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冬麦区旱情仍持续
此次北方冬麦区旱情或将致占全年粮食产量四分之一的夏粮中的两成半产量受到影响;考虑历年农业生产规律,全年粮食生产将成“对冲关系”,全年粮食生产受影响将不足10%。
本报记者 李海楠
立春以来,京津、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安徽北部等地陆续迎来降雪,其中华北地区于本月10日、13日连迎两场降雪,部分地区降雪等级接近中到大雪,为冬麦区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提供了“及时雨”。
相关农业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接连降雪对于缓解冬麦区旱情十分有利,按照当前逾一亿亩耕地受旱面积估算,此次北方冬麦区旱情将致使占全年粮食产量四分之一的夏粮中的两成半产量受到影响;考虑历年农业生产规律,全年粮食生产将成“对冲关系”,全年粮食生产受影响将不足10%。
“拉尼娜”致旱百余日
自2010年10月中下旬以来,我国北方冬麦区多达百余日无降水。今年2月10日北京才降下初雪,创下60年来最晚的初雪纪录。
与此同时,南方大部呈现冻灾,“南国飘飞雪”让“无雪北国”更显尴尬。世界气象组织将中国这场“南冻北旱”的原因指向了活跃在太平洋上的“拉尼娜”现象。
所谓拉尼娜现象是指,受信风驱动且被太阳晒热的太平洋赤道表层海水涌向该大洋西部,导致太平洋西部赤道水温升高,气压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东部赤道底层海水上涌,造成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赤道海水异常变冷。这些因素将导致全球性气候异常。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张培群对此分析指出,一系列原因造成了今年的大气环流异常,冷气团无法与暖湿气团相聚,致北旱持续,冷暖气团在长江以南频繁交汇,致使南方频繁降水。
据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高级工程师王纯枝分析,当前北方出现的旱情还属于气象干旱的范畴,但若是在小麦返青期需水量明显增加期间仍无缓解,冬小麦生长将存在潜在风险。
另据国家防总2月8日统计,全国作物受旱面积已达1.12亿亩;在2月12日的抗旱会商专题会议上,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强调,由于雨雪范围和强度有限,加之气温回升,作物返青需水量增大,受旱面积仍呈扩大态势,抗旱形势依然严峻。
两场及时雪缓旱情有限
本月10日,京津冀、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等地陆续迎来降雪,尽管降雪量不大,农业专家也一致认为对旱情缓解十分有限,但对于行将进入返青期的冬小麦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更值得庆幸的是,时隔三日,京津冀、河南等华北大部及山东等地再次迎来降雪,且此次降雪量普遍达到中到大雪,冬麦区旱情获得缓解。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姜文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气温的逐步升高,冬麦区小麦自南向北陆续返青,急需头茬返青灌溉水,迟迟未来的降雪显然对北方低温地区小麦越冬不利。
“接连降雪只是缓解旱情的开始。”姜文来说,随着小麦返青需水量的上升,在依靠自然降水的基础上仍需持续加强人为科学灌溉,以尽量减少干旱造成的不利影响。
据中央气象台13日预报,当日白天,北方降水范围逐渐东移,河北和山东的部分地区出现降雪;随后两天,华北地区将再度与降水“绝缘”。同时,黄淮、江淮等地的降水也将趋于结束。
另外,未来三天,江南、华南、西南地区大部及西北地区东南部等地将先后出现小到中雨(雪)或雨夹雪天气。
“一号文件”聚焦水利正当时
根据当前旱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崔晓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由于此前百余日旱情,让冬麦区小麦至今依旧“缺水”,几场降雪还无法终结旱情,但一定程度上会起到缓解作用。
崔晓黎介绍,按照往年的经验,华北地区在正月十五前后均会有较大范围降雪,这也符合农业生产规律;如降雪次数增多,占全年粮食生产四分之一的夏粮产区此次旱情影响的产量约为夏粮自身的四分之一,全年受到“南北产量互补对冲”的影响,粮食生产受影响应该不足10%。
据了解,全国农业生产存在南北互补的规律,民间更有“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的说法。
说到农业生产与水的关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设施建设,看似正契合当前农业生产形势,崔晓黎介绍,“一号文件”选题“水利”实为“补课”,即针对改革开放30年来水利失修的问题,以及对田间灌溉的“最后一公里”水利设施进行完善。
“去年的西南大旱着实让中央认识到了水利问题的严峻性。”崔晓黎说,我国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是需要灌溉的,北方尤甚;由于水利设施不足,一直以来农业灌溉难以改变“打井取水、大水漫灌”的局面。
据了解,有生态专家指出,长期开采地下水,致使华北地区形成全国最大的“漏斗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在引发干旱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生态问题也浮出水面。
这种“以生态透支换取粮食生产及国家粮食安全”的做法亟须改变,“一号文件”剑指“水利”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