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汶川5.12地震三周年 > 汶川三周年消息

汶川大地震灾区民众心灵重建实录(组图)

来源:新华网
2011年05月11日15:27

  汶川地震三周年·中国聚焦:心的归途汶川大地震灾区民众心灵重建实录

  5月11日,福州江阴中学学生代表(右)在纪念汶川地震海祭活动上宣读祭文。在四川汶川地震三周年到来之际,福州福清公安边防大队组织驻地福清江阴港港务公司员工、江阴中学师生共80余人,在江阴码头举行了纪念“5·12”汶川地震海祭活动,缅怀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为生者祈福。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新华网成都5月11日电 (记者 王若遥 吴济海 海明威)地震后几乎一无所有的秦岚(化名)似乎重新拥有了失去的一切:她已再婚,生下一个女孩,并刚刚搬入由政府重建的新居。

  秦岚居住在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四川省北川县。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将北川老县城整体摧毁,也夺走了她的丈夫和7岁的女儿。

  三年中,每逢春节和清明节,她便同数万北川人一起回到老县城遗址焚香烧纸,祭奠亲人。她说:“以前每次去都会痛哭一场,现在心里慢慢平淡些了。”

  秦岚的新家位于距北川老县城23公里的永昌镇,即灾后异地重建的北川新县城。

  有了家,生活就步入了正轨,“我会把过去的事放在心底,全心照料新的家庭。我过得好,相信他们在天上看得到。”她说。

  隐痛的往事

  然而,望着已会叫“妈妈”的小女儿,秦岚总忍不住想:这是我的大女儿回来了啊。

  “她们长得多像,一样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这位33岁的母亲泪如雨下,“我想她,梦里都想。”

  秦岚本想用大女儿名字中的一个字来给小女儿取名,但顾及现任丈夫的感受她放弃了这个想法,“他的儿子也在地震中遇难了,如果他也想用女儿的名字来纪念儿子,那怎么办?”

  秦岚的左手戴着两枚戒指。“这是他留给我的唯一纪念。”她抚摸着无名指上白金的一枚说。

  在四川震区,许多人同秦岚一样,带着尚未愈合的伤口努力生活。

  三年前的地震造成8万多人遇难或失踪。而在极重灾区北川老县城,仅有不到一成家庭没有人员伤亡。

  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表示,灾后重建任务将在今年9月底左右完成。他承诺,灾区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总体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5月11日,悼念者在纪念汶川地震海祭活动上默哀。在四川汶川地震三周年到来之际,福州福清公安边防大队组织驻地福清江阴港港务公司员工、江阴中学师生共80余人,在江阴码头举行了纪念“5·12”汶川地震海祭活动,缅怀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为生者祈福。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北川县心理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任雪梅说,伴随失去亲人的灾区民众组建新家庭,并陆续从板房和帐篷中搬入永久新居,他们的生活正在逐步恢复常态。

  “不过,民众要完全弥合心灵的创伤还将经历漫长的过程,”她说,“我们经调查发现,很多人都不愿来中心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

  震后,许多人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失眠、焦虑、情绪不稳和抑郁等问题,但民众严重缺乏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认为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病,任雪梅坦言,“中心成立之初,不少人见了我就躲。”

  北川县心理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于2009年4月25日,是中国首个从事心理卫生服务的事业单位。此前5天,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被发现在绵阳家中自缢身亡。冯翔8岁的儿子在地震中遇难。这一事件引发全社会对震区公职人员心理状况的关注。

  为使心理卫生服务覆盖全县23万人口,中心在北川县建设了60个服务点,其中32个在学校,22个在医疗机构,6个在社区。

  服务主要采取小团体辅导的形式,每次面向20至40人。任雪梅负责培训在一线开展活动的老师、医生、社区基层干部和社工。

  任雪梅说,这些努力取得了不俗成效,许多民众不再“闻心理色变”,在接受心理咨询和辅导时已能够坦诚地说出自己的心理不适,如烦躁、失眠等。

  此外,针对始终奋战在灾后重建一线的公职人员,中心于2010年夏天在各县级直属行政单位开展“我运动,我快乐!”的心理健康月活动。

  “羌族特别喜爱运动。”她说,游戏、运动等轻松的形式能帮助干部职工舒缓压力,用平和、豁达的心态面对工作与生活。

  任雪梅收到了积极反馈。参与活动的干部对她笑言,“以后要多找你们开展团体活动。”





  爱心学子班的同学在为“5·12”地震遇难者默哀(5月10日摄)。 2008年6月,沈阳音乐学院从四川地震灾区免费招收了100名贫困学生,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组成了“爱心学子班”。今年18岁的原北川中学学生赵培杰就是这个班级中的一员。 2008年5月12日的下午,赵培杰和同学被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埋进了废墟,历经30多个小时的等待被救出后,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左腿,只能依靠假肢支撑自己的身体。培杰的父母也都在这场灾难中遇难了。经历过重创的赵培杰08年来到沈阳音乐学院附属艺术学校(隶属于沈阳音乐学院)就读,当时他不愿与同学接触。3年来,在老师无微不至的教导关怀和同学们的团结友爱下,培杰已经逐渐变得开朗、坚强,对生活有了信心。还有一个月就要高考了,培杰报考的是沈阳音乐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目前他已经通过了专业课的考试,现在正积极准备文化课考试。培杰表示,现在的努力是为了将来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回去更好地建设家乡。新华社发(李泊静)


  年轻的未来

  相较于成人,孩子的未来无疑更加漫长,地震的阴影或许更加深重。

  谈及理想,16岁的晓晴(化名)只向记者重复一句话,“我喜欢运动。”

  原本擅长羽毛球和篮球的她想到北京亲眼看看鸟巢,“只是,这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了。”她轻轻地说。

  晓晴原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的一名五年级学生,地震中她被教室垮塌下来的预制板砸中,造成骨盆骨折,治疗后左腿比右腿明显短一截。而治疗师说,她两腿长度的差距正在加大。

  目前,她在收纳了100多名地震致残儿童的都江堰市友爱学校学习,每周末都会在驻于友爱学校的川港康复中心“站起来”外展康复服务中心接受训练。

  晓晴说,她走二三十米路或在站起的瞬间腿都会感到疼痛,左腿屈至90度便疼痛难忍。她在治疗师建议下使用拐杖,却总被笑话,因为许多截肢的同学依靠假肢已恢复行走。

  夜晚,她常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不是因为疼痛,而是因为思念妈妈。

  晓晴生于一个藏族家庭。在她小时候,爸爸便去西藏打工,妈妈由于摔伤头部留下后遗症在成都打工兼治疗。她与年长5岁的姐姐一直由外祖父母抚养。

  晓晴的姐姐初中毕业后便来到成都谋生,依靠销售摩托车配件每月赚1500元钱。她与人合租的一室一厅里住着六个打工者,连阳台上都放着一张双人床。

  无论如何艰难,姐姐每月都要存几百元钱,为供晓晴日后学一门手艺,或在家乡开个小店。不过,她最希望妹妹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5月11日,福州福清边防官兵与悼念者在纪念汶川地震海祭活动上向大海抛洒纸花。在四川汶川地震三周年到来之际,福州福清公安边防大队组织驻地福清江阴港港务公司员工、江阴中学师生共80余人,在江阴码头举行了纪念“5·12”汶川地震海祭活动,缅怀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为生者祈福。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我总教育她:依你的身体状况,你要好好念书。要像我一样打工,哪个老板肯用你呢?她急了便会回我,"对,我能干什么呢?爸爸妈妈不要我了,你也不要管我了!"姐姐说。

  晓晴在一旁听着,用手捂住脸,埋进双膝间。

  实际上,地震发生后医生要给晓晴截肢,她的妈妈执意不肯。“以前,我总会问妈妈,地震怎么没有砸死我啊,那时太痛苦了。”她说。

  现在,尽管完全康复的希望渺茫,晓晴却从未放弃努力,并从点滴的进步中收获信心与鼓励。

  清明节前,她在治疗师指导下练习负重跑,过节回家时她欢天喜地地告诉姐姐,“老师说我的脚没有那么跛了!”

  消除地震的阴影十分不易,因为这些孩子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恐惧,香港无国界社工蔡玉仪说。她和同事从2009年9月开始为友爱学校的地震致残儿童提供心理辅导。

  “孩子们被压在倒塌的房屋中很久,有些长达两三天,被救出后不是截肢就是骨折。他们对黑暗和巨响特别惧怕,情况严重的孩子则把自己彻底封闭起来,与家人都不沟通。”蔡玉仪说。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蔡玉仪一直陪伴着这些孩子,让他们通过音乐、绘画和游戏等方式抚慰心灵,释放情感。

  “如今,最显著的变化是,他们都开朗了很多,愿意和我诉说。”蔡玉仪说。她告诉孩子们,盖住伤口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如果发炎了后果更加严重。

  “我们周末常像朋友一样一起打球,喝汽水,聊天,”她说,“我会劝导他们接纳过去,接受现在的自己。”

  蔡玉仪担心,有些孩子因病情恶化可能要截肢,这对他们将是沉重打击。

  “这个打击可能比地震后立刻截肢更大。因为已经三年了,吃过这么多苦,结果却还要截肢。”她说。



  最美的温情

  地震夺去了代国宏的双腿,也叩开了他前途无量的运动员生涯。

  他的经历有些传奇:接受8、9次大手术,几乎每次都被下病危通知书;2009年12月进入四川省残疾人游泳队,4个月后成为队中唯一的全国冠军。

  代国宏选择把人生中的第一枚金牌献给他的母校北川中学。“它属于太多人:救我,关心我,引导我走出困境的人。”他说。

  这个21岁的小伙子坦言他有“残奥梦”,但却不在意金牌本身,而是在乎“它能为我提供什么样的平台”。

  “每次比赛后,我都会应邀或主动争取去学校与身体有残疾的孩子分享我的人生体会。他们会问很多问题,而我特别愿意回答。”代国宏说。

  无论媒体将他们描述得如何乐观和坚强,“残疾人受伤的心灵是永远需要安抚的,”代国宏严肃地对记者说,“真的!”

  虽然不具备专业心理干预知识,也缺乏有说服力的亲身体会,61岁的杨昌全仍渴望用真诚抚慰在地震中受伤的心灵。

  杨昌全是四川省什邡市洛水镇居民,她于地震后不久加入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在洛水镇建立的慈济服务中心,成为几十名本地志愿者中的一员。

  洛水市云华镇一名17岁男孩在截肢后将自己封闭在家,杨昌全和其他志愿者曾一次次前去探望。

  “他不开门,我们便在门外和他说话。起初他不理不睬,而后偶尔搭腔,最后终于开了门。”杨昌全回忆说。

  地震发生后两天,慈济志愿者便赶往灾区,至今仍在那里。



  “心灵恢复十分漫长,需要有人长期陪伴。于是我们在什邡市洛水镇和绵竹市汉旺镇搭建服务中心,来陪伴乡亲们。”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黄崇发说。

  然而,再长久的陪伴也总有一个期限,因此慈济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希望启发当地乡亲,将这份爱心延续,“也就是将"手心向上"变为"手心向下",从受助者变为施助者。”黄崇发说。

  家境十分普通的杨昌全甘愿分文不取。“地震后,无数解放军、援建者和志愿者赶来驰援,谁也没收过一分钱。”她说。

  提及曾接受的帮助,一个细节令她至今难忘。

  震后不久的一个炎热夏日,几名为洛水镇民众搭建临时居所的解放军小战士吃过午饭后在大树下乘凉,恰逢杨昌全和邻居走了过去。

  “他们的班长立刻把他们喊了回去,大声斥责他们占了老百姓的地方。我感到特别心酸:这些孩子为我们付出许多辛劳,而我们呢?甚至不能回报他们一片荫凉。”杨昌全红了眼眶。

  在洛水镇,美观坚实的新房早已拔地而起,而慈济服务中心却仍是一片板房。在中心简陋的办公室里,雪白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副字句:天上最美是星星,人间最美是温情。

  然而,在四川震区,再美的温情也难免带有一丝哀伤。

  五月里,震中映秀镇的地震遇难者公墓中已是满眼绿色,一块墓碑格外引人注目。这块碑属于一个7岁的女孩,碑石上放着一个红色的绒布兔子玩偶。

  2011年是中国农历兔年。(参与采写:孙阳、余里)

  作者:王若遥 吴济海 海明威

(责任编辑:UN008)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