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媒体推荐 > 2011全国重点网络媒体辽宁行 > 最新新闻

亦钢非钢话鞍山

来源:东北新闻网
2011年09月11日14:46

  几年前还是"一钢独大"———鞍钢创造的增加值与鞍山地方工业之比达到7:3;几年后,却变成"倒三七"———不是鞍钢止步不前,而是地方工业发展太快了,城市品质提升了。

  记者/侯国政

  谈及鞍山,怎么也绕不过鞍钢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鞍钢,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是鞍山最具象征意义的符号,是鞍山最骄傲的城市名片,成就了这座重工业城市最为荣耀的"钢都"美名。

  曾几何时,鞍山经济基本来自于鞍钢。即使到了"十五"末期,鞍钢创造的增加值与鞍山地方工业之比仍达到7∶3,占绝对的大头。

  不过"十一五"以来,短短几年时间,经济结构就发生巨变,鞍钢与鞍山地方工业变成"倒三七",鞍钢占30%,鞍山地方工业占70%。

  怎么回事?不是鞍钢止步不前,而是地方工业发展太快了。鞍山由来已久的"一业独大"、"一钢独大"、"一企独大"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由此还带来了城市品质的提升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兴也钢铁衰也钢铁———打断骨头连着筋的"鞍钢情结"

  与大连、营口的港口岸边繁忙的集装箱运输不同,鞍山出出进进的多为装有钢材的重型卡车。难怪有人说,鞍山的道路损毁几率应是全省最高。在鞍山,参加政府会议或是看报,常会碰到类似普碳钢、冷轧不锈钢等专业词,局外人感到难懂难记,而多半鞍山人却耳熟能详,因为这是他们主要来钱道儿,焉能不熟!

  鞍山因鞍钢而兴。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鞍钢这个"钢铁巨人",不仅在经济上独立支撑鞍山市的正常运转,而且包揽大部分本该是政府承担的责任,从托儿所、中小学、医院、体育馆、供气、供热,再到农场、牧场、度假村等社会职能一应俱全,连公安局都由鞍钢自己出资建设。

  即使是今天,在鞍山市街头,随意询问一位行人,多多少少都会与鞍钢扯上联系。最多时,鞍钢有40万职工,占鞍山城区总人口的1/3。能在鞍钢工作,曾是令人羡慕的。正如那个流行于市井间的笑话:鞍山人找对象要先问问成分,家里有一个鞍钢职工的被戏称为"单缸(钢)",有两个的则是"双缸(钢)"。

  大树底下好乘凉,鞍山的确跟鞍钢沾了不少光儿。可是,过度依赖鞍钢,"一钢独大",就好比"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风险系数太高,遇到钢铁形势不好,"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连政府"吃饭财政"都紧张。上个世纪90年代初,鞍山尝试过培育发展地方产业,但没有成气候,被称作是"大树底下不长草"。

  到了"十一五"时期,伴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沿海开发开放战略相继实施,鞍山市领导认识到,鞍山作为连接沈、大两大经济区的脊梁,要想挺起来不塌腰,就必须抢抓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形成多种产业齐头并进的可持续发展局面。为此,鞍山市坚持实施以项目升级为核心、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这一重大战略,每年至少引进500家规模以上企业,引进1000个以上工业项目、300个以上服务业项目、400个以上现代农业项目。

  这几年,鞍山市为多上项目豁出去了。每天都有小分队、每周都有市领导带队在外招商。围绕项目,每周要召开一次银企对接会、两次规委会、5次以上专题会。今年,又打响涉及工业、农业、旅游业等领域的"八大会战"。如此高密度、快节奏,难怪一位招商负责人感慨:"连我的手表,感觉都要比别人的走得快。"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芯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