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多省冬季旱情严重 > 冬季旱情消息

安徽阜阳水利设施残缺影响抗旱 青壮劳动力流失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1年02月17日23:08
  持续了两个多月的皖北干旱远未结束,2月14日,阜阳市将抗旱预案级响应从Ⅱ级升为I级。

  自从2010年10月以来,当地没有一次有效降水,旱情最重时安徽全省近9成小麦遭受旱灾。

  安徽方面称这次旱灾为“六十年一遇”,此前,2009年皖北也经历了旱灾,当时当地官方说是“五十年一遇”。

  安徽省政府要求在2月20日前将所有干旱的农田浇灌一次,但抗旱遇到的困难却不容小视。

  2月10日到14日,记者先后沿阜阳到太和县、阜阳到阜南县、太和到宫集镇三条长达100公里的公路两边看到,有地表水的渠道数量较少,地表水严重缺乏。

  阜阳市阜南县赵庄村村民李欣告诉本报记者,政府有打井补贴,但自己还没有去浇水灌溉,“看看接下来会不会下雨”,李家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家里就剩下两个老人。

  阜阳官方新闻稿称,全市已经投入机械7.5万台,动用机井2.7万眼,投入抗旱资金累计达到5300多万元。

  水利设施残缺影响抗旱效果

  按照安徽省方面的要求,到2月20日一定要将干旱田地浇灌一次。一般来说,一次浇灌可以管得上一个月。

  然而,2月10日到14日,记者在安徽省淮南、阜阳等地调查发现,残缺的水利设施已经影响了抗旱的效果。

  记者在阜阳市到阜南县、阜阳市到太和县、阜阳到安徽淮南市沿线公路的麦田里看到,除淮南市情况较好以外,很多麦田旁边的地表水已经基本接近干涸。

  为此,阜阳当地政府除了就地抽取地表水之外,还采取了大力抽调过境水来进行弥补水源不足的情况,然而,问题却越发暴露出来:灌溉渠严重失修。

  在阜阳市阜南县赵庄村及其周围的六里村等地的一些麦田里,记者尚未看到一个有效的引水沟渠。

  在阜阳市下属的太和县,在沿阜南县城到宫集镇的路上,很多麦田四周的渠里面都是干枯的淤泥和树叶,且渠里面的涵洞也已经被部分堵塞。

  这就使得即使有水源都很难将水输送到麦田里,而这种现象在阜阳已非常普遍。

  当地官方数据显示,阜阳市下属的临泉县,2009年,有小型涵闸54座,其中40座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该县6条中小河流、75条大沟、750多条中小沟淤积、堵塞情况严重。

  阜阳市颍泉区水务局副局长刘继发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坦承,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农田基本水利设施大多损坏严重,“残存”的一些又难以配套使用,造成抗旱的被动。

  这就使得即使抽水灌溉的效果也大打折扣,针对这种现象,阜阳方面采取了打井抽水就地灌溉的做法,并向当地自己打井的农民提供了补贴。

  由于2009年当地干旱,当时打的井大部分都可以使用,但很多上世纪90年代的井则无法立即投入使用,“要重新挖下”,李欣说。

  为此,阜阳方面紧急通知要求,“水路不通的地方,要及时发动群众拆除堵坝”、“对淤塞的机电井、小口井要及时开展淘井、洗井工作”。

  然而,这些方式或许只是传统沟渠灌溉的一种补充,输水量最大的传统的水利设施作用没有得到完全发挥。

  官方的声音也证明了这一点,“目前安徽省旱涝保收的农田只占所有农田的40%左右”,安徽省水利厅农水处副处长王凤云说。

  青壮劳动力流失

  面对抗旱,当地政府紧急动员,抗旱的横幅遍布整个阜阳市,电线杆上、墙壁上、田间树干之间标语和横幅遍布。

  在宣传上,当地政府要求“广播响起来、条幅挂起来、宣传车跑起来、电视亮起来、人员动起来”。

  记者致电阜阳市水务局询问相关事宜,对方表示当前抗旱是首要任务,但因局里面都正忙着指导抗旱,若想具体了解相关情况可以查阅水务局网站。

  事实上,此前2009年干旱,当地也是采取人海战术、紧急动员等类似的方法进行抗旱,只不过,两年过去了,抗旱的方式仍如出一辙,但对抗旱最为重要的水利设施仍然未有多大变化。

  更为紧要的是,在水利设施简陋的情况下,尽管地方政府大力推动,但农民自行抗旱的动力却相对不足。

  青壮劳动力缺乏或是一大原因。

  阜阳官方网站上新闻称,2月11日,央视对阜阳市临泉县杨桥镇刘大村抗旱保苗工作进行采编,反映留守妇女组成的抗旱娘子军抗旱的故事。

  事实上,由于阜阳是全国最大的农民工输出地之一,很大一部分劳动力在外务工,留守的劳力则相对不强。

  在宫大村村头,该村党总支书记宫春燕告诉本报记者,该村有一批村民在外打工,“打工是很多村民收入主要来源”。

  这就导致抗旱的重担落在部分留守妇女和老人身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抗旱的效果。

  不仅如此,抗旱的成本考虑也使得部分农民消极抗旱。

  以打井和抽水灌溉为例,据了解,离农民自己房子近的地方用电方便,成本还可以,但离家远的话,得请柴油机浇灌,基本上要70块钱左右才能浇灌一亩地。

  但由于干旱还可能持续,若还需浇灌第二次的话,成本就非常高,“一亩小麦才能收多少钱?”李欣说,于是,他家的地在记者离开时尚未浇水。

  不过,据本报了解,阜阳也针对农民这块进行了补贴,比如打一口井有150到200元补贴。

  显然,在打工收入远超农业收入的时候,麦田主要是“靠天吃饭”,这成为部分农民的选择,如何抗旱已不单纯是一个抗旱运动能够解决的,完善的水利系统和保障机制显然必不可少。

  作者:何佳 安徽阜阳 合肥
(责任编辑:梅智敏)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