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媒体推荐

中文国际频道年度巨献百集系列节目《边疆行》

2011年07月06日15:10

  开播之际,频道总监杨刚毅答记者问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2011年度特制——《远方的家》百集特别节目《边疆行》,将于7月11日起开播。每周一至周五17:15(四套)首播,23:26重播。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时任央视四套新闻部副主任的杨刚毅,亲自策划、领导、制作了百集系列新闻报道《边疆行》,该片的播出一度掀起收视高潮,引发极大关注。时隔10多年,现任中文国际频道总监的杨刚毅,再次率队以旅游的视角、纪实的方式重走边疆。新的百集特别节目《边疆行》,创下了怎样的规模?为何还未播出,已经形成收视期待?记者在节目开播之前,专访了杨刚毅。

  90年代的《边疆行》

  问:上世纪90年代曾做过一次《边疆行》?

  杨刚毅(以下简称杨):是,也做了100集,每集5分钟左右,是放在新闻节目当中播出的。那是由我亲自策划的,然后身体力行,跟着前方的记者一起行走,每一篇稿件都要经过我的手。我记得第一次去了20多天,走了东北三省的边疆。

  问:当时《边疆行》是什么样的节目形态?

  杨:属于纪实风格的新闻报道。大的方向是提前定下来的,就是要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像是县级以上的我们都不做。行走的路线也是提前定下来的,但是每期节目的内容都是即时发现,具体报道什么,是记者当时挖掘的。

  问:播出之后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收视效果?

  杨:反馈非常好,很多观众天天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盼着看。我们采访到了边疆的很多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让观众看了很新鲜,很好奇。每天都能收到一大摞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台领导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个节目是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很好的一个典范。这个系列报道还得到了很多奖项,比如中国新闻奖、广播电视一等奖等。到目前为止,《边疆行》仍旧是四套新闻节目当中的一座丰碑。

  2011《边疆行》

  问:时隔十五六年,再度行走边疆是出于何种考虑?

  杨:在第一次《边疆行》播出后10年的时候,很多同志提出应该再重走边疆,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去年,频道开播大型旅游栏目《远方的家》,栏目的定位、宗旨,正好跟我们要做的《边疆行》是吻合的,今年又是建党90周年,为庆祝这个特别的年份,我们通过《远方的家》打造了这个大规模的行走边疆的系列节目,作为频道巨献。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边疆行》来提升《远方的家》的影响力和关注度。

  问:新的《边疆行》在内容、形式上有什么突破?

  杨:首先,容量非常大,百集,每集45分钟,拍摄规模涉及到中国内陆边疆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近百个县市,形成22000公里,基本上能够把边疆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反映出来,这在全国应该都是绝无仅有的;其次,节目将秉承《远方的家》的风格,以记者见闻的方式,以人文体验的手段,展现边境线上感人的人和事,也为探索一种新的旅游节目形式;第三,在行走的路线上与第一次《边疆行》从东北开始,逆时针的路线相反,这次从广西开始,止于东北,按照顺时针的路线行走;第四,这次在节目包装上也花了很大的力气,包括在主题曲制作上,我们专门请优秀的词曲作者为《边疆行》打造了一首好听的主题曲,并邀请了宋祖英来演唱。

  问:在编排上,有什么样的考虑?

  杨:采用周一至周五连续播出的编排方式,记者从南至北沿边境线走,时间的连接、空间的推进然观众形成收视的期待感。同时,《边疆行》播出之后,我们打算重复播出,在高清频道进行多点利用,这个系列节目没有时间限制、时态的问题,能够反复使用,就这点来说,也应该是中国电视史上之最。

  我们的团队

  问:能介绍一下《边疆行》的主创团队吗?

  杨:这次我们组织了总共超过60多人的队伍,其中包括12位出镜记者,11个团队接力拍摄,全都是双机高清拍摄。主创团队以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我们也是想以年轻人的视角来审视边疆的面貌。摄制组从今年3月底就兵分多路同时进行拍摄,预计将于9月底完成所有拍摄。

  问:百集制作,对整个团队都有哪些挑战?

  杨:首先,一定要对边疆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事先要做扎实的功课,对当地的风情、经济、文化,包括与邻国的关系等都要掌握。其次,要对行走路线、地理位置有清楚的认识,尽量做到全方位介绍边疆;第三,片子将用记者的出镜现场报道来形成一条线,贯穿整个片子,如果说之最的话,记者出镜报道的量也是最多的,这对出镜记者的素质要求就非常高,应该说我们的记者表现的都非常不错。

  问:在拍摄当中,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吗?

  杨:语言是一个障碍。节目中有大量的采访当地居民的镜头,比如说采访到很多少数民族岁数较大的老人,不会说普通话,解决的办法就是找到当地的导游,让两个人交谈,导游做介绍,这样纪实出镜的场景在片子里有大量的应用。按照1:9的素材量,工作量是相当大的,我给这个片子的定位是快速纪录片,既不是精雕细刻的纪录片,也不是专题片,应该说介于两者之间。我们的这支队伍从去年《远方的家》开播以来,一直在历练,这次也算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问:就目前拍摄情况而言,有没有遗憾的地方?

  杨:90年代我们做完《边疆行》之后,大概在一年的时间里,都非常激动,感觉再做其他的新闻报道都没有挑战性,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一个情结在里面,这么多年也一直在酝酿重走边疆。这次有一个目的没有实现,本来希望能够出动直升机进行航拍,但是考虑到拍摄成本太高等因素,就取消了。

  频道栏目时间微调

  问:频道近期将对部分栏目时间进行调整?

  杨:为充分满足全球华人观众的收视需求,中文国际频道在结合半年来的运行情况以及海外观众的多方信息反馈之后,从7月11日起,对节目播出时间进行了优化微调,这也是频道自去年12月1日改版以来首次对播出时间进行的调整。《远方的家》首播时间调整到17:15,同时保留23:26重播。原来17:15的《百家讲坛》调整到16:10播出。原这个时段播出的电视剧减少一集。上午的时段,马上就进行暑期编排,开播特别节目《体育在线》、《国宝总动员》等节目。下午时段,在电视剧播出中间增加影视歌曲,周末两天打通播出电视剧。

  《边疆行》分集梗概——

  第1集:从东兴出发

  广西防城港的东兴市是中国大陆海岸线和陆地边界的交会处。向西,沿顺时针方向,全长2.28万公里的中国陆路边界将一直延伸到辽宁丹东;向东,绵延的则是中国的万里海疆。东兴只有12万多人口,但是却有1万多人每天跨出国门到越南上班,这是为什么呢?东兴有“天下第一粥”,煮粥的海鲜原料却产自海滩深处,它到底是什么呢?

  第2集:山海防城港

  东兴市还居住着中国唯一的海洋少数民族——京族。京族人口很少,只有2万多人,一年一度的哈节是京族最盛大的节日,在京族语言中,“哈”的意思是“歌”,“唱哈”就是唱歌。在哈节上,人们载歌载舞来祭祀神灵祖先,祈求丰收平安。在京族还有一种特殊的乐器叫做独弦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记者走访京族人家,寻找独弦琴演奏大师。

  第3集:山水看宁明

  宁明县最有名的风光就是花山岩画,花山岩画是左江流域岩画中的代表,也是世界同类岩画中单位面积最大、画面最集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被誉为是中国稻作文化的最大标志、壮族文化的瑰宝和世界岩画的极品。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花山岩画给后人留下很多难解之谜。

  第4集:凭祥走边关

  广西凭祥市是中国对东盟的第一大陆路口岸,也是广西沿边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边境城市。这里的友谊关是中国九大名关之一,322国道终端穿过友谊关拱城门,与越南公路相接。在中越边境最大的商贸城——浦寨,记者将带领观众去逛逛那里颇具特色的购物中心。

  第5集:龙州

  龙州县城人口只有几万,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边陲小城。中法战争时期,作为中国西南边陲重镇,龙州的作用举足轻重。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经散去了一百多年,炮台上也已经长满青草,在落日的余晖里,一切都显得平淡自然。生活在宁静的内地的我们,可能不会时时想起,从古至今,在中国的每一段边境线上,总有那么一些人,永远背对着家乡,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着身后的土地。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