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会诊城市浮肿病,如何控制城市规模?

来源:中国网
2011年03月04日15:31

  段成荣:人口设防节节败退

  嘉宾介绍:段成荣,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

  主要观点

  对于北京市来讲,控制人口这是从未变过的一个命题。人口指标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规划的基础。北京历来非常关注城市人口问题,而且这个“关注”首先体现为控制人口,始终想将人口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

  在制定“一五”规划时,北京市就提出,要控制人口的盲目增加,减少城市人口。 “二五”时就明确提出:争取把人口控制在460万人左右,最多不超过480万人。但这做不到,所以隔5年在制定“三五”计划时,人口控制目标又有所扩大。

  “五五”时,增长到840万,“六五”又增加到970万,但都没有完成。从制定“一五”到制定“六五”,这中间有20年的时间,目标从460万到了970万,人口规模增加了1倍。这里面有没有让我们思考的地方?显然我们目标的制定是有问题的。

  1983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中提到:“到2000年坚决把北京市人口规模控制在1000万人左右。”但短短两年时间就突破了。

  1993年10月6日,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提出,到2010年,北京市常住户籍人口控制在1250万人左右。但这个指标跟前面的指标有所差异,1993年北京市流动人口就开始增多,这1250万跟原来的指标相比有很大的退让。今天回过头来看1993年制定的目标,2010年人口数有多少呢?2009年底公布的是1972万,常住户籍人口是1300多万,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差别。

  我们是计划体制,天天喊有计划的发展经济社会,但我们的计划一点用都没有。总结这段历史、这些数字给我们带来什么?

  总结这段历史,从整个城市人口规模的目标、设定和实际的控制、具体运行上看,基本上是“步步为营,节节败退”,而且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这带来有很多问题,其中最典型的是城市建设摊大饼,整个城市不管是住房、交通还是其它的公共服务、生产设施的安排,没有更为合理的设计和布局。

  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角度来看,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政府权威的丧失值得我们关注。20多年来不断制定法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不断的被迫调整。对一个城市来讲,制定的社会政策应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能够比较稳定才有效果,但几十套法规平均寿命为6.85年,40%寿命短于5年,最短的只有1.5年。

[1] [2] [3] [4] [5] [6] [下一页]
(责任编辑:UN061)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