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方人物周刊专区

《辛亥革命》:“邻居”的电影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穆冉
2011年09月30日10:58

  《辛亥革命》 “邻居”的电影

  穆冉

  韩寒曾经这样评价《建国大业》:从类型上看,这是一部幻灯片。这句揶揄虽显刻薄,却道出了观众对影片背离电影化叙事的强烈不满。在它之后,“幻灯叙事”2.0版的《建党伟业》问世,无疑强化了这种印象。所以,对于很多不为追星、只想看部电影的观众来说,《辛亥革命》无非重蹈覆辙,吊不起任何胃口。

  如果期待值停留在《大业》、《伟业》的水准,那么恭喜你,《辛亥革命》应该算是个惊喜。在这部影片中,你能看到作别《走向共和》近十年后,导演张黎重拾“共和”题材、依托献礼平台和大银幕载体的激情宣泄。3部献礼巨制里,它是离电影最近的一部。

  作为中国最优秀的摄影师之一,拿出了《大明王朝1566》、《人间正道是沧桑》等力作的导演张黎,其作品毋庸置疑天然具备两大品质保证:一是制作精良、高度风格化的影像语言;二是重新解读、审视历史的思想深度。如果仅仅要求张黎拍一部超越《大业》、《伟业》的献礼片,起点是不是太低了点?

  在如今已经出炉的观众口碑中,《辛亥革命》毫无悬念地出现了两极分化。力挺派对片中一如既往的强烈画面造型津津乐道,失望一族则对影片力道完全不及《走向共和》耿耿于怀。相信张黎本人和这样的质疑之声狭路相逢,也只有无奈一笑。他很清楚,有这样诉求的观众是自己作品的真正知音,而他们的失望,他也无能为力。无论摄影技巧怎样炉火纯青,导演思维怎样剑走偏锋,都改变不了这部影片最大的使命——为辛亥革命100周年献礼。

  这话背后那层意思,对于一个追求独立创作的电影导演来说很清楚,因为它意味着,所有的作者意识,都不能僭越意识形态的话语尺度和情感需要。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理解:为什么影片的节奏如此四平八稳,你始终感受不到真正的高潮来自哪里;为什么影片里的人物远不及他们在《走向共和》里生动、有人性,镜像背后的历史片段风情不再,它们和教科书里的面貌又是如此惊人地高度吻合。

  跟《大业》、《伟业》那种纯粹从平衡官方和票房出发的电影项目相比,张黎既没有沉溺于琢磨上峰心态,也主动放弃了明星策略的人海战。纵然角色本身没有出新,但观众的乐趣不再是数明星脸,孙中山、黄兴、林觉民、袁世凯、隆裕皇太后等众多人物还是提供了大量的表演可以品味。在《辛亥革命》里,不会出现看看哪个明星有档期,然后赶紧查历史书,看看可以给他加段什么戏,让他来露一把脸的局面。在严肃创作者这里,电影本身的创作态度依然尊严十足。

  只是张黎尽了全力,最后也只能承认:这种影片,你很难回到纯电影的方式来创作了。

  “作为一个导演,首要的素质,就是消化不合胃口的食物。每个导演都知道:放弃,放弃,再放弃,但是事实上,最终电影是你的,而不是你家邻居的。”当法国导演让•雷诺阿底气十足地说出这段话时,他一定很难理解:有时候,电影就是“邻居”的,它不是你的。

  按照片方对外公布的数字,《辛亥革命》的投资超过1.1亿。投资如此巨大的项目,票房压力可想而知。在任何一个良性的环境里,无论投资怎样巨大,它需要调动和鼓励的对象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创作者;需要迎合和讨好的对象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掏钱买票的观众。如果有些项目,主创和观众都丧失发言权却依然一部接一部地问世,请给我们一个理由。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