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港媒专访赵启正:公共外交“主体”是民众(图)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04月22日11:47
  3月5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举行“政协委员谈公共外交”专题记者会,图为新闻发言人赵启正用自制的图版解释中国“公共外交”。中新社发 刘震 摄


  中新网4月22日电 香港《大公报》21日发自天津的文章说,当代公众话语影响力空前增强,他们不再只是公共外交的“受众”,同时也成为积极参与公共外交的“主体”。中国有必要通过公共外交来增强国际话语权。

  文章摘要如下: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日前到访天津。他在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文化不仅官方需要表达,民间也要表达,要依靠像大公报这样的媒体来汇集民众的声音,增强中国对外传播的真实性。

  赵启正近年来致力于推动中国公共外交事业。他一手创办了《公共外交》杂志,还曾在上月全国“两会”期间,利用担任政协会议新闻发言人的便利,向记者推介最新一期的《公共外交》。

  他指出,以往外国人了解中国主要是依靠外国媒体,而这些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实际上充满大量的误解和曲解乃至攻击。要想让外国公众更好地认识真实的中国,还要指望中国媒体来发挥作用。

  赵启正说,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务就是向世界说明中国,促进外国公众认识真实的中国,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发展、经济状况、政治体制和对内对外政策等等。当代公众话语影响力空前增强,他们不再只是公共外交的“受众”,同时也成为积极参与公共外交的“主体”。中国有必要通过公共外交来增强国际话语权。

  赵启正认为,公共外交与政府外交形成互补,在国际交往中越来越重要。全球化的国际交往越来越密切,公共外交越发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外交政策走向。

  扎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他说,在公共外交中,文化的影响力深远。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烙印,反映这个国家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进行公共外交的过程中要准确、精要地表达。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文化交流本身,政治、经济合作以及民间交往也无不含有文化元素。当然,在两种文化之间追求“完全共识”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双方的对话,来达成“有限共识”却是可期望的。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真实地对外表达自己时,必须用国际上能理解的方式才能收到理想效果。中国公共外交在传递和发表意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让国外受众听进去。赵启正还指出,政协对外交往“融官方外交与民间外交于一体,灵活多样”的特点,与公共外交的内在要求非常相近。未来五年,政协将继续充分发挥政协的优势,大力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扎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史汝霞、唐稚易、赵军)

  作者:史汝霞 唐稚易 赵军

(责任编辑:UN015)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