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让文化的阳光洒满山乡

来源:人民网
2010年12月24日08:53
  走进百姓生活

  免费服务渐成规模


  “去图书馆学电脑啦!免费的!”在陕西省北部的延川县,这两年正兴起一件新鲜事,那就是到县图书馆免费学电脑。60台崭新的液晶电脑,对于这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小县城来说,无疑是个宝。“这都得益于文化共享工程。”县图书馆馆长郝战胜说,“自从文化共享工程给馆里配备了电脑,老乡们都爱上图书馆来了。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料库里有电子书、讲座视频,还有经典电影和地方戏,不花钱,大家都爱看。”延川县穷,很多人之前都没有碰过电脑,郝战胜就给大家办电脑普及班。“用电脑、学电脑,都不收乡亲们一分钱,因为咱文化共享工程是公益性的!”

  让郝战胜及延川老百姓赞不绝口的文化共享工程,其实是自2002年起,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国家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共享工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视、手机等新型传播载体,依托各级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实现优秀数字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截至2010年9月底,文化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建设总量已达到105.28TB,内容包括电影、电视剧、地方戏、曲艺、相声、小品、杂技、综艺节目、农业专题片、农民工培训、文化专题片、少儿动漫、讲座、少数民族语言(含藏、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朝鲜语)等各类数字化视频资源;整合电子图书总量达到52691种,396万册,电子期刊3604种,530万篇。由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96个县级支中心、28344个乡镇/街道社区基层服务点,83.1万个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组成的共享工程五级网络服务体系,8年来已累计为8.9亿人次提供了服务,初步满足了基层群众“求知识、求富裕、求健康、求快乐”的需求,受到广泛欢迎。

  消弭数字鸿沟

  满足基本文化需求


  时光倒回2001年的夏天,文化部在对全国农村文化、社区文化进行调研时发现,基层文化建设是整个社会文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统计数据显示,当时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675个,人均拥有图书仅0.3册;县级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人均不足0.1册,远远低于人均1.5册到2册的国际标准。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文化信息在广大农村群众中的传播。

  文化共享工程的出现,为缓解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长期存在的“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组副组长、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介绍:“仅2005年到2008年,我国县级图书馆馆均计算机的拥有量就增长了77%,独立网站增长了73%,文化共享工程使许多基层图书馆一步跨入计算机和网络时代。”

  广西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在云贵高原九万大山的南麓,这里高山峻岭密布,深沟盆峪交错,交通的不便造成了当地信息的闭塞。自从2007年9月文化共享工程在这里建立了支中心,中心的工作人员常常在负责人温献明的带领下,在颠簸的山路中抱着放映器材,坐上5个多小时的汽车,深入乡间,拉横幅、接电线、连喇叭、立支架、挂幕布、放电影,还给村民们发资料、和村民们扯家常……3年来,放映队深入全县11个乡镇、48个行政村、105个自然村服务群众,共播放164场电影、赠送科技光碟202张、发放科技资料50000多份;驱车里程13800公里,观众达5.8万多人次。每次电影落幕,总有许多村民围在工作人员身边自发帮着收拾设备,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路太远,真的太为难你们了。”

  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利性是文化共享工程的四大原则。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司长于群说:“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的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距。”像延川县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过去一直面临着“信息贫困”的局面,难以获取并利用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这一“数字鸿沟”的存在,实际上也反过来对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阻碍。为了开辟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文化传播渠道,迅速扭转广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信息匮乏和文化落后的状况,缩小城乡居民享受文化信息的差距,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应运而生。“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共投入26.84亿元支持各省(区、市)开展工程建设,截至2010年9月,中央和地方累计投入近58亿元,为共享工程的免费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资金保障。

  资源丰富多样

  传输渠道因地制宜


  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在一开始就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曾先后被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连续6年被写入中央1号文件。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文化共享工程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也是其之所以如此被重视的原因。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群体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共享工程在整合了数字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及广电、教育、科技、农业等部门的优秀数字资源的基础上,各省分中心还分别深入挖掘、整合、制作了207个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的专项资源库,提高了资源内容的针对性。

  文化共享工程管理中心主任张彦博向记者介绍到,基层农村和西部欠发达地区是共享工程服务的重点。目前,文化共享工程在全国大部分省市主要通过电信网传输,利用计算机作为接收终端,以行政村带动自然村、以中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方式实现文化信息共享。虽然这种方式在各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计算机的价格比较贵,每个乡村的配备数量有限,乡亲们只有到文化站才能享受到共享文化信息,无法实现户户均等。

  为此,工程管理中心在不断丰富资源内容的基础上,在信息的传输模式和接收终端上,进行了多样化的研发和尝试。鼓励各省市分中心根据当地的设施条件,因地制宜,在互联网公网之外,又发展了卫星、IPTV、VPN、电子政务外网、有线(数字)电视、镜像、移动播存、3G平台等多项信息传输渠道,为优秀文化资源的“进村入户”奠定了技术保障。

  “东北一到冬天天气特别冷,零下二十几度的,乡亲们一般也不愿出门,投了大笔经费建设的文化站成了摆设。”这让当地共享工程分中心的工作人员们犯了难。2009年,辽宁省借数字电视改造的契机,用已经覆盖全省98%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传输文化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实现了文化信息资源的“进村入户”。普通农户再也不用跑去文化站了,只要在家中就可以直接通过免费发放的机顶盒,点播收看通过有线网络接送到机顶盒硬盘内的信息服务。“打开电视机,俩方块那个频道就是"共享工程辽宁平台",它可是我们致富路上的"加油站"!”育苗大户徐加林骄傲地说。去年果苗市场暂时陷入低谷,村里的苗木没了出路,“多亏了共享工程频道提供的供求信息,帮我们找到了全国各地的客户。”这一年,村子光贝达葡萄苗一项就销出500万株,创造产值200多万元,其它像苹果、李子、桃各种梨苗60多万株,创造产值近百万元。如今,北镇市广宁乡台子屯村里已涌现出像徐加林这样的苗木经纪人十四五位了,大家一起利用共享工程这个平台,为自己致富,也为全村一起进入小康努力地奔波着。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也是文化共享工程的目标。新的一年即将到来,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十二五”期间,文化共享工程将立足于以往的工作基础,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着力提高数字资源的质量,积极推进进村入户,大力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广泛开展惠民服务,把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成为资源丰富、技术先进、传播高效、服务便捷、管理规范的公共数字文化传播服务体系,使之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域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平台,努力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全民共享。(袁 晞 李 靖)

  作者:袁 晞 李 靖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杨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