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汶川5.12地震三周年 > 汶川三周年消息

四川书记刘奇葆这三年:重任仍在肩 壮士不卸甲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年05月10日21:26

  中新社成都5月10日电 题:刘奇葆这三年

  中新社记者 邹辉

  四川灾区恢复重建已经宣告取得决定性胜利。刘奇葆10日在“海外侨胞聚焦灾后重建美好新四川”的大会上,代表灾区人民向海外侨胞深深鞠躬,向这三年来关心、帮助过四川的好人们鞠躬、感恩。

  随着“5·12”汶川地震三周年的临近,全球目光再次聚焦中国西部大省四川。三年前,特大地震突然来袭,瞬间,山川破碎、满目疮痍,家毁人亡、创痛空前;三年后,灾区脱胎换骨,生机盎然。

  短短三年间,灾区生巨变。四川主政者刘奇葆亦因此在中国省部级高官中备受瞩目。

  2007年底,刘奇葆从八桂大地广西来到天府之国,出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刘奇葆履新两个月,四川遭遇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而后便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突袭。

  这三年,对于刘奇葆来说,是直面危机,带领四川人民与灾难抗争的三年。

  这三年,经历旷世大劫后的四川,经济没有垮,发展没有缓,人气没有跌,经济每年仍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重任仍在肩上,壮士不可卸甲;山崩地裂如此,辛苦不在话下。”刘奇葆在一份材料上留下的这几句话,正是他这三年的工作心境的真实写照。

  震后百日攻坚 从悲壮走向豪迈

  2008年5月12日,八级强震突袭四川。数百万家庭、上千万民众失去家园。这对刚刚到任四川不到半年的刘奇葆来说,是一场猝不及防的执政大考。

  震后三个月内,刘奇葆辗转奔波在各重灾区一线,脚步遍及汶川、北川、青川等所有重灾县市区和乡镇。在这百日攻坚中,刘奇葆和他手下的干部、灾区的群众顶住了多大的压力、打了多少场硬仗,外界知道的并不多。抢险救援、安置群众、交通抢通保通、卫生防疫、防治次生灾害、维护灾区稳定……一场场硬仗,每一仗都艰苦卓绝。

  2008年8月19日,震后一百天,一个贴子被网友广为转发,因为它饱含着一位省委书记刻骨铭心的记忆与感慨。刘奇葆在这篇题为《百日攻坚 我们从废墟中站起》的网络文章中说:灾后百日,妥善安置上千万群众,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创造了人类抗灾救灾史上的奇迹。

  灾后重建之艰,堪称“世界性难题”。刘奇葆带领勤劳、能干的四川人,用两年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原定三年的重建任务,创造了令人称奇的“四川速度”。

  在灾后重建中,刘奇葆对重建项目的规划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说,灾区重建效果好,关键是科学指导得好、科学规划得好。现在回过头看,基本没有走什么弯路,效果是好的。

  刘奇葆还强调,对重建项目选址坚持“三个避让”原则:避让断裂带,避让地质灾害隐患点,避让泄洪通道,把安全性作为项目重建最重要的前置条件。2010年8月四川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分布在重灾区的各类重建成果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事实表明,四川重建总体上规划选址是科学的,建设质量是安全可靠的。

  两年多来,百忙之中的刘奇葆密集展开“感恩之旅,合作之旅”,足迹遍及台湾、新加坡、江苏、山东、安徽多地。在每一个座谈会上,他代表灾区民众表达的殷殷感恩之情,令闻者动容。而在谈到四川希望招商引资,合作发展时,则“如数家珍,让人心向往之。”

  爱兰者爱民 “为民生”的三年

  “兰其实如民,其质、其相、其清纯,无不与民似、与民近,爱兰者能不爱民!”2007年8月,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刘奇葆在容县兰花基地调研时有感而发。“爱兰者爱民”的为政理念,刘奇葆在四川体现得淋漓尽致。

  震后四川改善民生任务尤为繁重,在刘奇葆主导下,四川抓住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全面推动“八项民生工程”。近三年来,四川在民生方面的投入达到2000多亿元,开启了解决四川重大民生问题的新篇章。

  刘奇葆提出实施了一项影响大、意义深远的民生工程“藏区三大民生工程”: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9+3”免费教育计划、卫生事业发展计划。

  而另外一项民生工程则具体体现了刘奇葆的执政风格,这就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在他的亲自部署和推动下,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塑造城市风貌,一项项工作与灾后恢复重建同步推进。一些久居外乡的四川人回到家乡,纷纷感叹四川环境的巨大变化。

  作风务实的刘奇葆强调“清简务本、言必责实、行必责实、功必责实”。他高度重视并亲自处理民众信访,大到环境保护、基本建设项目,小到民众对市场卫生的投诉、中考考生对电话查分收费的不满等,都亲自关心,与民众保持直接的沟通联系,留下许多佳话。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治蜀兴蜀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刘奇葆一直秉持这一政绩观与战略思维,做事情既要有益当代,同时也要造福后代。

  主政四川后,刘奇葆继续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落实到他的治蜀方略中,一系列关系四川百年发展的战略决策付诸实施。

  其中,最为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要数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水利建设和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

  “蜀道难”是千百年来制约四川发展的瓶颈。这几年四川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不失时机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经过连续三年的集中开工建设,四川铁路和高速公路双双出现“在建里程超过通车里程”的建设高峰,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基本骨架基本奠定。

  四川是水资源大省,实际上是用水小省。治水兴蜀,当务之要在于抓好四川短缺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在刘奇葆的主导下,这几年四川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启动实施了“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规划到2015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并在此基础上,力争用五年时间再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

  四川是内陆盆地,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刘奇葆提出了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变“天府之国”为“天府之域”,变“内陆盆地”为“西部高地”。

  震后这几年,是四川推进开放合作力度最大的时期,利用外资总量、外贸进出口总额、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均居中西部首位,四川正在成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最大的窗口和最重要的平台。

  这三年,注定是刘奇葆永生难忘的三年,而他已经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个三年。

(责任编辑:UN008)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