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外媒关于中国崛起四个疑问(组图)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4月08日08:37
  世界都在谈“中国崛起”,人们议论最多的是GDP,但我以为“中国崛起”的标志是在人才、是在教育。——温家宝

  当下,国际社会无时无刻关注着中国发展的前景,纷纷预测、评论未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其中,中国GDP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国际媒体关于中国崛起的言论更是不绝于耳。

  在大多数外媒看来,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他们更关注的是,一个崛起的中国,究竟会给全球带来何种影响、承担多大责任?作为国际社会秩序的传统主导者,西方国家又该如何应对中国崛起?在普通民众看来,崛起后的中国,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面对喧嚣的国际舆论,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GDP取得瞩目成绩的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与中等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明显差距。因此,要中国承担超过其能力的国际责任是不现实的,不量力而行,最终将不可能善尽责任,既损害中国的利益,也损害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疑问一:中国崛起已毫无悬念?
  资料图片:2010年9月28日晚,世博轴阳光谷旁的国旗迎风招展。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美国凯托学会网站4月4日文章】题:重估中国的崛起:已知和未知(作者凯托学会负责国防和外交政策研究的副会长特德盖伦·卡彭特)

  现在一种几乎已成为惯常思维的观点是,中国是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在下一个25年中国就将挑战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这个国家的人口和过去30年来的惊人经济增长使得这种推测听起来十分可信。尽管这种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但出现其他结果也是有可能的。

  当然,最近全球发生的—系列事件让中国已然强势的地位进一步受益。日本的地震、海啸和核灾难削弱了中国一个主要经济和战略竞争对手。专家已指出,中国公司(还有韩国)将是日本灾难的最大受益者。

  美国挥霍冒险让中国得利美国的经济、财政和外交政策问题也让中国获得了一些优势。美国大肆挥霍的习惯不仅削弱了美国,也让中国有了重要的外交和经济杠杆。现在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外国债主。迄今为止,中国在这一杠杆的使用上还十分小心,但美国官员却过于担心这种依赖性所导致的脆弱。

  美国在穆斯林世界的军事冒险也让中国得利。这类有争议的军事行动不仅助长了地区和全球对美国的愤怒,也使中国对伊斯兰和其他国家来说显得像一个不那么爱指手画脚而更具建设性的伙伴。美国的军事任务代价也很高,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花销一年在1300亿到1750亿美元。美国坚持当世界警察并支援欧洲和亚洲盟国的国防导致其军费预算超过了7000亿美元——差不多是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这种财政大出血是北京方面能够也乐于避免的。

  美国需要中国支持(至少是容忍)它的军事干预行动,这就给了中国讨价还价的机会。尤其让人们好奇的是,奥巴马政府对中国做了什么让步,才让其在对利比亚动武的联合国决议投票时没有行使否决权。不过也只有讲条件才能保证赌注十拿九稳。

  中国在短短30年时间里累积起来多么非凡的实力和财富,那些动感十足的街道、庞大的购物中心以及大张旗鼓的军事动作就是明证。但是,对中国优势与劣势的评估应当仔细。

  前不久,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官员们似乎乐于设想更大距离地超越其亚洲老对手。中国外交部一位高级官员在笔者参加的一个国际研讨会上以明显高兴的口吻说:“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从未同事强大过。”

  但是她也感到担忧,因为中国和工业化国家之间仍然存在“双向焦虑”,中国担心“被发达国家强迫行事”,而工业化国家则担心力量迅速向中国转移。她断言:“现在出现的是力量扩散,而不是转移。”

  疑问二:西方该不该害怕中国崛起?
  伊兹拉莱维奇与《中国的傲慢》、《中国的霸权企图》两本书封面。(资料图片)
法报:中国快速崛起,西方应该害怕吗?

  法国《回声报》2月24日文章 原题:应该害怕中国吗?(作者热拉尔·莫阿蒂)

  中国令世界惊奇。它的崛起是如此之快,让西方舆论眼花缭乱。

  在《中国的傲慢》一书中,记者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指出,中国人有理由显得“傲慢”。

  中国如今是钢铁、水泥、水稻、电视机、电脑和风能方面的第一生产大国。在近五年中,中国将其生产规模扩大了一倍。它的一个实验室在2010年底研制出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实际上,它不仅在纺织和玩具领域领先于发达国家,而且在高科技,如航空、空间、高铁、电动车等领域也同样如此。

  如今,昔日的竞争者成了征服者。中国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向非洲和拉美国家提出签订一些“双赢”协议,如建设大型基础设施,以此为代价设法进入其市场和购买其原料。就这样,中国成为巴西的头号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国外投资者。最终,胆量过人的中国公司通过收购西方同行的企业(如IBM个人电脑业务、沃尔沃汽车等)取得了开拓海外市场的骄人成绩。

  人们不能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加以指责。从同样的事实出发,《中国的傲慢》与《中国的霸权企图》两本书的观点却大相径庭。记者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的著作向北京指出了一些机会,也就中国的脆弱性发出警示。安托万·布吕内和让-保罗·吉夏尔的著作虽然过分倾向于“阴谋论”,但它还是对中国的实力作了完整和连贯的描述。无论如何,这两本书是有现实教益的。

  【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3月21日文章】题:谢谢,登马克,但中国依然让我担心(作者美国新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帕特里克·克罗宁)

  美国的国家安全计划制定者有充分理由担心中国崛起。经济的迅速增长可能使中国的政治军事领导人更为自信和咄咄逼人。中国军队不仅为台海局势制定演习方案,还转向范围更广、旨在压制美国军事投放实力的积极防御战略。中国的外交战略与美国的地区联盟和伙伴关系网络相悖。中国对全面及非对称性实力的追求使之暗中成了某些新领域中的领先者,包括网络和太空。中国繁荣发展的经济和巨额储蓄增强了它对邻国和全球行为者的影响力。

  在面对这些趋势时,美国忽视这个正在崛起的最大对手构成的潜在威胁将是愚蠢的。一个由中国共产党统治的对手,因此是一个保留着太多神秘性而且很不负责的对手。

  【美国《华尔街日报》1月20日社论】题:红色恐惧再度袭来

  在独裁与民主的所有差异中,也许人们最容易忽视的是前者有展示力量的能力,而后者却总爱自顾于自身的弱点而难以自拔。

  1957年,苏联人发射了“斯普特尼克”号人造地球卫星,于是美国突然对自己在弹道领域的落后感到紧张不已。整个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都生活在“日本世界第一”的阴影下,还常常问三菱公司收购洛克菲勒中心的行为算不算威胁美国的主权。

  现在中国登场了。中国国家主席本周正在美国访问,而美国正面临着新一轮疑心病的袭击。在上周本报的一篇评论文章中,皮尤研究中心的安德鲁·科胡特指出,很多美国人(47%)有一种错误的印象,认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有关中国军事发展或者上海中学生优异的学业表现等新闻都使西方更加坚信中国崛起了。还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北京所持有的美国国债就像悬挂在华盛顿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对了,我们不要忘了:坚强如铁的中国妈妈们养出了神童,而西方的妈妈们却听任她们的孩子们上指画课。
疑问三:中国崛起=带来战争?
  西方漫画版中国龙宣扬中国威胁论:星条旗是美国国旗,也是美国的象征(图片来源于网络)

  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3/4月号文章 原题:中国威胁(作者英国剑桥大学美国研究室主任斯蒂芬·哈尔珀)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外交政策》双月刊1/2月号发表题为《中国的崛起不意味着战争》的文章,他的乐观态度值得称道。但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有句话是对的,那就是像美国这样的世界霸主极少有悄然退位的。当诸如中国之类日益崛起的国家在外交、政治和经济理念上与现有的西方列强截然不同时,情况更是如此。认为“19 世纪末美国和平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新的霸主——一个推行民主、信奉基督教、讲英语的盎格鲁—撒克逊国家自动让位给另一个——也为中国崛起描绘了蓝图”的人毫无道理。

  这并不是说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会开打。我们应当慎重对待来自中国的军事威胁,包括近期中国新一代隐形战斗机高调出场以及中方的造航母计划,但这种威胁是可以控制的。中国在军力投射、战场管理、深海以及太空战上仍然落后美国10年。同样的,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和重商主义贸易政策使商业关系变得困难,但还能进行商业往来。就连中国持有的巨额美元资产也不完全是美国的劣势,而是双方共同的责任。因为美元贬值也会让北京蒙受巨大损失。

  事实上,华盛顿与北京和平合作的设想太过轻易地假定中国的崛起将一帆风顺。真正的情况是,中国还在不断与内部混乱作斗争,这让它更加注重国内事务,变得不可预测。中国的增长需求迫使它向其他国家推行弱肉强食的贸易政策,它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渴求使其威胁到邻国以及非洲等更远的地区。

  美国《外交》双月刊3/4月号文章 题:中国的崛起会导致战争吗?(作者美国乔治· 华盛顿大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教授查尔斯· 格拉泽)

  调整政策可以让冲突避免

  中国的崛起将很可能是21世纪最重要的国际关系故事,但是现在仍然不清楚这个故事是否能有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中国的上升会增加大国战争的几率吗?一个美中关系紧张的时代是否将和冷战一样危险?或许更危险?因为与苏联不同,中国将既是一个经济劲敌,也是一个地缘政治劲敌。

  一个国家成为超级大国后的行为,以及它和其他国家的行为是否会走向战争,既是由特殊因素决定的,也是由国际政治的普遍模式决定的。

  中国崛起的结果将不那么取决于国际体系施加的压力,而是取决于美国和中国领导人能够把局势处理得多好。如果美国能够适应新的国际条件,作出一些不合自己心意的让步并且不夸大危险,那一场大的冲突很可能可以避免。
约瑟夫·奈

  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1/2月号文章 原题:中国的崛起不意味着战争(作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

  修昔底德将伯罗奔尼撒战争归咎于雅典崛起及其在斯巴达引起的恐惧。一个世纪以前,德国的崛起及其在英国引起的恐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现在,在一些领域形成了一种新的传统看法:中国的崛起及其在美国引起的恐惧(最近的美国民调显示,60%的受访者认为,美国正在走向衰落)注定将使21世纪走向类似的结局。正如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所说,中国的崛起不可能是和平的。

  你应该质疑这样恐怖的预测。美国人每隔10年左右就要经历一次衰落论的循环,但这更多的是告诉我们美国人的心理而不是其力量来源。一方面,在本世纪前50年,美国仍可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另一方面,中国要在军事、经济和软实力方面赶上美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比之下,德国的工业实力在1900年就已经超过英国,而且威廉二世奉行冒险主义的、着眼全球的外交和军事政策也必将导致冲突。但今天中国的政策却侧重于其所在地区和自身经济发展。中国的“市场一列宁主义”经济模式对专制主义国家很有吸引力,但这种所谓的 “北京共识”在多数民主国家的效果恰恰相反。

  疑问四:西方民众如何看待中国崛起?
2010年12月14日,北京商务中心区

  英国广播公司(BBC)27日发布其就“中国崛起”问题在全球27个国家进行的民调结果。调查显示,50%的受访者对中国经济增长持正面看法,33%持负面看法。如果分别来看,和2005年该机构首次进行的类似民调相比,发达国家的受访者对中国的印象在变坏,在七国集团(G7)国家中,认为中国经济崛起“是件坏事”的比例有所增加,但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对中国持友好印象的占了绝大多数,其中非洲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持度最高。

  BBC27日以“中国崛起引起更多担忧”为题报道称,该机构国际部和国际民调机构“全球扫描”以及隶属于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民调机构PIPA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在27个国家的28619名受访者中,50%的人对中国经济力量增长持正面看法,33%的人持负面看法。南非“时代”新闻网指出,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在未来10年中国对该国经济的重要程度将超过美国。被问及受访者所在国未来10年同美国、中国、欧盟经济关系的重要程度时,在满分为10的评分中,中国的平均得分为7.27,超过美国和欧盟。

  但从国别来看,发达国家受访者对中国的印象在变坏。和2005年的数据相比,对中国经济实力增长持负面看法的受访者比例有不同程度增加:在美国,这个比例从2005年的45%增加到了现在的54%;在德国,从44%增加到53%;在法国,该比例从31%增加到53%;在加拿大,从37%增加到55%;在意大利,从47%增加到57%;在英国,这一比例从34%增加到41%。此外,在同为新兴经济体的墨西哥,2005年时只有18%的人对中国经济增长持负面看法,现在这个比例增加到43%。调查同时指出,在英国和墨西哥,虽然对中国经济增长持负面看法的受访者比例有所增长,但仍低于对此持正面看法的比例。根据BBC的这项民调,在调查涉及的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经济增长的比例都远超过反对者。非洲国家对中国经济实力增长的看法最积极,其中尼日利亚有82%的受访者乐见中国经济崛起,而在肯尼亚也有77%的民众认为,中国经济强大是个好消息。

  美报调查激辩中国崛起 过半受访网友称对美是好事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近期以“中国崛起”为题进行了一项在线调查。受访网友对此激烈辩论,正反双方网友票数相差甚小。其中过半受访网友对“中国崛起”予以肯定。

  《华尔街日报》日前以“中国崛起对美国和整个世界是好事吗?”为题,对网友进行在线调查。截止北京时间24日10点30分左右,共有1412位网友参与投票,其中49.2%(695票)的受访网友投了反对票,还有50.8%(717票)的网友对“中国崛起”予以肯定。

  一些网友还纷纷在投票系统下发表自己的看法。部分网友认为中国完全是和平崛起,对整个世界都是有益的。名为“Victor Lim”的网友认为,国家富强,人民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这就是和平崛起。署名为“Jayadeepan Chellath”的网友也表示,中国一直以来都恪守对外倡导的(和平崛起的)国家政策,而且言行一直特别小心。

  也有一些网友对此不予认同。署名为“AARON JONES”的网友写道:“中国的崛起对美国不是好事,对整个西方世界也不是好事,这只对中国人自己是好事,最终还会导致中美爆发"冷战"。”(来源:环球网)

  分析评论:如何看待中国崛起
  1月1日清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来自全国各地的1万多名群众观看升旗仪式,迎接2011年的到来。 新华社记者 唐召明摄

  一直以来,外国对我国误读、误解、歪曲始终不断,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出于不了解,有的是由于误会,有的是因为多疑,但也有个别国家的某些人完全是心怀叵测,别有用心。

  对于个别国家的某些人我们无需理会,因为无论我们怎么做,他们总是要对我们污蔑、造谣、丑化、攻击的。但问题在于,对我们不了解和误会的国家似乎越来越多了,那些对我们怀有敌意的个别国家的某些人的胡说八道可以迷惑更多的国家了。

  除了别国别人的原因外,恐怕得反思一下我们自己有没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妥而被敌意者利用。我以为有,那就是与这些年我们自己吹嘘“崛起”和张扬“韬光养晦”颇有关系。

  “崛起”的说法很容易让别国产生对我们不利的想法,而实际上,像我们这样一个底子很薄,人口太多,城市与农村、地区与地区之间差距极大的国家,是很难一下子“崛起”的。也许一两个地区、几个城市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获得突出的发展,但要想使我们整个国家来个“崛起”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些年竟有不少同志热衷于“崛起”的说法,甚至把“崛起”挂在嘴上,言必称“崛起”,生怕其他国家不知道。打开电视、收音机,“崛起”之声不绝于耳,打开报刊书籍,“崛起”之词满篇皆是,跃然纸上。结果,使其他国家吃惊不小,弄得人家惴惴不安。

  你想,像中国这样的庞然大物,如果转眼之间啪地一声崛起了,天晓得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影响。谁对此会不恐怖?特别是那些置身于中国周边的小国,不让他们担心恐怕是不现实的。我在泰国工作过四年,通过四年的观察,我发现小国对大国有一种本能的担忧,无论我们怎么说对他们绝无歹意,他们心里总有些嘀咕,担心终有一天会发生什么对他们不好的事情。记得我们的人祭出“崛起”这个词之初,就连基辛格这样的好朋友都颇为迷惑,见了我们的人要求我们解释所谓“崛起”是何含义。此事系笔者任职纽约期间亲身经历。连美国人尚且如此,何况那些我们周边的小国呢。

  不错,这些年我们的确有较大发展,也可以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用不着沾沾自喜,不需要用容易引起别国误会的“崛起”来吹嘘。如果别人真夸或假夸我们,那是别人的事,不是我们自己吹嘘,怪不得我们。不幸的是,“崛起”这个说法恰恰是我们自己先吹起来的,事实证明效果很不好。实际上,我国外交界的绝大多数同志从一开始就反对“崛起”这个说法,但没有受到重视。

  现在,国际社会都关注着中国发展的前景,纷纷预测、评论未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在赞誉声中,也不乏一些自相矛盾的批评甚至指责,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首先,要清醒认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一方面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大国,理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影响和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中国还不是强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全球第95位,与中等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明显差距。要中国承担超过其能力的国际责任是不现实的,不量力而行,最终将不可能善尽责任,既损害中国的利益,也损害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近20年来,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诸如反恐、维和、应对金融危机、防治传染病、环境保护等方面所承担和完成的国际责任,国际社会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量力而行,坚持用中国利益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承担国际责任。
  张维为 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日内瓦大学国际关系博士,曾为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现为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亚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著有《改造中国:经济改革及其政治影响》(英文)、《中国触动全球》等著作。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走访过一百多个国家。
  《中国震撼》将“中国模式”解构为八大基本特点: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
张维为:没有政治改革怎会有今日中国之崛起

  中国崛起的步伐令人震撼:1979年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了18倍,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许多西方人只承认中国经济改革成功,而不满意政治改革。

  过去二三十年中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变革大致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保守改革模式”,即政治体制完全不动,只对经济体制进行有限的改革;第二种是“激进改革模式”,即对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都进行激烈的变革;第三种是“稳健改革模式”,即中国模式,其特点是“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相对较小规模的政治体制改革”,而政治改革重点是为经济改革和民生改善铺平道路。这三种模式中,中国模式无疑是最成功的。中国避免了大的动乱,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充满活力,人民生活水平获得了空前的提高。

  2004年10月我曾在美国《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撰写过一篇题为《中国将以自己的方式变革》的评论文章,强调中国今日的迅速崛起离不开中国所进行的大量“相对较小规模的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内容包括:彻底终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各种政治运动,使人民可以追求正常的物质利益和文化精神生活;为历次政治运动的受害者平反,使他们的知识和才干得以发挥;废除了人民公社这种政社合一的制度;进行了村级选举为代表的多种基层民主试验;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建立了官员“选拔”和“选举”相结合的制度;广泛实行了官员提拔公示;改革了户口和档案管理制度;大规模地削减了各种行政审批;政府重大决策均进行广泛民主咨询;建立了基本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等。

  实际上,只要对中国政治有点常识的人就知道,在中国的特定环境下,走出旧的“政治挂帅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过程只能是一个政治变革的过程,因为旧体制的特点是政经不分(如企业是党政企三权合一,农村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而中国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决政经不分的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互动过程。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确实把许多政治改革的措施寓于经济改革之中,主要是围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来推进的。总之,中国各种政治改革事实上已有相当的积累,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远比外界了解得要大。中国政治改革的独特方法,虽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但总体上还是体现了一种政治智慧。它至少化解了单向度推进政治改革可能带来的巨大社会风险,避免了许多国家因激进政改而造成的政治动荡乃至国家解体。

  一些人之所以对中国进行的政治改革视而不见,主要是因为这些人的视野比较狭隘。他们只认同西方政治模式,只要你的制度与西方所谓的“民主体制”不一样,他们就认为你还没有进行政治改革。这些人如果眼界更开阔一些,除了西方的“民主体制”之外,也允许探讨不同形式的、符合各国自己特点的“民主体制”,就能够以宽容、平和甚至欣赏的心态看待中国的政治改革了。(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春秋综合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张维为) (来源:新华国际)
(责任编辑:UN015)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