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网友再提郑州逢雨必淹话题 市政回应又投入十亿

来源:大河网
2011年08月11日08:24
城市排涝,怎样最给力
网友再提郑州逢雨必淹老话题 市政回应又投入十亿
网友再提郑州逢雨必淹老话题 市政回应又投入十亿
网友再提郑州逢雨必淹老话题 市政回应又投入十亿
城市排涝,怎样最给力

  本报记者史家轩方舟

  这个夏天,在中国的众多大中城市,雨后内涝造就的“城市看海”现象频频出现,省会郑州也未能“幸免”。

  “海景”退去,郑州“逢雨必淹”的老话题,再次走入公众视野。

  政府一直在努力,但“海景”依旧,难道仅仅是极端天气的原因?排水管网落后成为市政部门多年不变的标准答案之一,反映的又是城市管理者怎样的发展理念和政绩观?

  要真正告别“城市看海”,怎样排涝最给力?从干部的政绩考核制度上做出改变,也许才是推动治本之法出台的关键。

  卢展工书记提出的“五重五不简单”原则,已经为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指明了方向。

  网友追问再下场暴雨,郑州什么样?

  时近8月中旬,郑州的雨季已过大半,但王伟最近仍然有些提心吊胆。“要是有雨,可不敢开车出去了。”看着报纸上的天气预报,王伟无奈地说。

  上个月的26日,一场暴雨过后,家住郑州市陇海路与工人路口附近的王伟开车出门,没走多远,车就在没过车轮的积水中“趴窝”了。事后为了修车,王伟花了5000多元。

  那天,郑州迎来了今年夏天的第二场暴雨。“不必羡慕那些可以看海的城市,今天,欢迎你到郑州来看海。”网友“龙猫”当天在微博上贴出了多张市区道路积水的照片。

  “城市看海”是今年夏天的网络流行语,调侃背后透出了网友们在城市内涝面前的无助。

  继武汉、北京、长沙、南京等多个大中城市之后,郑州也无奈地加入了“城市看海俱乐部”。

  在百度中输入“郑州看海”,能搜索到1610000条信息,其中大部分都是今年7月21日、26日两场暴雨后,有关郑州市区积水问题的。

  与王伟的烦恼相比,“海景”之中不开车的市民同样难以“淡定”。“花了两个小时才到家,郑州的暴雨使航海路京广路的积水达到膝盖高度,车没办法走,行人都是趟水过的。”网友“简单自由的可人布丁”8月2日在微博中说。

  与“城市看海”这个听起来颇有点新鲜、浪漫的说法相比,雨后积水、内涝对于郑州这个城市来说,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话题。

  “为什么年年改造年年积水?天天挖沟还逢雨必涝?幸亏这场雨(7月26日)下得时间短。简直不敢想象,下一场暴雨会是什么样?”网友“713”的疑问,其实也说出了不少郑州市民的心声。

  从根本上解决内涝问题,对于广大郑州市民来说,已经盼望很久了。

  媒体感叹来次“不积水”的新闻吧!

  近年来,郑州历次遭遇较大规模降雨时,内涝从未“缺席”。“逢雨必淹”,几乎已经成为郑州市民的一项生活常识。

  2005年6月21日,郑州市突遭暴雨袭击,多处积水造成部分路段交通中断。一辆公交车在郑州二环支路立交桥下几乎没顶,乘客爬梯获救,幸无伤亡……

  2006年6月20日到21日,我省自西向东先后出现降雨。21日当天,郑州南阳路与北环交叉口立交2层由西向东积水引起大面积堵车,金水路沙口路口等多处积水……

  2007年8月2日上午,暴雨造成郑州上百条道路严重积水。金水路金桥宾馆前的铁路桥下,水深1.8米,一辆75路公交车和4辆小轿车被困水中……

  2008年7月13日晚至14日上午,郑州市部分地方出现暴雨天气,降雨量达173.5毫米,造成11条道路积水严重,7条道路和4座立交断行,部分路段塌方……

  2009年6月27日晚,暴雨肆虐郑州一个小时。据市政部门统计,当晚郑州市区出现严重积水的路段有25处,积水最深的陇海路京广路立交桥下、北环和中州大道交叉处,交通断行分别达5小时和8小时之久……

  2010年7月18日至19日,郑州市中心城区降雨100.4毫米,至19日7时,严重积水路段41处,7座立交桥断行,导致市区金水路、中州大道、陇海路等20多条道路严重拥堵,部分区域交通瘫痪……

  2011年7月21日、7月26日,两场暴雨先后“光临”郑州。虽然总体上未造成城区大面积积水,但由于降雨分布不均衡,雨量较大的区域有十几个路段出现了一定程度积水。21日陇海路与工人路交叉口附近,水深一度到了成年人腰部……

  1

  2

  下一页

城市排涝,怎样最给力
网友再提郑州逢雨必淹老话题 市政回应又投入十亿
网友再提郑州逢雨必淹老话题 市政回应又投入十亿
城市排涝,怎样最给力

  翻开省会的多家报纸,近年来关于郑州雨后积水的报道屡见报端。从相关报道的标题中不难看出,每年媒体追问的问题都是“老生常谈”但又不得不谈。以至于报纸上“年年岁岁雨相似,岁岁年年‘问’相同”的标题中,都透出了几分无奈:

  《积水点年年修遇大雨仍“发病”》(2006年6月26日《大河报》C02版)

  《积水点改造后为啥还积水?》(2007年8月3日《河南日报》7版)

  《逢雨就淹绿城频频变“水城”地下管网脆弱、立交泵站抽升能力小、积水点层出不穷等是主因》(2008年7月15日《河南商报》A06版)

  《年年暴雨年年淹上周六晚一场暴雨郑州又变“水城”》(2009年6月29日《河南商报》A01版)

  《暴雨,何时不让郑州尴尬?》、《来次“不积水”的新闻吧!》(2010年7月20日《河南日报》5版)

  《这回连东区都淹了》(2011年7月27日《河南商报》A01)

  ……

  放眼全国,郑州的情况绝非个案。据《人民日报》报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351个城市进行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2008年—2010年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

  市政回应“积水点”改造又投入十亿多

  “城市内涝频发,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更根本的原因,还是城市的排水管网设计标准太低,难以跟上城市快速发展的脚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给排水教研室的李发站博士说。

  那么,郑州现有的排水管网又是怎样的状况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些小截面管道仍在服役,一些背街小巷的管道直径还多在150毫米和300毫米。”郑州市雨污水管网改造项目部副经理张保雷介绍说。2004年进行积水点改造前安装的管道,大多数直径都在200至300毫米,是按照“半年一遇”暴雨(每小时可排27毫米雨量)的标准设计的,2004年以后进行过积水点改造的地段,大多数管道的直径提高到了500毫米以上。改造过的管道,将设计标准提高到了“两年一遇”(每小时可排58毫米雨量)。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始建于19世纪中期的巴黎下水道,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郑州目前的管网标准与之对比,显然是小巫见大巫。

  夏季时常光顾的暴雨,让郑州的城市排水系统频频失守,面对媒体和市民的追问,市政部门提及最多的原因,也是网管标准的滞后。

  针对这种状况,郑州一直没有放弃亡羊补牢的努力。

  2004年到2006年,郑州对市区内92个积水点进行集中改造,至2008年底省会用于积水点改造的投资已超过4.4亿元。

  2009年,郑州大力度改造25处积水点。

  2010年7月19日郑州再遭暴雨突袭。第二天,履新不久的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连维良在要求有关部门发表公开信、向市民致歉的同时,郑重表态:要长短结合,民生为重,全面治理城市积水点。

  之后,市委、市政府迅速组织力量,先后排查出63处积水点,决定由34名市级领导分包治理,每位领导均公开向社会承诺,并在媒体上公示,责任到人。

  “这次改造的力度是空前的,预计到整个工程完工时,包括拆迁等项目在内总投资规模将达10亿元以上。”张保雷告诉记者。截至记者发稿时,63个积水点改造,47个已完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区积水的状况。

  专家质疑为何没有长远规划?

  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的同时,郑州“围剿”积水点的战役,也没能绕开一个老问题改造了老积水点,又冒出了新的积水点。

  7月30日,郑州市的网络发言人“ZZIC”在大河网、中原网等各大论坛发布了政府的“雨后工作总结”。在这个名为《市政府公布积水点和应急措施欢迎广大市民进行监督》的帖子中显示,今年的两场大雨后,郑州市又新增了33个积水点。

  “这种‘打补丁’的方法,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难治本。”对于积水点年年改造、年年增加的困境,今年68岁的陈文央有不同的看法,这位在水利系统工作了30多年的老专家认为,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只把局部积水点搞好,而忽略其他薄弱环节。

  李发站博士对此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城市排水管网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单纯地解决个别积水点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会把水“赶”到别的地方,造成新的积水点。

  同时,陈文央不无担忧地表示,今年郑州遭遇的两场暴雨,虽然雨量很大,但是时间不长。一旦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强降雨过程,那些改造过的积水点是否能安然无恙,还有待观察。

  “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为城市的排水系统制定统一的、长远的规划。设计标准一定要提高,绝不能凑合。依据10年一遇甚至20年一遇的标准,才能让老百姓长时间不受内涝之苦。”陈文央建议,根据郑州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地势特点,对整个城市的排水走向和水量进行测量,不但要对市区内的排水管网进行重新规划,而且要把市区周边的河道,特别是把郑州排水的“总出口”贾鲁河,都纳入规划之中。

  其实,从根本上治理郑州水患的方案早已经出现过。2002年,郑州市政府曾与华北水院、郑州市规划院等科研单位编制了《郑州市中心城区排水专业规划》。根据此规划测算,要从整体上改造现有排水系统,提高郑州市区排水能力,需投资30亿元人民币。最终,因为郑州市财政无力承担,只能退而求其次,一个一个点地解决积水问题。

  根据今年3月7日郑州市统计局提供的分析资料显示,2010年,郑州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386.8亿元,在省会城市中,稳居第7位。如今的郑州,显然已经具备了根本解决水患的财力,关键是财政要不要向这种深埋在地下的民生工程倾斜。

  学者建言改变政绩考核制度是关键

  “与当前城市化发展的快马加鞭相比,对城市排水系统的投入普遍偏少,这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映出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发展的系统性、复杂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领导科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姜明生表示。

  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统计,目前用于市政基础设施的财政性资金仅有4%投入到排水系统维护。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明显滞后城市化进程。

  姜明生认为,这种“重地表、轻地下”的做法,折射出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的发展理念和政绩观。因为传统的衡量城市发展、考核干部的标杆更多的是经济增速,似乎只有高楼林立、街道宽阔、广场气派、商业繁荣才是政绩,所以当面对花费多,却看不见、用得少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时,真正下力气做的便少之又少。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卢展工书记也在用人问题上提出了‘五重五不简单’的原则,其中就专门提到‘重干部政绩,但不简单以一时一事的数字取人’。就是为了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姜明生表示,近期《河南日报》刊登的“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十八谈”用人篇《以求实之魂树用人新风》对这一问题有着深入的论述,十分发人深省。

  文章中提出,开创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局面,关键要引导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既重经济建设又重社会民生。要把那些虽不显眼但却实实在在的便民利民之举作为干部选用时的“加分项目”。力戒急功近利、竭泽而渔。

  姜明生建议,应该尽快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为干部转变政绩观,提供制度支撑。通过改变唯GDP的考核方式,让做好地下管网这样的“隐形工程”变成“显性政绩”,给城市管理者的政绩冲动找到合理的出口。

  “对城市内涝问题,应该本着‘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观念,超越一时效果、短期责任,进行长期规划,承担长远责任,才能从小打小敲转向标本兼治。”姜明生说。
(责任编辑:UN905)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