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日本在坎昆会议成众矢之的 或源于战略短视(图)

来源:国际在线
2010年12月10日08:00
非政府组织在坎昆会场支持《议定书》


  本报记者/李静

  本报驻墨西哥记者/于昕怡

    在环保问题上忽然背信弃义,源于外交上的混乱和战略上的短视

  为期12天的墨西哥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于本月10日结束。由于多数发达国家领导人的缺席,本届峰会在一种淡然无味的气氛中开幕。然而,日本代表的意外搅局,令会议出现戏剧性的一幕。“永远不会就《京都议定书》第二阶段承诺减排目标。”这是日本代表连日来在坎昆会场上反复强调的立场。曾经的“催生者”竟然要亲手埋葬十几年前种下的果实,让与会各方都感到愕然。

  作为最早提出将“环境外交”纳入国家对外政策范畴的国家,日本率先垂范,积极制定减排计划,同时大力开展对外环保援助,令日本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然而,日本今日突然转变态度,企图逃避减排责任,令人不禁对日本外交心生杂乱无章之感。国际问题专家对《世界新闻报》记者表示,在经济停滞不前的背景下,日本国内的迷茫情绪早已渗入外交领域,而日本缺乏战略谋划的“近视”政策,是导致其进入误区的根本原因。

  日本反悔成众矢之的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古城京都召开,在日本的积极倡导下,此次会议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京都议定书》。《议定书》对30多个发达国家2008年至2012年第一承诺期的减排目标作出强制性规定。其中,日本第一承诺期的减排目标是6%。

  《世界新闻报》赴坎昆特派记者了解到,其实,在坎昆会议召开前,日本就已经否定了自己当年的努力成果:多次提出抛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开谈判的“双轨制”,采用将所有国家都包括在内的“单轨制”,也就是将分别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展开的谈判合二为一。尽管日本“变脸”并非突然之举,但是当这一想法被摆上坎昆大会的台面时,还是招来了多方的强烈批评。

  大会主席国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认为,日本的做法给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制造了障碍。委内瑞拉首席谈判代表克劳迪娅称,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正在密谋拟订替代《议定书》的草案,这个阴谋“不会得逞”。“凯尔国际”组织发言人艾里克说,日本给世界做出了“糟糕的榜样”,因为俄罗斯、加拿大等国也欲步日本后尘。

  尽管成为会场上的众矢之的,甚至在新闻发布会上遭到各国记者的连环追问,但是据《世界新闻报》特派记者了解,截止到本报发稿时,日本反对延续《议定书》的立场没有丝毫改变。围绕该问题的角力还在进行中。

  美丽谎言背后的算计

  据了解,日本反对延续《京都议定书》的理由是,世界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和中国都没有在《议定书》下承诺减排目标。与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12月5日在坎昆表示,日本反对延续《议定书》的理由难以成立,各国应按照各自的国情、发展阶段、实际能力、应负责任,采取减排措施。

  事实上,其他国家没有履行减排义务,只是日本的借口。日本的水泥、钢铁等温室气体排放大型企业不愿承担减排责任,从而“绑架”了整个国家的国际谈判立场,才是真实原因。

  “绿色和平”气候和能源项目经理杨爱伦指出,民主党去年执掌日本政权后,曾在气候变暖问题上表现出了更为积极的态度,前任首相鸠山曾提出2020年要比1990年的排放量减少25%的目标。此后,鸠山政府为实现减排承诺,接连推出环保新政。但另一方面,这些强制性的减排政策遭到以电力、水泥等温室气体排放大户为代表的大企业的反对。随着日本经济危机的加重,这些不愿承担减排责任的大企业开始给政府施加压力。而今年6月新上任的日本首相菅直人尚缺乏政治基础,更因为无力拯救经济遭到民众诟病,因此不得不受制于大企业的利益诉求。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海滨认为,日本抛弃《议定书》主要是针对中国。因为中国在今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丢掉“老二”地位的日本眼红中国的经济发展,所以想给中国套上减排的责任枷锁。

  曾经,“环境外交”是日本树立大国形象的重要外交领域。上世纪90年代,日本发挥其在环境领域的优势,通过官方发展援助(ODA),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人力培训,同时把自己的环境理念、环保技术推向世界。

  外交学院日本问题专家周永生对《世界新闻报》记者说,“日本目前经济不景气,"入常"也已无望,所以干脆放弃了过去要为世界做贡献的理念,把国家利益作为重要参考依据。看看日本ODA援助总额的世界排名就知道,90年代日本的援助总额常常是世界第一,现在已经降到了第五。”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刘军红对《世界新闻报》记者说,《京都议定书》本来就是日本为了出口自己的环保产品,“忽悠别人搞出的一个框架”。因为环保领域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日本的优势更能发挥出来。“日本要主导下个时代的产业技术,想从中获益,又不愿让环保战略变成束缚自己的枷锁,是典型的重商主义。”

  外交混乱源于战略短视

  日本在坎昆会场上的强硬举动,令其不断下滑的外交形象进一步滑向谷底。放眼2010年,日本的外交似乎一直在坚持与放弃、混乱与矛盾中不断挣扎。

  年初,冲绳美军普天间机场搬迁问题使日美关系深受伤害。就在外界看到日本将“密切且对等的日美同盟”和“强化亚洲外交”付诸行动时,钓鱼岛海域发生的撞船事件令中日关系恶化。接踵而来的是因俄罗斯总统视察北方四岛而引发的日俄岛屿之争,日本用召回驻俄大使的外交手段来表示强硬。紧接着,朝鲜半岛交火事件中,日本紧密配合美国与韩国的军事动作,用法国媒体的话说是“心甘情愿地走进了一个小弟大哥的公式,对东亚邻国却显示高傲的优越感。”

  在亚洲与美国之间摇摆,受政治内斗和民族情绪的搅动,外交政策缺乏艺术水平……这些都是被日本媒体称为“迷失的日本外交”的种种表现。周永生分析说,日本外交的混乱来源于国内政治的混乱,自2006年安倍晋三上台后,日本的历届政府都以短命告终,政策失去了连续性。今年上台的民主党政府,阶级属性不固定,工商业资产阶级、市民阶层、大资产阶级……各种派系、出身的人都有。因此,外交政策出现杂乱且没有太大延续性的现象。

  他同时指出,眼下,年轻一代政治家是日本政界的主力,他们缺乏对历史及国际关系的深刻了解,缺乏国家战略的长远规划,一切都从“实用主义”原则出发,因此很容易犯下急躁冒进的毛病。

  刘军红则认为,日本在调整其亚洲战略的过程中,一直缺乏整体观,处处从自己的利益和意愿出发,在钓鱼岛事件之后表现得尤为突出。“一边搞政治对立讨好美国,一边又想在邻居身上捞好处,甘蔗哪有两头甜?”

  日本外交出路何在

  刘军红对《世界新闻报》记者说,日本的困局归根到底是对当前世界形势的变化缺少客观认识。冷战结束后,新兴国家崛起,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日本对此表现出了极端的焦躁,尤其是中国崛起,日本一直想办法予以钳制。

  刘军红表示,其实中国的发展对日本经济来说蕴藏着无限机遇。既然日本选择在经济上融入亚洲,日本和这些国家之间的政策协调性就更要加强。“日本的出路是准确认识和定位太平洋西岸群雄并起的态势,积极参与其中,而不是独占利益。”

  由于目光短视而不停摇摆的外交,最终损害的是日本的国家利益。刘军红说,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需要良好的政治环境作保障,尤其是日本目前最看中的环保领域。如果政治环境出现问题,许多日本看中的环保项目恐怕也难以到手。刘军红强调,日本眼下最需要的是摆正心态,找准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日本的未来之路。
(责任编辑:周径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