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中国新闻周刊》 > 《中国新闻周刊》精彩报道

体外合成肉 你敢吃吗?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吕静
2011年09月26日17:55

  体外合成肉,你敢吃吗?

  当仅用动物细胞就能培养出做汉堡的肉时,还会需要整个动物吗?虽然还没有人品尝过人工合成肉的味道,但这一技术可能是继狩猎和养殖之后,肉类生产的第三次革命。

  文/吕静

  早在1932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曾对人类食品业的未来做过大胆的预测。他说,人们“无需荒唐地养一只整鸡,只培养鸡胸肉和鸡翅将是可能的”。

  虽然这位政治家的态度可能有点太过乐观,但是在过去的20年中,“体外合成肉”的确取得了真实的进展。人们得到肉食的方式面临突破:也许不出几个月,研究人员就将在实验室里培育出可以摆上餐桌的“合成肉”。甚至在某一天,珍禽异兽的肉也将会被“制造”出来。

  今年夏天,一些研究人员在瑞典哥德堡开会,他们讨论的主题就是“无需屠宰的肉类生产方式”。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年中人们一直在探讨这种技术。

 

  在此次会议上,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马克·彭思特(Mark Post)说,第一根实验室培养的香肠可能会在六个月内出现。彭思特是这一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他一直在用猪肉细胞做试验。最近,他开发出一种在实验室条件下培育肌肉的方法——用马胎血清来培养猪干细胞,业已生产出像肌肉一样,长2.5厘米、宽0.7厘米的肉丝。

  彭思特相信,倘若让他所培养的“组织肉丝”每日接受“锻炼”,它们就会有和真正的肌肉一样的质地。他用尼龙搭扣将这些肌肉丝固定,然后将这些细胞朝着远离培养皿表面的方向拉伸。但是,这些肉丝看上去依然是苍白的、不好吃的样子。彭思特解释说:“之所以发白,是因为里面没有血,只含有极少量的含铁蛋白质——肌红蛋白。”为了让人造肉更接近肉色,他们正在寻找增加肌红蛋白含量的方法。

  在一位慈善家的资助下,彭思特正打算将其研究扩展到牛的细胞。他说:“我希望能在一年内,可以做出人工合成牛肉的汉堡。”

  人们的愿望可能并不会满足于此。瑞典林雪平大学的生物伦理学家斯特兰·韦林(Stellan Welin)说:“我相信我们可能会吃上以前非常罕见的各类肉品。如今我们吃肉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根据肉的美味而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某种动物是否容易驯养。”有了人工合成肉,这个规则就不再适用了。他解释说,因为所有你需要的生产过程都是由肌肉干细胞来启动的,而从珍禽异兽身上获得干细胞,相对于获得这些动物而言,还是比较容易的。

  虽然这些研究进展令人鼓舞,但是这一技术要发展到市场阶段,却存在着重要的绊脚石,那就是公众接受度。就算彭思特在未来一年中成功地培育出人工汉堡肉,人们会不会愿意吃呢?

  面对实验室培养出来的肉,人们要克服双重的心理障碍。第一,很多人会有一种直觉上的反感,感觉这样的技术似乎是违反自然的;第二,体外培养肉的味道会像真肉一样吗?没人知道,因为现在还没人尝过。

  其实,现实的工厂化养殖方式问题重重,“人道对待动物”,这个热衷于“反活体宰杀”的组织支持在实验室里合成肉的技术,这似乎可以让那些因伦理原因而放弃肉食的素食者问心无愧地大快朵颐。另一个支持这一技术的理由是,今天绝大部分的肉类都已很难被描述为“天然的”——市售肉制品中充斥着激素、抗生素、防腐剂、乳化剂、人工色素和增味剂。

  然而,如果这些新产品在味道和营养价值上不能胜出,消费者便不会买账。食品世界是消费者为王。这个现实解释了为什么很少有食品公司挺身而出,来投资体外合成肉技术 ——虽然它可能是继狩猎和养殖之后,肉类生产的第三次革命。

  人工合成肉的另一个优势是,它对环境的影响较小。牛津大学的汉娜·托密索(Hanna Tuomisto)估计,从所需要的能源、用水和占地来推断,合成肉对环境的影响是如此之低。比如,体外肉培养要比肉牛养殖占地少99%。因而,对于环保而言,体外合成肉技术是一个减少碳足迹的巨大机会,它能让我们将大量农田回归自然,大幅减少饲养家畜的用水和耗能,并且让残忍的工厂化养殖和宰杀走入历史。 ★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