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沈阳日报

“西单女孩”遭谁妒

来源:沈阳日报
2011年02月09日01:20
  马涤明

  西单女孩亮相春晚的消息一出,即刻引来了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马梅的强烈炮轰,“正规的艺术学校学生学了四五年上不去春晚,一些老艺术家一辈子也上不去,但一个在西单地铁的女孩,只因为媒体的报道,就成为名人上了春晚,是一种走捷径的做法。”

  西单女孩、旭日阳刚亮相春晚,很多网友认为是一大亮点,给越来越模式化、老气横秋的春晚注入了一股稀缺的新鲜味。然而专业的艺术家心里很不平衡,发出了“凭什么上春晚”之问;本来,有人发一点疑问或感慨并不值一论,各人站在各人的角度看问题嘛;然而歌唱家马梅这一句“凭什么上春晚”之问,既然成了新闻,并在网络上引发一轮热议,笔者不妨也来凑个热闹。

  我认为,马梅的观点存在逻辑误区。其一,从来就没有说过,春晚是给“正规的艺术学校”学成的人才准备的舞台。春晚最早的定义是“老百姓的年夜饭”,至于说现在,有多少老百姓愿意看,有多少人不愿意看,那是另一回事。春晚不可能是只供专业艺术人士表演的舞台,而是一台雅俗共赏的节目。而上不上春晚也不该成为“正规的艺术学校”出来的人是否成才或成功的标准。上了春晚,甚至奋斗成春晚常客、“钉子户”的艺人,未必都是最出色的;上不去春晚的艺人,也未必都不如活跃在春晚的人有才;有些有成就的艺人,据说去请人家都不来。所谓“一些老艺术家一辈子都上不去”的说法,我觉得某些艺术家的价值标准不一定能代表很多人。

  其二,关于“走捷径”之说,大家都不否认西单女孩确实走了捷径,然而这种“捷径”并非哪个人的专利,不少成功的艺人都是走捷径脱颖而出的,比如赵本山,当初若不是姜昆这位有分量的人物力荐,能不能那么快就登上春晚谁也说不准;一开始不是连来两年连春晚排练场的边儿都没摸着,10瓶茅台酒,一天喝一瓶,喝完了打马回家的吗?还有王宝强,也没上过“正规的艺术学校”,若不是在群众演员中“中了大奖”,估计现在很可能还是个农民工小子。至于说是什么“推手”在幕后包装了西单女孩,让她蹿红,我认为只要不违法,不违背社会公德,艺人、人才通过“市场营销”手段推销自己也无可厚非;而且相比于那种“后门”的途径和风气,“推手”“推销”这种竞争方式反而更公平、更民主。

  “如果这样大家都去西单唱歌好了,别去学校学习了”,我觉得马老师在这里有一个更大的逻辑误区。民间艺人与正规学校培养的阳春白雪类别的人才,本不是一个概念;而百花齐放的艺术市场与雅俗共赏的不同需求之间,本来就一直共存。况且属于“百姓年夜饭”的春晚,就是兼容着不同层次的艺术产品;你办你的、读你的正规学校,“西单唱歌”的人们钟爱于他们的马路地摊艺术,何来“别去学校学习”之说?

  导演莫学“苏紫紫”

  肖鹰

  2011央视春晚节目收视评价调查,再次出现了官方调查与民间网络调查的“惯例性悬殊”央视自调走高,网络民调走低。

  近日,春晚导演马东公开回应,“不仅仅有大城市,也不仅仅只有网络媒体。春晚之后,我们会关注大家对春晚的评论,但我们心里有一个谱电视观众的收视比例在哪?重心在哪?正确取悦的部分在哪?”

  一方面,“心里有谱”拒绝网络媒体的评价,另一方面,“心里很坦然”排斥学者专家的意见,马东们关注的重心和“取悦”的当然只剩下“谁”了。在此,我无意追问马东们究竟从哪里获得授权办这样一个“春晚”,我只想问:多年以来,春晚导演们的“重心”究竟“取悦”还是在“取笑”呢?

  在马东们的言论中,表达出这帮厮们多年来的一个共识,就是认为,不满意春晚、刁难春晚的“主体”只是“知识界的精英”。然而,“精英们”的立场真的就是与马东所言的“正确取悦的大部分人”对立的吗?

  马东导演这则“猛料”是迅速被当事人韩乔生发微博辟谣的谣言。过去每届春晚,春晚导演组的公众形象都是“辟谣者”,今年何出马东导演不惜自贱身段“造谣生势”之举呢?这当然与今年春晚不仅捧场声音分外无力而且“知识精英的骂声”也几乎绝迹有关。马东导演的“造谣生势”与“苏紫紫”的“裸体炒作”又有何区别?“苏紫紫”为何要在数九寒天的京城“当众一脱”,因为她从推手们那里懂得了只有“当众一脱”才能招来“大众一骂”,从而才可能“一骂成名”。马东导演此举,玄机岂不在为本届春晚求关注和收视而出位博取一骂罢了?

  当然,春晚有近30年历史了,马东们也早过而立不惑之年了吧?“苏紫紫”不过是一位化名的“90后”。本质一样!如今!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