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2011年清明节 > 2011年清明节最新消息

两岸同胞首次同步公祭黄帝 吴伯雄应邀出席(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2011年04月05日02:28
昨日,武警战士正在演练敬献花篮 本报记者 张杰 黄利健摄
昨日,武警战士正在演练敬献花篮 本报记者 张杰 黄利健摄

  今日黄帝陵公祭

  两岸同胞首次同步公祭

  公祭活动上午9时50分开始 央视、陕西卫视、台湾中视联合报道

  辛卯(2011)年清明公祭黄帝大典,将于今日上午9时50分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大殿举行。

  坐落于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是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今年万余名海内外华人将到黄陵参加公祭。

  台湾同步举行祭祖大典

  记者从省祭陵办了解到,相比往年,今年公祭将呈现出规格高、规模大、活动丰富等诸多亮点。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一行20余人将应邀出席公祭典礼,向轩辕黄帝像敬献花篮,这也是吴伯雄首次参加黄帝陵祭祖大典活动。吴伯雄还将出席第15届西洽会开幕式,参观法门寺和华山。

  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将与台湾中视公司首次联合报道海峡两岸祭祖盛典,陕西卫视现场直播。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柴璐、台湾著名时事评论员兰萱将担当主播。台湾著名学者潘小慧和我省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将作为特邀嘉宾,关注祭祖实况。

  今年将首次实现两岸同胞同步公祭黄帝。在台湾同胞看到公祭黄帝陵的电视直播时,大陆观众也可通过电视收看到同一时间在台中市举行的“中华民族海内外同胞联合祭祖大典”。

  公祭融入“辛亥”元素

  今年恰逢辛亥革命100周年,我省公祭活动特别融入了民族振兴等“辛亥”元素。据悉,在公祭典礼乐舞告祭环节中,今年首次将孙中山、毛泽东颂扬黄帝的词句谱曲成歌,既继承了以往公祭典礼乐舞告祭的传统性,又增添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元素。

  参加公祭的海内外华人将能目睹轩辕殿前新落成的石刻浮雕黄帝像。祭祖大典后,还将继续进行“炎黄子孙林”种植活动,在祭祀广场进行陕北腰鼓、陕北秧歌表演。至4月7日,旅游部门将开展内容丰富的祭祖旅游周活动。

  西安至黄陵高速交通管制

  清明公祭黄帝典礼期间,包茂高速西安至黄陵段实行交通管制。西安至黄陵段5日禁止载有危险化学物品车辆通行;5日00:00至18:00实施双向交通管制,届时过往车辆可绕道210国道。

  铺好红地毯 等待赤子来

  昨日下午,本报记者先期抵达黄陵祭祖现场。祭祀大殿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越发庄严肃穆。

  桥山脚下,崭新的红地毯一路铺至祭祀大院前。工作人员光脚站在红地毯上,给贵宾区贴位置标识。来自省内外的游客,纷纷在轩辕庙前留影。通道两侧,迎风招展的彩旗,营造出肃穆的祭祀气氛。

  在祭祀中心舞台,数十名武警战士正演练敬献花篮。下午6时30分,最后一次彩排才算完成。

  忙碌的还有肩负直播任务的媒体记者们。红毯两侧,全国数十家电台和60家网络媒体直播区,已搭设完成。央视、台湾中视与陕西卫视的直播区内,来自两岸的主持人在演练流程;有直播任务的记者,在忙碌地调试设备。

  景区人员说,所有的筹备工作将在4日晚完成。“现在万事已俱备,只等海内外赤子来!”

  记者观察

  今年农历三月三恰逢“4·5”清明节,陕豫两省同祭黄帝

  新郑庆生黄陵追思

  每年清明,我省都举行盛大的公祭黄帝典礼;而从2006年起,每年农历三月三,河南新郑也开始举办黄帝祭祖大典。巧合的是,今年农历三月三恰逢清明节,两地公祭典礼将同日举行。

  少些争议无论去哪都是追思

  陕西省黄陵县,因黄帝陵而得名,传说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是为黄帝陵;河南新郑市,据说是黄帝出生的地方。目前,两者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去陕西还是去河南祭祀?让不少炎黄子孙犯了难。

  在公祭前夕,民间有关此问题的争论,因同日祭祀再起波澜。

  媒体舆论感叹,两省同日公祭,“将是两个礼仪的直接PK!”

  将参加陕西公祭大典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教授、著名清史专家王俊义说,祭祀撞车是巧合。目前学界公认黄帝出生建都在新郑,葬于黄陵桥山。两地的祭祀都得到了海内外华人的普遍认可。黄帝是一面精神旗帜,华人同根同血缘没有任何争议。因为这面旗帜,能凝聚联系更多寻根的海外华人。对祭祀,“我认为应该少一些争议,多一分心境,无论到哪边参加祭祀,都是追思轩辕黄帝的功德。”

  气氛不同陕西陵墓祭祀是传统

  新郑祭祀大典组委会常务副主任丁世显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郑拜祖日子选择黄帝的出生日,本身是一个非常喜庆的活动。

  曾分别参加过两省祭祀的王俊义说,陕西的祭祀属于陵墓祭祀,是死后的追思和感怀,每年清明祭祀,是民族的传统祭奠,传递的是对黄帝的悼念。“我来黄陵的次数要多一些,两者气氛不同,但陵墓祭祀更接近传统,更有祭祀的味道。”陕西的清明节公祭,沿用了唐宋以来的祭祀传统,而且作为国祭,历史更长,水平很高,积淀更丰富。无论国家还是普通民众,认可度也更高。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孙洪伟 采写

(责任编辑:UN912)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