、多功能的空间格局。

  美景形成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天河体育中心、大学城、亚运城和广州亚运大家庭总部酒店(花园酒店)及周边酒店等五大亚运场馆群。

  便利的城市交通网

  为了更加有利于发挥城市轨道交通等公共资源的绝对优势,大幅提高场馆资源及配套设施的利用率,亚运会场馆与发达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融为一体。

  美景五个集中赛区得到城市轨道交通全面覆盖,广州市区场馆的地铁覆盖率达到80%。这样,场馆更加容易得到使用。

  繁多的体育设施

  为了更加有利于增进亚运会体育文化对青少年体育精神的培养和熏陶以及体育文化的传播,充分展示广州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继续强化大学城上的体育设施。

  美景大学城的场馆资源得到了充分使用,拟使用的体育场馆由原来的12个增加到21个,比赛项目由原来的9个增加到14个。

  多功能性的场馆

  新建场馆多为综合性体育馆,如海珠体育馆、南沙体育馆在赛后都将成为区级体育馆。

  美景位于萝岗区的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顾名思义将是可以承办体育和艺术事业的场馆,未来还将承办NBA在中国的赛事。

  双重定位的亚运城

  亚运城的定位是双重的,既要满足亚运会的需要,同时它也是广州新城的启动区,因此规划之初就充分考虑了赛时和赛后两方面需求的结合,包括交通设施,都是为城市的发展和路网对接、为未来城市的扩展作考虑。

  美景赛后,亚运城将通过进一步的建设,形成高品质的居住、文化、体育、商业、市政等综合配套设施,打造成为可容纳10万人口规模、具有示范性意义的新型人居示范宜居社区,带动周边城市的整体发展,推动城市“南拓”战略的实施。

  专题采写南方日报记者曾雅通讯员唐晓玲杨艳

  南方日报讯(记者/曾雅)记者昨日了解到,亚运城是广州市政府熟地出让的成功模式,即在土地出让前就将主要的道路、市政管网和大部分的公共服务设施建好,保证了出让以后该地区较好的环境品质和设施配套标准,这种模式也将在广州其他重点地区进行推广。这种模式“妙”在何处?广州市规划院院长蔡云楠用“土壤中长出的建筑物”来描述亚运城既立足岭南本土特色又着眼未来的规划设计思路。

  第一“土”:

  土壤中长出的亚运城

  亚运城先规划山水、后规划道路、建筑,这种对山水地貌的尊重,是岭南建筑的精华与灵魂所在。这就像在大地上作画,有人是先画路、再画房子、画山水,而亚运城规划设计是先把保留好的水、山体、丘陵画下来,然后再考虑人的活动,“土壤中长出的亚运城”与岭南传统的建筑方式是一脉相承的。为将亲水性发挥到极致,亚运城中部西侧保留了村庄的形式,体现“择水而居”的岭南风貌,这里的建筑物紧贴水体而建,人、水和建筑融为一体,人可以在水边玩耍、嬉戏,打破了目前广州河涌旁修路、绿化的常态。

  第二“土”:

  岭南本土特色

  亚运城是岭南本土特色的生动体现。这不仅体现在规划布局上,在建筑、园林设计、岭南文化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亚运城建筑设计上,对岭南传统建筑符号如坡顶、镬耳墙、窗花岭等进行了提炼和运用,在媒体村里做了岭南文化再现:底层架空,隔潮隔湿,建筑色彩上灰白兼容,在建材上用青灰色外墙砖,既保温节能环保,看上去又古色古香;在景观设计上,采用了岭南园林的“路随景异”的造园手法,在小空间的营造上打造出岭南园林的氛围,使用许多本土植物如桉树等,适合本地生长,体现原汁原味岭南生活场景而且成本又不高。

  在岭南文化活动场地的营造上,规划设计中有意识地做了赛狮广场、舞龙广场,并为今后进行岭南文化风貌展示在空间上做了预留和铺垫,此外,还有一些岭南特色的小品、造型、座椅、雕塑等也出现在亚运城各个组团中。我们的目的就是不仅为住区的居民,还为周边以及广州市的居民留下亚运遗产,将岭南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这种文化是可用、可玩、可参与、可体验、可教育的。

  第三“土”:

  本土人才、本土力量

  事实上,在弘扬岭南文化理念的支撑下,从亚运城到海心沙,本土规划设计施工团队已越来越彰显出非凡的能力。“本土人才、本土理念、本土技术、本土力量”很好地诠释了“打硬仗还得靠子弟兵”的说法。

  亚运城第一次将运动员村、媒体村、技术官员村“三合一”集合在一起;第一次将亚运村变成了亚运城,是造城概念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亚运城充分考虑了赛时与赛后的结合,按照赛后城市综合组成部分高标准配置教育设施、市政设施和其他公共的配套设施,从功能、面积上都是一次到位的。而举办过亚运赛事的很多国家大多把运动员村圈起来,没有任何配套的。

(责任编辑:黄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