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时事快报

英国高校或成恐怖主义温床 学生容易被诱导(图)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2010年12月19日16:41
漫画 晚报制图 邬思蓓

  英国高校成恐怖主义温床?

  □杨美萍 国际周刊专稿

  采访对象:安东尼·格里斯 英国白金汉大学安全与信息研究中心主任

  潘光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席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日前遭到恐怖袭击,随着袭击者身份的曝光,人们注意到,这又是一名在英国上学期间被激进分子“洗脑”的年轻人,而此前也有不少恐怖袭击案的嫌犯被曝曾在英国学习。这不禁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英国高校难道已经成为恐怖主义的温床了吗?中英反恐专家表示,这样的话言过其实了,而恐怖主义的网络化和本土化才是欧美各国面临的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学生阅历不深容易被诱导

  无论是斯德哥尔摩爆炸事件嫌疑人阿卜杜勒·瓦哈卜,还是去年美国圣诞炸机案嫌犯奥马尔·法鲁克·穆塔拉布,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而且都受过高等教育,很难让人理解他们会被“洗脑”成为恐怖分子。

  “仔细研究你会发现,很多恐怖分子都是年轻人和学生,‘塔利班’就是学生军的意思,”安东尼·格里斯教授说,“年轻人社会阅历不深,对各种思想都充满好奇,容易被诱导,他们更容易被说服通过革命和暴力解决对现实的不满。 ”

  格里斯表示,高等教育有时候反而使得一些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极端思想。 “很多学者都不相信这样的事。但是激进分子宣讲时,一般人可能一听到极端思想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但教育让人喜欢思考,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反而会因为好奇和深入研究,即使很多人最后都反对,但只要一两个人相信就能构成威胁。 ”

  不过,格里斯也指出,极端思想对部分稍微年长的人也有诱惑力,例如在生活中遭受重大损失的人。这才是更让人担忧的事情。他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应该庆幸,因为这些年轻的袭击者往往因为各方面的能力不足,导致袭击屡屡失败,没有造成大规模的伤害。 ”

  留学生难以融入主流社会

  潘光指出,近年来,大量穆斯林移民涌入英国,主要来自原英联邦国家。这些人虽然在英国求学,就业,甚至加入英国国籍,但并不容易融入英国的主流社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格里斯说,这些移民社区几乎是封闭的,他们好像自我隔离起来了,不愿意因为成为英国公民而被改变。激进分子很容易利用这样的环境躲避当局的搜查,并进行宣传。

  潘光则指出,虽然表面上这些移民和其他英国公民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但实际上,他们确实受到歧视。因此他们也有不满情绪。再加上近十年来,欧美国家对伊拉克和阿富汗发动的两场战争彻底激化了西方国家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

  潘光说:“通过电视天天能看到欧美军队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狂轰滥炸,甚至造成平民伤亡,这些都会让他们对西方国家产生怨恨。 ”

  此外,英国社会本身自由化程度很高,很多极端组织都能在那里堂而皇之地设立办事处。直到伦敦发生连环爆炸案后,当局才开始对这些组织加大了管理和监控力度,但不可能面面俱到,它们的活动依然很活跃。

  潘光说:“那几位成为恐怖分子的留学生可能就是因为自己在英国时受到了歧视,然后被极端分子利用了。 ”

  高校不愿监管学生活动

  随着多名恐怖袭击案嫌犯被曝毕业于英国高校,一些学者和媒体对英国大学的安全形势表示担忧。在格里斯看来,多次恐怖袭击与英国院校存在关联有多重原因。

  由于越来越多的学生以各种原因前往英国留学,他们参加社区或组织的活动时,很可能接触到激进思想。可是学校方面往往因为不想和政治挂钩,不愿意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监管。而学校的老师则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而不是教学,因此无法注意到学生身上发生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的思想产生困惑的时候给予解答。

  格里斯表示,尽管军情五处和警方已经警告称,学校已经和监狱及教会场所一样,成为极端势力活跃的场所,并希望校方配合,但很多学校都拒绝了这一要求,因为这样一来,来自中东国家的学生家长会不高兴。他说:“其实中东学生的家长和其他家长没什么不同,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极端分子。而且不要忘记,受到极端分子伤害的大部分人都是中东人。绝大多数的中东人都不希望和恐怖主义搭上边。 ”

  网络宣传让人防不胜防

  潘光认为,不能仅从几个案件就认定英国高校成为恐怖主义温床。他指出,恐怖组织确实会进入校园招募学生,但这些力量有限,网络才是他们招兵买马的主要途径。现在全球主要的恐怖主义网站就有5000多个,这些网站不仅宣扬激进思想,还教授制造爆炸物和策划袭击等技巧。他说:“面对面地宣扬激进思想毕竟受到人力的制约,一个人一次最多只能对几十个吧。但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他们甚至不用进入一个国家,就能对这个国家的人产生影响,就能使恐怖主义本土化,让人防不胜防。 ”

  潘光指出,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发现的单兵作战的恐怖袭击者基本上都是有文化的年轻人的原因,因为他们更容易接触网络,学习能力强。他说:“有的袭击者可能就是从网上学习策划恐怖袭击的,甚至根本没有得到恐怖组织的协助,加上有些年轻人的心理素质还不足以面对这么大的压力,所以屡屡失手。这是唯一值得庆幸的。 ”

  格里斯表示,英国安全部门已就这些问题开展行动,破获了不少企图发动恐怖袭击的案件,但难免留下漏洞。潘光也表示,像这次袭击瑞典的嫌犯一样,在英国变得激进,却在瑞典发动袭击,两国很难监控到。因此以后各国间加强合作的必要性也越来越高。

  ◎相关链接

  ●2003年,英国国王学院学生汗尼弗和萨拉夫曾参与以色列特拉维夫一个酒吧的自杀式袭击。

  ●2005年7月7日,伦敦发生连环爆炸案,其中的一名“人弹”坦维尔经查为利兹城市大学的毕业生。其埃及裔主谋埃尔纳什尔爆炸前于英国利兹大学任教化学,并于2005年5月6日获得博士学位。

  ●2006年8月10日,伦敦城市大学的毕业生阿里在希斯罗机场被查出携带液体炸弹。 2007年3月国际民航组织要求所有成员国发布规定,禁止旅客随身携带液态物品。

  ●2009年12月25日,伦敦大学学院学生、23岁的尼日利亚青年奥马尔·法鲁克·阿卜杜勒·穆塔拉布企图炸毁从荷兰阿姆斯特丹飞往美国底特律的班机。

(责任编辑:曾安能)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