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清华百年校庆 > 清华百年校庆最新消息

百年清华园车站成杂院 曾是清华人进城唯一捷径

来源:法制晚报
2011年03月30日15:20

小站的候车室如今被打了隔断,成了一家外卖店租住的地方
小站的候车室如今被打了隔断,成了一家外卖店租住的地方

小站租给多家租户,十分杂乱


  由詹天佑题写匾额曾是清华人进城唯一捷径

  百年老站成杂院

  当清华大学忙着筹备4月24日百年校庆时,它的南侧静静地躺着一座早已废弃的清华园火车站。

  论岁数,火车站比清华大学年长一岁。它位于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线上,这个站曾是老清华人进城唯一的捷径,更是他们抹不去的记忆。

  如今,这个已经无人问津的百年老站,在高科技的清华科技园和时尚的五道口的夹缝中生存,显得那样的格格不入。

  它的四周盖满了楼房、平房,甚至站里也住了人,成了一个群租房的聚集地。

  走进小站

  百年火车站隐匿高楼间

  与地位显赫的清华大学不同,清华园火车站隐身于林立的高楼中间。

  昨天,记者走进清华南门对面的一条窄小胡同。在中关村上班的许多人居住在这里,每日在这条小胡同里穿梭往来。却不曾有谁想到,在这里,静静矗立着一段不会言说的历史。

  沿着胡同向南走百米,便能看到一排铁路职工宿舍。推开铁栅栏门走进去,左手边是青灰色的墙,砖头的棱角触手可及,摸上去灰印便留在手上。青砖上间或贴着一些小广告,有些已撕得面目全非。

  在这面墙的尽头,五个刻入墙体的大字昭告着这里历史:“清华园车站”。

  转过这面墙,便是车站的主体。拐角处,几根铁丝从墙体向不远处的柱子延伸,懒懒地歪挂着,上头晒着一些女式和婴儿服装。

  墙的右侧边缘有拆过的痕迹,整个墙体开了4个门洞,都有人家居住。

  墙的最上方,有一个白色的匾,上书“清华园车站”,题写者便是设计京张铁路的詹天佑,匾的落款记录着它的生日——宣统二年(1910年)。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百年老站,却小到在京张铁路的线路图上都不曾被标记。而记者试图通过铁路部门寻找这个车站的大事记时,却被告知资料很少,甚至连它停止使用的具体年份都难以查到。

  小站历史

  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初

  清华人进城这里是唯一捷径

  “毛主席踏上新中国首都的第一脚就在这里。”一名在铁路工作了几十年的老职工,用手指着车站,眼神里露出光彩。

  他告诉记者,1949年3月25日夜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由西柏坡迁到北平。由于那时的北京站即前门车站一带特务活动猖獗,他们便在清华园车站下车,进入北平。

  虽然,这是一段无法考证的历史,但老职工却执意地、细细地说了起来。这是这个小车站给铁路人带来的骄傲。

  而对于老清华人而言,这里留给他们最深的记忆,便是进城的路。

  “当时到西直门,都从这里坐火车。”清华大学1953级学生、学校前基建规划处处长苗日新这样回忆。

  解放前,从清华园进入市区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学生们骑着车或者毛驴从现在的中关村南大街、白石桥到西直门,另一条就是从清华园火车站坐火车到西直门。

  苗日新家住呼和浩特,恰好是清华园车站所在的京张铁路上的一站,大学五年中,他数次从这个小站上车回家。

  他告诉记者,这个火车站当时只是一些平房,一个石头的站牌,候车室只能容纳二三十人,卖票的窗口也只有一个。来往的人很少,大多都是清华的学生。

  他还记得,第一次从清华园站坐上火车,是1953年的国庆节。

  苗日新和同班同学一起,挤在密不透风的车厢内,来到了西直门站。然后从那里步行至天安门广场,参加那一年的国庆阅兵游行。

  之后每年的五一和十一,他都会从这里出发,参加天安门的游行。

  “那会都是十八九岁的小伙子,劲头很大,从西直门一直走到朝阳门呢。”有时,在天安门过夜,第二天再从西单一直步行回西直门,再坐火车回学校。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校园要东扩车站迁至北航西门

  1960年,这个小站成立了派出所,24岁的苏振恒成了其中一员,当起了铁路警察。

  那时的清华园火车站南面是一个小花园,种了许多花木。西面有一个日本人建的炮楼,东面则是铁轨。

  车站本身的构造也不复杂,面朝东的候车室,北侧有一个贵宾室,其余的基本都是办公室。

  这个小站走货运的车更多,旅客很少。当时,车站有十五六名工作人员,还有百余名工人,每天负责来往货车的装卸货。

  那时的清华园周围,不像现在这样繁华。

  和清华人隔着铁轨相望的,是一片荒地和几个小村庄。老清华人管那里叫“铁路东”。那里有坟地,不会有学生轻易跨过铁路。

  据苗日新回忆,1957年,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和铁道部谈判,京张铁路的铁轨东迁。

  说起东迁的原因,苗日新认为,那时的清华园很小,想发展必须要扩大,西边是北大,不可能再扩,所以必须要跨过这条铁路东扩。

  第二年,便传来了铁轨东迁的消息。几年后,“铁路东”的荒地上也盖了房子,而“清华园”无论从实际上还是语义上,都大了许多。

  原先的这条铁轨则被填平,变成了如今贯穿校园,清华大学里最繁华、几乎是每个学生每日必经的南北主干道。

  1961年,由于铁轨东迁,清华园火车站也选定了新址,即现在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门外,开始了建造。不久,整个火车站都搬迁过去。

  从此,这里终结了客运历史,只作为货运站,主要给学院路的八大高校和周围单位供给煤和油。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小站才彻底停止使用。

  小站现状

  职工缺房住车站变身家属院

  上世纪80年代,一批铁路职工搬进了清华园火车站,纪阿姨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别人都分了房子,我们家人多,9平方米的房不够住,组织就问我们住不住老站,我们就举家住过来了。”纪阿姨一家是最早搬来老站的,他们住在过去的售票室和南面的办公室,家里还有一个车站的小后院和长长的走廊。

  之后,另外几家人也分到了这里的房子。候车室被分割成了两部分,两个南面的运转室也都住了人。这时的小站已经无法保全自己了,为了给紧挨着小站北面而造的铁路职工宿舍挪位置,小站北侧的贵宾室和办公室都被拆得只剩下地基和几块青砖。

  为了更好地居住,几家人都各自在自己的屋子里或打了隔断或加了隔层。青砖外续了红砖、白墙,就像树木的年轮,一圈圈向外增加。

  如今,拥有101年历史的青石墙、红房梁只剩断壁残垣,曾经不远处的站台、铁轨则被填平、修路,更远一点的卸货库房成了现在每平方米三四万元的东升园、华清嘉园。

  租给外卖店油烟熏黑老牌匾

  10年前,居住在老站里的铁路职工陆续搬走,房子的使用权却始终在他们手里。于是,一拨又一拨的租客住进这里。

  纪阿姨介绍,近几年,租客基本都经营着往清华大学里送外卖的小店。

  如今,每家都在自家做了隔断,除了两户住人外,其余都租给了送外卖的,每间房间的租金基本都在1000到1500元之间。

  每天下午,几家外卖店的人都会蹲在自家门外削土豆、胡萝卜,这已经成了一个固定的景致。

  而在原先的候车室的位置,窗户上,一个挂满油垢的烟筒横亘在窗口,直直地通往詹天佑题字的牌匾。

  谁也不知道这满是油垢的烟筒,究竟熏黑了多少砖、多大的房顶。纪阿姨痛心疾首地说,现在,每家都在做外卖,万一一把火烧了,这地方就全毁了。

  她说,除了自家的青砖是完全按照原先的样子保存下来,白墙掉灰了都不曾粉刷外,其它地方已经没有多少老站的味道了。

  这么多年,她给许多部门打过电话,文保局、铁道部等,就希望有一天,这里能被重视起来。

  侧记

  傍晚,纪阿姨的院子亮起了灯。站在原先应是车站长廊的这头,看着候车室入口的白炽灯,暗暗地闪着光,好似这百年时光不曾前进。

  不远处五道口的繁华夜生活刚刚拉开序幕。而这个清华园火车站的故事,在几十年前就已默然落幕。

  “想不到会变成这样。”老铁路警察苏振恒语气平淡,却始终难掩那份失望。

  他在这儿工作的十年间所经历的几任站长都已去世,他无法想象,如果他们活着,看到这个小站,会作何感想?

  其实,这个老站早在2007年就被列入了北京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但它却始终处于尴尬的境地。

  虽有相关的条款颁布,规定这类优秀建筑该怎么保护,但文物部门却没有太在意。

  因为他们还有很多文保单位要一一保护、修缮,像清华园火车站这样的准文保单位只能蜷在角落,等着有一日被人记起。

  其实,我们可以不袖手旁观,哪怕你只是一个过客,这里只是你在繁华都市中求一片遮风挡雨的砖瓦,但请你对这个百年老人心存一份感激和敬畏。

  不要再让它“伤筋动骨”,不要再让它变得乌烟瘴气,就像那位纪阿姨,一个举手之劳,就能让它“活”的好一点。

  本版文/记者徐天实习生张岩摄/记者黑克制图/毛京东

(责任编辑:UN011)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