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911”十周年 > “911”十周年消息

9-11让美国梦不再浮躁 福利保障变相“打折”

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2011年09月11日04:48
911遗址如今已建成喷泉,人们到此祈祷和平。IC图
911遗址如今已建成喷泉,人们到此祈祷和平。IC图
纽约华埠生意惨淡。资料图片
纽约华埠生意惨淡。资料图片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说:911改变我的政治生涯。

  美国《洛杉矶时报》日前发表前总统小布什为纪念9·11十周年接受媒体采访的文章。文章中说,2001年9月11日他在美国的一所小学里听课时,一条消息改变了他的总统生涯:世贸中心双塔被袭击。“这天意义重大,我从一个主要注重解决国内问题的总统变成了战时总统。我从来没想过会这样,说实话这也不是我之前的意愿。”

  对于一国总统是这样,对于更多的普通民众其实也是如此。近日,本报特别采访了三位在美国的江苏人。对于“911”这十年来美国的“爱与哀愁”,他们有着最深切的感受,并因此不断改变着他们对这个国家的认识

  姜先生,江苏宜兴人,现为得克萨斯州某医疗器械公司研发人员,到美国10多年

  菜价涨了好几倍,社会福利也打折了

  “美国梦”不再那么浮躁

  经历“9·11”

  同学告诉他

  看到世贸大楼在冒烟

  2001年8月,从南京大学毕业的江苏宜兴人姜先生赴美留学。而就在短短一个月后,震惊全球的“9·11”事件在他身边发生!

  已过而立之年的姜先生是70后。“9·11”事发之时,他还是一名刚到美国西海岸、人地两疏的留学生。

  2001年9月11日中午1点半,他上完课回到宿舍。室友告诉他:“五角大楼被恐怖分子炸了!”“啊?怎么可能?你在开玩笑吧?!”而随后,各大电视台不停滚动播放的新闻让他相信了,并很是震惊。

  他想到自己还有个同学就在东海岸读书,担心不已,赶紧打电话问候。“他就在新泽西州,对岸就是曼哈顿。他告诉我,从校园里就看得到世贸大楼被撞后冒出来的烟!”

  当天,姜先生所在院系的秘书,也给全系每个学生都发出了一封E-MAIL,深切哀悼罹难者。此后一个多星期内,有关“9·11”事件的报道占据着网络和报刊杂志的头版头条,各大电视台更是不间断播放,同时悼念活动也在进行,各高校学生社团都自发组织哀悼烛光纪念会……

  紧张的气氛不仅在美国蔓延,也传导到国内的留学生家长中。姜先生和他的室友均在当天夜里,赶紧打电话给父母报平安。但国内亲友的焦急和关切仍源源不断传来。“我父母知道我是在西海岸读书,而事发地在东海岸,所以还比较放心。但宜兴的另一些亲戚只知道我在美国,不知道具体方位,因此看到新闻都特别着急,都打电话给我父母问情况。”

  他亲眼看到

  两个党派的同学“怒吼”

  姜先生说,“9·11”后不久,受影响最大的是航空出行。911之前,提前十分钟到机场都能顺利通过安检登机;而事发后,半个小时都未必能安检结束。因此,后来他都是提前两小时到机场。而在他印象中,“9·11”后的头两年内,安检最为严格,他2002年3月出行时,经三个机场转机,都需要抽检。如果旅客是中东、阿拉伯人士,抽检就更为严格了。

  另外,“9·11”事件也迫使美国采取更加严格的移民政策。事发前,美国并没有国土安全部,事发后紧急特设了这个机构,加强了对移民人口的审查、防范与管理。

  对于反恐战争,不同的美国人则有不同看法。姜先生曾带两个美国学生做实验,一个是共和党党员,另一个是中立派偏民主党。当后者无意中说起反对攻打伊拉克,称这是“天下最傻的行为”时,那位平日斯文有礼的共和党同学竟发出“怒吼”。这也是姜先生唯一一次见过美国学生因反恐话题而冲突。

  后“9·11”时代

  美国人平均收入没增加

  菜价却涨了很多倍

  在美读书6年后,姜先生进入得克萨斯州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就业。而在这10年中,他感到美国经济一直在下滑,而“9·11”或许是重要原因。因为自事件之后,美国军费开支达二战以来最高,同时财政赤字不断放大。因此,他认为,“9·11”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远大于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比如,目前美国人均收入的绝对美元数字和10年前一模一样。如果把通货膨胀因素考虑进来,则人均收入的购买力水平,比十年前还有所下降。

  一个很直观的例子是菜价:2001年,他刚到美国时,超市西红柿和青菜价格平均为40-50美分/磅;而10年后,青菜价格已涨至夏天一磅80美分至1美元,冬天一磅甚至要1.5美元。西红柿夏季每磅1.2-1.5美元,冬天贵到3-4美元。算下来,菜价涨了2-10倍,但人均收入水平还和十年前持平,再考虑进其他消费品的涨价因素,普通家庭的生活水平下降可想而知。

  福利保障变相“打折”

  退休年龄从65岁提到67岁

  另一个体会,则是由于经济下滑导致的社会福利变相“打折”,比如退休老人的社保改革等。

  姜先生记得,刚到美国那几年,美国人原本的退休年龄是65岁,但现在退休年龄已延迟2年。像他这样的上班族要工作到67岁才能领取社会养老保障金,并且政府仍在试图提高到69-70岁,这引发美国国内很多人的不满。

  911十周年影响仍存

  纽约华埠珠宝业惨淡

  多年前,一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风靡国内。谈到这个话题,姜先生告诉记者,9·11前,曼哈顿华埠坚尼路上的珠宝店栉比鳞次,购买珠宝的人潮络绎不绝。但9·11后的十年,只剩珠宝的光芒依旧在橱窗里闪耀。 因为购买力的下降,纽约华埠的生意早已大不如前。

  美国人自信依旧

  “美国梦”变踏实了

  尽管经济在衰退,但姜先生感觉,美国人自信、勇敢的作风并未改变,“超级大国”的影响力也一直都在。

  他记得,“9·11”发生后数日,全国上下各种纪念哀悼活动与报道非常隆重,但从2002年也就是一周年纪念开始,就没有太隆重的仪式了。“美国发生其他大事后,国民反应也是如此。”姜先生说,美国人并不沉浸于悲哀之中太长时间。

  但相对来说,和十年前相比,给姜先生感受最深的是:“美国梦”变踏实了。这个“踏实”,不是说很容易成为美国人,融入美国,而是更多人理性地看待美国,不再浮躁。  实习生 戴懿菡

  本报记者 马燕

  徐洁,南京人,宾州维拉诺瓦大学助理教授,到美7年

  感觉这十年来

  美国趋于“保守”了

  徐洁,2004年8月从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就到了美国,这一扎根就直到现在。她2004年到阿拉巴马大学读博士,2008年8月拿到了大众传播博士后,后来就到宾州维拉诺瓦大学(Villanova University,费城附近的一所私立大学)传播学系任助理教授至今。

  最近美国媒体相关专题节目很多

  说起9·11,徐洁告诉记者,最近美国媒体纪念9·11十周年的动作很多,出了很多专题节目。其中,有反思9·11对美国国防政策影响的、有怀念当时消防员和各种营救人员的义举的、有采访在9·11失去亲人的家庭近况的,大家涌起一股追思风潮。

  9·11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是恐怖袭击,加上马上10周年了,美国街头是不是全城戒备呢?对于这个问题,徐洁表示“没那么严重”,他们校园以及街头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反恐措施,最多在机场的安检会严格一些。但相对来说,纽约和华盛顿一些重要地点是有防护措施的。

  个人感觉9·11后美国趋于“保守”了

  作为一名传播学系的助理教授,她个人觉得,9·11对美国的影响很大,感觉美国越来越趋向保守。

  不过话说回来,她认为,目前美国的头号问题还是低迷的经济、高失业率、下挫震荡的股市,以及奥巴马连任的前景黯淡,由此给美国带来的不确定性。

  “最后,我感觉国内的媒体很多时候,跟美国这边的关注度,有一些偏差。”徐洁告诉记者,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她的父母还在国内生活,平时她跟父母打电话或视频聊天常常“闹笑话”:父母会从报纸或网络上特别关注美国新闻,所以通话时常会说一些连徐洁都不知道的美国的事情,甚至不少事情“很严重”。可是在美国,真正在意这些事情的人却很少,这可能是区域信息传播差异和文化差异等形成的吧。

  本报记者 孔小平

  Yimo Chen,南京人,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学生,到美3年

  9·11不挂在嘴边上

  美国人依旧很自信

  记者近日联系上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读书的南京女孩Yimo Chen。这已经是她在美国的第三年了,刚写完论文的她和记者聊起了她眼中的这一话题。

  说到9·11,Yimo首先想到的是上一次期末考前夕那难忘的一幕“拉登死讯传出时,我记得正是期末考试前的半夜里,由于美国大学生很流行从手机上看新闻,很快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于是,几乎全校的美国学生都不看书了,集体涌上了街头游行欢呼”, 她对此记忆很深刻。从她给记者提供的照片上也可以看到,那天的街头堪称摩肩接踵。

  Yimo说他们学校在期末考前有个传统——裸奔。不过像那晚那么疯狂的气氛,还是挺少见的,很多学生希望此后能远离恐怖事件。

  “其实,身边的美国人,平时生活中不大会提到9·11,但我感觉他们还是心里有伤痛的”,Yimo表示,比如每年的9·11纪念日,会有电视播放相关纪念节目,而且周围的气氛和舆论氛围会多少让你感受到美国人心里的悲痛。

  会有同学特地去9·11遗址瞻仰吗?“很少,毕竟9·11这天,学校不放假。如果没有亲属朋友在9·11事件里去世的话,应该不会去的。也许学校会打出一些字符让大家勿忘历史,也许有学生会激情演说一下,但大部分人都得按照课表上课。”此外,宾州州立大学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现在虽然已经10周年了,但学校并没有特意采取更多的反恐防范措施。

  Yimo这样向记者表达她对美国人看似理性的理解,“怎么说呢?9·11的影子还是深入人心的,但不是家常便饭就要说起的话题。美国人相对来说很会move on,更关注继续好好生活。”

  从这几年的9·11纪念来看,她更加觉得,9·11给美国人留下的伤痕有逐年淡化的趋势,“美国人很自信。你知道吗?近几年的娱乐节目、电视剧,有很多都开始会捎带提到恐怖袭击事件。这或许说明,大部分人想到9·11,已经更加理性了吧”。

  本报记者 薛 蓓

  这十年

  中国媒体人怎么看?

  10年前,纽约双子星座的轰然倒塌震惊了中国媒体。从那时起,10年来的这一天,“9·11”永远占据着中国报纸、电视的重要篇幅。今天正逢9·11十年祭,隔着十年的岁月,中国媒体人如今又怎么看美国、看曾经的一幕呢?日前,本报专门访问了部分国内媒体人,看看他们眼里的“9·11这十年”——

  成都商报副总编辑蒋勇:

  没有一个国家让我们的感情如此复杂

  2002年和2007年,我曾两次去过美国,去看过被9·11击倒的世贸广场留下的那个大坑。记不清楚,我站在那里想到了什么。离开那里,我去了帝国大厦,在帝国大厦上,我说过一句话:世贸没有了,但美国还有帝国大厦。

  这几年的美国是颇不平静的,“两房”贷款的崩溃,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至今还没有平复。我相信,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在无辜地为这场危机买单。我们一边使用微软的操作系统写文章,使用苹果手机发微博,一边又津津乐道于标普对美国政府信用评级的降低;我们感叹美国梦的昂贵,一边又节衣缩食地努力把孩子送到美国去留学;我们眼睁睁地看着美元贬值贬值再贬值,却感觉自己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没有一个国家让我们的感情如此复杂。我们甚至不敢想象,假如,这个世界没有美国会怎样?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付玉辉:

  人类共有和平应该在冲突中如何维护?

  十年一梦,悲思交集。2001年,9·11像一个在平静水波中炸开的炸弹,震惊世界,波及世界。2011年,9·11作为一个关乎人类历史和未来的话题,横无际涯,传播世界,撞击现实。十年过去,美国人在反思,美国是否因为9·11而收获了一个反恐的十年,却丧失了一个发展的十年?世界也在反思,在各种力量的较量、利益的纠葛、文明的冲突之中,人类合理的秩序与共有的和平应该如何长久保持、共同维护?

  北京青年报常务副总编辑田科武:

  反恐搞不好也会成为一把双刃剑

  十年前的今天,恐怖分子劫持两架飞机撞向美国世贸中心大楼双塔,由此将美国的反恐斗争带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十年来,美国一方面联合国际社会,不遗余力地全方位反恐;另一方面,美国也始终不忘利用反恐这一主题,来维持甚至强化自己的国际地位,这或许是美国被指责“反恐越反越恐”的主要根源吧?所以,反恐某种程度上,在美国手里也成了一把双刃剑。

  山东商报总编辑庞道锋:

  美国并不遥远,它的一切我们感同身受

  这个十年,以中美关系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中国媒体传达的其实是中国人的心态修炼过程:有激愤、有兴奋、有沮丧、有忐忑,最终归于平和。站在十年的窗口,我们最想问的问题还是“这个世界会好吗?”虽然,以好与坏来评价一个国家未免肤浅和无力,但以好与坏这个标准关心这个世界确实是很切实的愿望——毕竟,那些成为新闻的,无论好与坏,无论安静还是震撼,我们都感同身受。

  以这个视觉看美国,我认为,应该将其还原为没有那么多惯性思维“标签”的国家。我们关注谈判桌上的争论、担忧战场上的交锋,但最终,这种关切会落实为我们的人民币购买力,乃至我们日常的柴米油盐。美国,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韩国强:

  只要美国精神不变,它依然是“灯塔之国”

  我们一直在探讨9·11以来美国是衰弱了还是更强大了,特别是金融危机引发普遍的反思。事实上,蒸发财富的危机永远不是危机,人们真正的担心在于华尔街以及麦道夫们会不会摧毁费厄泼赖,这才是美国的力量之源。所以,奥巴马更强调以价值观而非实力影响世界。事实上,只要美国开国者们的精神不变,美国依然是照亮全世界的灯塔之国。

  中国新闻人网总编辑郭远光:

  我们同在地球村,9·11是永远的痛,但痛楚之后更应该审视自己:现代政治,更应该尊重不同文明的差异化发展。美国是9·11的受害者,也是科技文明和政治文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模式”有其先进的一面,但并不能强行将这种模式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本报记者 阿杜

(责任编辑:UN019)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