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我的老家在丹江下”—南水北调移民迁安侧记

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兴军 李鹏
2011年08月25日17:41
“我的老家在丹江下”——南水北调移民迁安侧记
  8月24日,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张庄村移民张志强在搬迁离家前收拾剩余的家当。 8月25日,随着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张庄村312户1192人搬离库区,踏上前往许昌市襄城县王洛镇张庄移民新村之路,河南省正式对外宣布:该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农村移民的集中搬迁任务基本完成。新华社记者赵鹏摄

  “我的老家,在丹江下”南水北调河南境内库区移民迁安侧记

  新华网郑州8月25日电(记者张兴军、李鹏)“你老家在哪儿?”对于河南省淅川县75岁的农民吴吉安来说,从25日起,回答这句人们见面时的普通问候要发生变化了。

  来自滔河乡张庄村的吴吉安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一名库区移民。当天一早,随着包括他在内的全村1100多人踏上搬迁之路,河南省南水北调库区移民集中搬迁工作基本结束。不久后,他们曾经的家园将被平静的丹江水覆盖。面对本文开头的简单一问,“我的老家,在丹江下”,将从此成为16.2万移民的共同回答。

  工程:共和国史上单县水库移民最多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一项战略性工程,共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中线工程于2003年开建,位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之上的丹江口库区是其水源地,因此库区移民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世界上迄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中线工程也是我国继三峡工程后最大的移民迁安工程。按照规划,河南、湖北两省丹江口库区共需搬迁33万人,其中河南省淅川县需搬迁安置农村移民16.2万人。单县移民人数是我国水库移民史上最多的。

  据了解,三峡工程农村移民37万人,搬迁用了17年;小浪底工程移民14.6万人,用11年时间完成搬迁;而河南丹江口库区每年平均搬迁近8万人,任务难度之大、强度之高,在我国水利移民史上从未有过。

  25日上午7时,滔河乡张庄村。太阳照常升起,312户移民早早地聚集到新平整的一块村中空地上,周围悬挂着各式标语,远处的山坡上彩旗飘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境内最后一批移民欢送仪式在此举行。

  距离现场不远的地方,丹江水一如往昔浩渺平静。要不了多久,移民的家园以及生活印记,将永远沉埋水底。

  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河南省政府移民办主任王树山告诉记者,丹江库区移民搬迁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首先,这次搬迁是“科学发展观”提出后首次大规模移民搬迁,实现“和谐搬迁”,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成为检验工作的新标尺;其次,搬迁后移民面临致富舞台变小,社会生活环境改变等诸多困难,为了破解矛盾,完成好这一艰巨任务,河南抓住“发展工程、民生工程、稳定工程”这个核心,倾全省之力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让移民在搬迁中受益,让国家重点工程成为惠民表率。

8月24日,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张庄村一户移民在装车搬迁。新华社记者赵鹏摄
8月24日,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张庄村一户移民在装车搬迁。新华社记者赵鹏摄

  干部: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大考

  随着发动机传来隆隆轰鸣,排成一列的长途大巴徐徐启动。移民们从车窗中探出头,挥着手,眼含热泪,道路两旁挤满了送行的人。

  按照中央此前的要求,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原本计划四年完成。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四年任务,两年完成”总体目标,由此使得整个迁安工作由2013年提前至2011年完成。

  对此,南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庹军解释,搬迁是第一步,第二步还要稳定、要发展、要致富,所以必须给后边的工作留出足够的时间。如果拖到2013年,肯定影响到工程建设和移民村的发展稳定。此外,2008年正逢全球金融危机,搬迁尽快启动,尽快投资,也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河南经济发展。

  然而计划虽好,实行却难。淅川县大石桥乡党委书记罗建伟的父亲上世纪七十年代曾任淅川县移民局长,他对罗建伟说:“我做移民工作时赶上了‘好形势’,头天宣布,第二天群众就得搬。今天你赶上了好政策,但工作却难做了。要想做好移民工作,就得用真心动真情,不能伤了一点移民的心。”

  据了解,为了更好安排移民生产生活,河南省将丹江口库区移民全部在省内安置,253个移民安置点分布在河南25个县。而在移民迁安的整个过程中,从初期的调查动员,到新村规划房屋设计,迁安两地在每个环节都进行了无缝对接。

  淅川县九重镇党委书记徐虎告诉记者,在全县所有乡镇中,九重镇是唯一既有移民搬迁又有工程建设的地方。为了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推进,自打移民工作开始以来,对全镇干部就实施准军事化管理。

  “即使春节期间,很多村干部都是在田间地头吃饭,用小车拉方便面,开水一冲就是一顿饭。”徐虎说,“在大家眼里,这次移民工作就是一场大考,没有退路。”

8月24日,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张庄村移民潘海波家在装车搬迁。新华社记者赵鹏摄
8月24日,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张庄村移民潘海波家在装车搬迁。新华社记者赵鹏摄

  移民:在离乡之痛中憧憬新生活

  “都说引水思源,希望北京人将来喝上淹没我们家园的丹江口水库里的水时,能发自内心地说一句,感谢。”

  几天前,50岁的王宗银已搬迁至位于河南省邓州市的移民新村。时至今日,他接受采访时说的这句话仍然在微博上被广泛转发和评论。对于刚刚入住不久的新居,王宗银的评价是“大、干净、亮堂”,他将在那里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作为移民安置地之一,唐河县副县长李海宪认为,移民在搬迁过程中最大的损失不是物质损失,而是离开故土后造成的心灵归属的失落,因此“开展移民工作要以心交心,以情换情,既要搬人更要搬心,只有这样,移民才能搬得出,稳得住。”

  两年前,48岁的姚建峰从库区迁到了300余公里外的许昌县。这位移民村的文书至今仍然难忘参加新村奠基仪式时的情景。

  “那天正下着大雪,破土的时候我们几个人把特意从库区带来的水和土倒在新村地基上。”姚建峰说,“大家一边倒一边流眼泪,想着从此就要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心里真是难过。”

  但他同时表示,正是迁安两地政府和干部的细心周到,让移民们在忍受“离乡之痛”时又感到温暖和安慰。

  尽管尚未完全熟悉搬迁后的环境和生活,但多数迁入新居的移民已经开始着手发展生产、谋划未来生活。

  在宝丰县周庄镇马川移民新村,在自家的二层小楼里,村民陈改英专门腾出两间屋子养殖蝎子。据介绍,凭借养蝎子这一项目,陈改英第一年就挣了3万多元。“现在就是地方小,我想以后找个大的地方,养更多的蝎子赚钱,开个公司啥的。”

  王树山说:“我们将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移民原则,结合国家日渐完善的惠农政策和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尽一切力量为移民解决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UN021)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