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11年全国两会报道 > 2011全国两会访谈

小丫跑两会:宁夏主席谈扶贫 回忆儿时苦日子

来源:央视网
2011年03月11日00:33

  小丫跑两会——宁夏:开创移民扶贫新模式

  主编:庄严 编导:刘莹 李想 张姝 摄像:樊金峰 毛云李 李慧 景延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小丫跑两会》。今天我采访到了一位特殊的人大代表,她就是来自山西平顺县西沟村的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她今年82岁了,她一辈子生活在山区农村,对贫困生活有着自己切身体会。那在她看来,农村扶贫应该在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听。

  小丫:今天一大早我就来到了山西代表团的驻地,在这里我们要寻找一位非常特殊的代表,她是唯一的一位从第一届到十一届连任的代表,她来自农村,是一位女性,每年她的议案都能找到一个共同点,就是非常关注农民朋友生活的改善,她一直在为农村的扶贫,农民的致富而奔走呼吁,那今年她议案的关注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申纪兰 人大代表 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村民

  小丫:那您今年提的议案是什么内容?

  申纪兰:要搞绿色,要搞红色旅游,使我们农村能真正奔上小康

  82岁的申纪兰是来自山西农村的一位农民代表,在当选人大代表的这57年里,她所提出的议案涉及到改善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小丫:这些年当中,您一直关注的都是扶贫的问题,您为什么对这一点特别关注?

  申纪兰:我也是来自农村,我心里头装的是父老乡亲

  这位和农村贫困抗争了一辈子的老人,至今还亲自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引资金、上项目。在她的房间里,我看到有许多农民朋友给她寄来的信,尽管老人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每一封信她都会认真地拆看,渴望富裕,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是绝大多数信件共同的内容。

  小丫:他们现在最希望的是什么?

  申纪兰:农民最关心修路问题。再一个最关心是奔向小康,富起来。

  小丫:还是致富的问题,奔小康。

  申纪兰:要有这种项目和引资金把山老区人民富起来,共同走向小康社会,这是群众最关心的一件事情。

  申纪兰老人对于贫困问题的关注赢得了许多其他代表的尊敬,在我们拍摄的时候,不断有人过来要求和老人合影,在她的房间里,也不时有代表找上门来请她签名。我注意到,老人在为每个人签名的时候都非常认真,字迹工整,老人告诉我,她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代表和她一起关注农村的贫困问题。其实在过去的50多年里,申纪兰放弃了很多次留在城里担任领导的机会,她觉得只有在农村老家和乡亲们一起生活,一起劳动,她才能更好地代表农民。

  小丫:有很多人大代表他们都是有自己的本职工作,然后要抽出时间去农村、去工厂去做调研,我觉得您是不用去调研的,因为您天天都在调研?

  申纪兰:每天跟群众在一起,他都想什么我也想什么,他都说什么我也想说什么。

  小丫: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大多数朋友往上数三代都会发展,我们的祖辈其实就是从田间地头走来的,关注农民,关注农村的扶贫工程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和期待。

  主持人:如何更好地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一直是人大和政协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今天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特别提到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对代表建议的跟踪督办,推动草原生态保护和增加牧民收入、西海固地区饮水安全和生态移民搬迁等一批民生问题的解决,得到代表们的肯定。接下来就看看我的同事在宁夏西海固的调查。

  记者们的车子在黄土高原上翻过一座又一座光秃秃的山,一路上几乎看不到人烟,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记者们来到了距离同心县40公里的田老庄乡梁家川村,今年年底,梁家川村将会整体移民,这排土坯房是马炳志老人住了几十年的家。

  记者:两位老人家今年高寿?

  马炳志 田老庄乡梁家川村西胡庄社村民

  马炳志:74岁。

  记者:老奶奶呢?

  马炳志:71。

  记者:您家里现在有多少人?

  马炳志:家里现在有24口人。四个儿子,再就是孙子,重孙子。

  马炳志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家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如今虽然是儿孙满堂,但几十年来,一家人的生计,一直让他很犯愁。

  记者:你们家有多少地?

  马炳志:24口人种着61亩地。

  记者:收成怎么样?

  马炳志:雨水可以,每亩能达到一百二三十斤。雨水不好,一年就是七八十斤,旱就不收庄稼。

  马炳志老人一家居住在宁夏西海固地区,这里十年九旱,完全是靠天吃饭。村里人告诉记者,以前家家户户还会养些牛羊,能让家里多一些收入。但最近几年,养不住了。

  马炳志:旱的没有草,养不住。

  马炳志老人告诉记者,在这里最金贵的就是水,吃水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山里人。

  记者:洗完脸的水再去饮牛

  马炳志:吃水困难得很,今年没有水。

  记者:多长时间没下雨了?

  马炳志:八个月。

  八个月没有下雨,去年夏天收集的雨水,早就用光了,春节儿子们回来了才从县城里拉回了水。

  记者:家里水还能持续多久?

  马炳志:还能持续一个多月。

  记者:一个月后怎么办呢?

  马炳志:再买水。

  由于距离县城遥远,加上西海固地区本身缺水,一吨水从同心县城拉到马炳志老人家需要上百元钱。

  马炳志:不好买。车走不说,今年还不老拉,没水拉。一个月光买水就得个六百多块钱。

  老人说,村里平时只有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

  马炳志:儿子都打工,媳妇,孙子都打工。

  记者:(打工)一年能挣多少钱?

  马炳志:一年一个人能挣个,好的能挣一万,不好能挣个七八千。

  老人家还告诉记者,孩子们打工的地方离家里很远,每年只有过春节的时候才能回来一次。家里的60多亩地和孩子们,全靠两位老人和儿媳妇照料着。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老人最担心的还是孩子们的教育,因为方圆五十里,只有一所小学,孩子们没有中学可念。

  马炳志:我儿子都没上过高中。

  记者:上过几年级?

  马炳志:六年级。

  虽然现在生活有很多困难,但老人最近却特别高兴,春节的时候,村里下了通知,今年年内,村民有希望搬到靠近县城的移民新村去。

  马炳志:移民新村在下马关过去那里

  记者:想不想把家搬到那去呢?

  马炳志:还是想,咋不想。

  记者:到外面移民村看过吗?

  村民:看过,那儿条件当然好

  记者:想不想去那上学?

  小朋友:想

  记者:为什么想去那上学?

  小朋友:那的学生多,有楼房

  记者:还有什么不一样呢?

  小朋友:有保暖器

  记者:以后想干什么?

  小朋友:上县城,打工

  主持人:听了这些孩子们质朴的回答,我们心里都会有些酸酸的感觉。在他们的眼里,县城就是最好的地方,打工就是最好的出路。这些孩子和他们的祖辈,世世代代生活在干旱、贫瘠的西海固。这里早在1972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出定论,不适合人类生存。那么,他们的出路在哪里呢?从2007 年开始,宁夏自治区在西海固启动了大规模生态移民,分期分批把贫困农民搬迁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告别了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迎来了什么样的新生活?我们再去看看。

  惠安新村是同心县的一个移民新村,一进村,道路两旁一个个整齐的院子让我们眼前一亮。这家的主人马全华热情把记者带到他家。四年前,他们一家三口,告别了山区透风漏雨的土窑洞,在这里安了新家。

  马全华 同心县惠安新村村民

  马全华:原来在老家是土窑洞,现在在这是盖的新房子。

  老马的家里收拾的干干静静、井井有条,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电饭锅等电器一应俱全。

  马全华:原来我们在山区没有电视,现在区团委给我们赠送的电视。

  老马说搬进了移民新村,最大的变化是再也不用为没有水发愁了。他的老家距离县城40公里,拉一方水回去需要100多元,而现在村子里接上了又方便又便宜的自来水。

  记者:现在的自来水贵吗?

  苏海芬:这不贵,这一方水才四块钱。

  搬到移民新村,每户人家可以分到三到五亩地,苏大妈说,以前在山区,家里有几十亩地,遇到年景不好的时候,辛辛苦苦劳作一年,也不够一家人的口粮。而现在村里的地都修了水渠,到了浇水的时候就可以及时灌溉。

  记者:(现在)地的收成呢?

  苏海芬 同心县惠安新村村民

  苏海芬:三亩地也顶那几十亩地。

  记者:以前在家里的时候那边的粮食够吃吗?

  马全华:不够吃,买粮。

  马全华:这边现在粮食够吃了,粮够吃了。

  现在惠安村居住着贫困山区搬来的542户人家,有将近3000人,从贫困山区搬到了移民新村,有了能遮风挡雨的房子,家家户户还盖起了牛棚、羊圈。

  马全华:政府帮建的,这个棚是保暖的,冬暖夏凉,到夏天我们把塑料薄膜就撤掉的,冬天就搭上的,这个棚这个草,是去年拿大机关帮我们建的。

  老马家的牛棚现在有五头牛,春节钱刚刚卖掉了两头。老马高兴的告诉我有两头牛已经怀了小牛,马上就要生小牛犊了。

  记者:生小牛您高兴吗?

  马全华 同心县惠安新村村民

  马全华:咋不高兴,增加财富。

  马全华:这一年能带来一万多,一万左右。

  老马很兴奋地给我们介绍了牛棚里的一个特殊装置。

  马全华:这是个沼气池,就是牛粪填在里面可以做饭,为啥建在牛棚里,有牛粪。

  记者:这是您自己盖的?

  马全华:这还是政府建的。

  老马说,现在生活的这些变化,他以前连想也不敢想。以前在山区缺水,一年四季也吃不到什么蔬菜,家里最常吃的就是土豆,现在政府给每一户村民都搭起了蔬菜大棚,村里人不仅有蔬菜吃,还可以增加点收入。

  记者:种的什么菜?

  马全华:韭菜。

  马全华:三月份就卖,长高了就去卖。

  记者:拉到哪儿去卖?

  马全华:县城卖。

  记者:这一年能给家里带来多少收入?

  马全华:这个一年能收入2000块钱。

  在惠安新村,不少村民都告诉记者,祖祖辈辈都住在深山,没文化,都穷怕了,搬到新村后,最开心的事,是孩子们上学的问题解决了。

  苏海芬:这上学方便得很,小学也有,初中也有,随便可以上,那时在老家想上学,没处去,老家那会困难得很,没有办法供,儿子就上到小学,没办法。

  马全华:在老家上学,基本上本村没有学校,在北面有一个,在乡镇有一个学校,得有70里路,所以小娃娃就不到那个地方去,到这方便了,这的学校不到500米远。

  惠安新村距离同心县县城不到5公里,村子里的年轻人去县城里打工也很方便。

  苏海芬:我们打工又信息灵通,交通方便,打工也近点。

  苏海芬:出去打工,啥活都有,一天出去打工,回来饭也能做。

  苏海芬:以前山林出去打工再不能回来才能打工,像这边打工可以回来。

  顾占林 同心县惠安支书

  顾支书:这种移民的办法,可以说上下五千年哪个执政者都办不到的事,而我们共产党办到了。

  今年,马炳志老人一家将搬入同心县的移民新村,“十二五”期间,宁夏中南部地区,集中连片不具备生存发展的条件的贫困村的35万贫困群众将整体搬迁。

  主持人:有句老话,树挪死,人挪活。从移民新村我们看到,生态移民让西海固老百姓的生活进入了一片新天地,住上了新房,看上了电视,用上了自来水、沼气,牛羊满圈,粮食丰收,就连孩子上学,外出打工都不用再发愁了。为什么走出生态移民这一步棋,就能带来扶贫工作满盘皆活?

  主持人: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今年将颁布实施2011-202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启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而前面我们看到,在宁夏西海固地区,缺水是当地老百姓脱贫最大的障碍。当我们采访宁夏自治区主席王正伟的时候,我们的话题自然也就从水开始,一起来听听。  

  王正伟 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

  小丫:主席,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在西海固同心县采访的时候,大家感触最深的就是吃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我们知道您就是那的人?我在想对于这一点,您是不是有特别那种切肤之感?

  王主席:我们上学,上初中、高中喝的都是苦咸水,没有甜水,大旱之年有时候,政府那时候供应水的时候也是拉着送水,每天就送上两到三斤,这只能供喝,三斤水最多也只能供喝水。

  小丫:您经历过这样的日子吗?

  王主席:经历过。宁夏中南部其实是十年九旱,十年十旱,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水。

  宁夏西海固地区包括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8个县,那里自然条件恶劣,是我国6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对西海固地区贫困人口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移民工程,累计搬迁贫困人口66万人。2007年以来宁夏启动的中部干旱带生态移民工程,已经帮助了12.2万人实现移民定居。

  小丫:这些年整体的政府对于移民搬迁的一个安排和部署是怎么样的?

  王主席:过去最早的名词叫吊庄,后来我们叫生态移民,已经搬了66万人,过去在搬这66万人当中也是花了很大代价,目的就是要搬到有水源的地方,让农民能打工的地方,靠路近的地方,搬进去,每人盖三间房,给一个温棚或者分一点水浇地。通过这个方式就可以彻底解决三年内脱贫,能够搬得出、稳得住,经过三到五年也能够致富这样一个过程。

  小丫:移民搬迁之后后续的工作也是很庞大的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点上政府有什么规划?

  王主席:一个思路就是围绕我们的水源来做文章,把山区有水库的地方、有塘坝的地方、有井窖的地方都能够解决人畜饮水,把这一部分天上的水和地下的水利用好,解决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解决人畜饮水。第二,刚才说了,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还有一些自己的特色,像我们西海固的特色就是冷粮资源非常好,现在比如说别的地方一些农产品都已经下市了,而西海固因为资源凉快,它比别人下得迟,下得迟可能正好是个优势,葡萄可能下市以后,别人原来在市场上1块钱,年后两个月以后葡萄可能就涨到两块钱,这就是一种优势,像西海固利用冷凉资源可以种花、种药材,种一些设施温棚的农业,所以这都是些特色,觉得围绕这些特色去做好生产,可以把清蒸牛羊肉发展起来,把劳务产业发展起来,把马铃薯发展起来,再一个就是水西海固利用六盘山、火石寨,还有逊尼山,这全国十大石窟,还有老龙潭这些旅游资源,可以把旅游产业做起来。

  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年人均纯收入1350元确定为新的扶贫标准,比国家扶贫标准提高154元,扶贫对象覆盖110万人,这个数字占到了宁夏总人口的六分之一。

  小丫:我们也知道宁夏贫困人口比较多,而且是山多地少,人多地少,而且是贫困人口多,这些年宁夏在扶贫工程的这些问题上或者是做法上,有没有什么阻力或者说您觉得最困难的是什么?

  王主席:宁夏因为历史欠账多,资源少,所以扶贫的任务非常艰巨,我们更重要的觉得还是要靠产业扶贫,围绕这些特色产业,比如山区种小杂粮、种中药材,搞一些冷粮资源,这些特色产业都不是在夏粮,是秋粮作物,秋天这个地方雨水比较好,所以我们就调整结构,由过去的被动抗旱变为主动抗旱,调整结构不种夏粮种秋粮,这样还是通过产业去带动扶贫,通过产业来使这些人能够逐步富起来。

  2007年以来,宁夏自治区政府通过在全区范围内调查研究,征集民意,推出了十项民生计划包含30件实事。从2008年开始,已连续3年将扶贫开发列为自治区政府10项民生计划为民办30件实事的首要计划任务。

  小丫:我们想知道这个民生计划目前都有什么进展,或者说都有什么成效,接下来这个新的民生计划当中还有什么样的规划和打算?

  王主席:我们现在山区的GDP只占我们全区的12%,财政收入只占全区的6%,就山区有8个国家贫困县,就在这样一个状况下靠自己的财力确实不行,所以我们每年对民生要拿出我们财政收入的70%要去做这些民生工程。做了四年,就已经投资进去1280个亿,将近1300亿来做这些民生计划,解决他生存问题。还要解决他的孩子上学的问题、看病的问题、行路的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

  在拥有大片贫困区域的同时,宁夏沿黄经济区享有“塞上江南”之美誉,以43%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区61%的人口,9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94%的财政收入是宁夏的精华地带。2005年宁夏党委、政府提出建设沿黄城市带战略,2008年进一步提出打造黄河金岸,2010年中央将建设沿黄经济区由地方战略上升为西部大开发重点,五年建设奠定了黄河金岸基本框架。宁夏现有人口610万,通过“黄河金岸”建设,到2012年宁夏沿黄城市带人口将达到400万,GDP达到1300亿元以上;到2020年,沿黄城市带的人口将达到500万,城镇人口达到400万,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GDP将跨过3000亿元大关。

  小丫:您是宁夏土生土长的,应该算是真正的、地地道道的宁夏人,您眼中宁夏的未来,“十二五”期间宁夏的未来是怎么样的?

  王主席:有个大的思路,就是我们现在提出要城乡统筹,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以川起山,因为宁夏是分两大部分,一个是在山区,一个在川区,具体说现在有个大的思路,就是我们要发展,宁夏沿黄经济区,打造黄河经验,发展沿黄城市带,产业带,利用沿黄的优势,把山区人搬到黄河两岸,山里的贫困人口集中在黄灌区里面的小城镇里面,可以打工,宁夏将来我们想通过一系列的民生计划,通过我们在扶贫上采取一些措施也好,就想把宁夏真正的打造一个现代产业的聚集区。打造成现在的工业园区,成为一个产业的集散地、加工中心、博览中心、物流中心,我们就可以打造成一个陆地开放的试验区。

  主持人:从王正伟主席的话里,我们听到了宁夏扶贫攻坚的信心,对宁夏百姓来说,“十二五”发展将有新空间、致富将有新门道、生活将有新保障。怎么样让老百姓尽快踏上致富路?我们再来听听两会代表委员怎么说?

  朱以庄 人大代表 四川省泸州市市委书记

  朱以庄:我认为扶贫应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如何帮助我们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来培育他们的发展能力和提高他们的脱贫致富的能力。第二是救济性扶贫,对于一些特殊困难的人群要提高他们的救济保障水平。

  刘刚 人大代表 黑龙江省黑河市市委书记

  刘刚: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这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其次,要搞好最低生活保障,就是把它进一步完善,使它实现全覆盖,然后它的标准能够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逐渐有所提高。

  陈启涛 人大代表 安徽省蚌埠市市委书记

  陈启涛:一个是我们的城市和农村的低保户,第二是贫困人口当中患有重大疾病的人员,第三就是儿童,残疾儿童、留守儿童,保证这些困难群体的特殊的需要和基本的生活需要。

  主持人:今天我们镜头聚焦的西海固地区包括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8个县区,相信很多观众即使没去过,也都听说那个地方,因为西海固的穷在全国都是出了名的。那里山大沟深、十年九旱,边远贫瘠,历史上就被称作“苦瘠甲天下”。在一个发展基础薄弱,生存条件艰苦,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扶贫怎么扶,才能老百姓送上致富路?从王正伟主席的回答里,我理解这既是项民生工程,更是个系统工程。既要改善老百姓的基本生存条件,又要推进产业化开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生态环境。从这个角度讲,扶贫开发的另一面其实也孕育着经济发展的新机遇。目前在西海固还有105万扶贫对象,占宁夏总人口的1/6,我们期待十年后,他们也能和全国老百姓一样,步入全面小康的生活。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大家与我们的互动,一个名叫塞上行的网友说,宁夏的枸杞子、甘草、滩羊都很有名,只要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农业,宁夏百姓一定能富裕起来。有一位名叫西北偏北的朋友说,国外一些缺水的地方采用节水技术效果很好,咱们是不是也能开发先进技术,让西部干旱地区也变得绿意盎然。还有一位名叫天海的博友说,前几年和朋友到宁夏西吉捐建过几口水窖,农民们淳朴的笑容一直留在我记忆里,祝他们今年风调雨顺,日子越过越好,感谢这些朋友的参与,谢谢你们!!

(责任编辑:UN913)

微博推荐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两会观察:“顶层设计”不只为顶层设计

两会观察

[提要]更重要的问题是,“顶层设计”如何从一个政治新名词变成渗透到各个领域中的实际行动,如何转化为基层动力。[详细]

两会素描:请委员回去后心无旁骛抓落实

[提要]]贾庆林:各位委员!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已经明确。关键是心无旁骛抓落实,同心协力开新局。[详细]

两会调查:新兴相亲方式仅1成人认可

两会调查

[提要]调当前新兴的电视、网络征婚及闪婚、隐婚等方式,公众认可度还不高;选对象时,人们首看人品,其次看职业…[详细]

数字之道:中国式节能减排大考

[提要]高投资和高增长的经济模式透支了过多的社会资源,节能减排谈何容易。[详细]

两会独家:我的五年之范美忠

金晶

[提要]范美忠,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因“5-12”地震时先于学生跑出教室而经历了一场道德大审判,得名“范跑跑”…[详细]

五年金句:农妇、山泉、有点田

[提要]原本是一句广告词,后被改变并被理解成为一个大学生的最低奋斗目标,从此广为流传起来。[详细]

每日简报:代表委员瞻仰毛主席遗容

每日简报

[提要]赵富栋表示,两会该安排代表委员瞻仰毛主席遗容。[详细]

微博关注【更多

手机两会 手机两会

手机两会

[提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3月3日开幕,会期10天,全国人大会议5日开幕;今年个税改革将开启中国未来五年收入分配改革大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