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突尼斯骚乱事件 > 11突尼斯骚乱评论

突尼斯自下而上推翻独裁政权在中东北非属首次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1年01月18日00:17
  一个26岁的年轻人之死,居然使一个掌权23载的总统仓惶出逃。北非国家突尼斯在过去几天中发生的这场“茉莉花革命”,是前总统本·阿里为一再延误改革时机所付出的代价,时局变化之急速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在中东和北非的这些国家中,独裁者被推翻并不罕见,但像突尼斯这样自下而上,无需外力干涉(尤其是美国),尚属首次。于是乎,一时之间,“中东人民起义”的说法此起彼伏,与突尼斯般拖欠了一大笔“改革债”的国家,似乎都人心惶惶。甚至有意见认为,一直致力于在中东推动“自由进程”的美国,有可能是这场“茉莉花革命”的背后的黑手之一。这种判语显然是不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也缺乏从整个中东的局势的宏观层面来思考问题。中东“起义”,从价值观念上看,的确与美国的理念契合,但从现实角度考虑,却并非美国之福。

  一直以来,美国在中东的利益,主要是依靠一批名声不佳的政权来维系。美国要这些政权维系的利益现在主要反映在两方面,在经济方面主要是石油利益,在国家安全方面主要是指反恐。突尼斯一度是西方旅客酷爱的旅游胜地,原因正在于它相当漂亮地压制了美国人眼中的“恐怖分子”。这些国家的领袖,要么就像被突尼斯人民赶下台的前总统本·阿里一样长期执政,要么甚至是终身制的国王。现在,本·阿里正是流亡到了沙特。会否产生骨牌效应,由于中东国家的封闭性,外界很难准确判断,但美国不想参与其中,却是相当的明显。

  在这样的一个中东地区,又要维护美国的利益,又要推行民主,以确保美国的道德形象,一直是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一个两难命题。中东的主流民意由于受其宗教信仰的影响,经济上反感美式资本主义的物欲生活方式,同时在社会规范上也拒绝自由主义的生活形态,这使得一些极端主义抬头。于是,这些政权纷纷看到了一条挟持美国的管治之道:通过确保美国的石油利益及为美国打击国内的“恐怖主义”势力,换取美国支持其政权的统治。

  美国在突尼斯事变上的反应可谓小心翼翼,显示奥巴马政府没有勇气打破这种格局。当上周初突尼斯出现大规模的街头示威时,希拉里的回应主要有两点,一是突尼斯有改革的需要,二是要尊重示威者的集会权利,但却一直强调华府在事件中保持中立。在整件事件的是非如此清晰之际,美国政府仍采取这一立场,无非是要避嫌。到了上周五,在本·阿里出逃、形势大定之后,虽然奥巴马公开发表声明,赞扬示威者的勇气,但与此同时,白宫的高级官员却频频向媒体解释白宫的立场,明言即使华府的确希望它们作出改革,但美国绝对无意推翻任何政权。比较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事情实在来得太突然,连华府内部也尚未完成对整个形势的评估。现在可以肯定的是,确保美国在中东的利益不受损害是奥巴马政府当前的首要立场,而除非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出现新一轮的突变,否则原有对中东问题分析的范式在短时期内仍将有效。

  作者:陈永杰
(责任编辑:杨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