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一号”8月30日左右发射,本报记者提前探访
钱报全媒体跟进报道,全方位打造发射“大现场”
我与“天宫一号”仅一墙之隔
本报特派记者 梁建伟 杨晓政 酒泉报道等待目睹发射,踏进“亚洲第一大门”
到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第一天,我们就目睹了一次发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实践十一号02星”送入太空。在此次发射的塔架不远,有一座更高大的塔架,“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在这座塔架上带着“天宫一号”发射升空。
观看现场有一幢38层楼高的建筑,在一马平川的大漠上显得异常突兀,这是航天港中最要紧的部位之一。我们一进去却发现,这座大楼竟是空心的,中间没有任何楼板。原来这是飞船和火箭垂直总装测试厂房,专为载人航天而新建的。只有在这样高大的空间内,叠加起来高达数十米的火箭和飞船才能组装起来。
里面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座楼有一个很夸张的淡黄色大门,被称作“亚洲第一大门”——高74米,上宽14米,下宽25.6米,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自身整体重量350多吨。
组装好后的火箭和“天宫一号”从垂直总装测试厂房运到发射塔的步骤,叫“转场”,大约在发射前两三天进行。工作人员说,转场就好比整个发射中心的节日,家属们都会来观看。火箭发射前,必须坐“火车”,从车间运到发射塔,路程大约2公里。一共4根铁轨,分为两组,可分别运送不同火箭,铁轨本身并不怎么起眼,跟西湖边的木头栏杆一样粗细,但是每两根铁轨中间居然间距20米,看样子,运火箭的“火车”可比一般的客运火车要宽几倍。
仅一墙之隔,“天宫一号”在通电测试
“天宫一号”于6月29日运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后,一直在总装测试大厅进行各项数据的测试。总装测试大厅就在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的边上,中间隔一条马路,看上去一点也不起眼。我们去的那天,从中午等到下午4点左右,也难得见到一两名研究人员进出。
总装测试大厅外挂着很醒目的横幅,上面写着:“决策无失误,指控无遗漏;操作无差错,过程无闪失。”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当天“天宫一号”进行通电测试,有辐射,大家都不能进去。随后,他带我来到总装大厅外的门厅,此地离“天宫一号”仅一墙之隔。门厅墙上的电子屏幕显示着当日天气实况:“晴转多云,西北风4~5级,湿度45%,最高温27℃,最低温20℃。”
进出总装大厅,要凭出入证件,这里每一位研究人员的证件都贴有彩色1寸照片。想在总装大厅接个手机电话,是不可能的,因为里面屏蔽了所有手机信号,工作人员进入大厅前,要把手机存放到专门设置的存放柜里,同时必须换防静电鞋、穿上白大褂,上面印着大大的“CHINA SPACE”。
天宫发射后,“神八”立马要接上
刚到航天城时,我们就为找落脚地东奔西走,因为,神舟宾馆、飞天宾馆等当地几家宾馆的房间,早已被来自全国各地的测试队、实验队所“占据”,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招待所,订到了最后两个房间。
上海航天局本次主要负责“天宫一号”的电源系统和对接机构,五六十名队员6月22日就过来了,他们要到发射任务结束后才能回去。跟随他们一起过来的,还有7名厨师、点心师,1名医生,带了十几箱常用药、注射液。一名队员告诉我们,“天宫一号”发射后,“神八”立马要接上,有些队员可能还会等到“神八”发射后才回家。
在神舟宾馆,所有的楼梯口都摆放着“工作高质量,产品零缺陷”、“第一时间把事情做好做到位”等各式标语牌,用一位科研人员的话说:“对航天人来说,这些标语不是空话,而是要百分百去完成。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是靠这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