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南方日报记者走访一线医护人员,倾听其心声——
旅游是奢望,有抢救“随叫随到”
南方日报讯 (记者/曹斯 陈枫 实习生/方嘉欣 通讯员/盘玮)举国欢度假期的时候,他们还坚守在冷清的病房里救死扶伤,尽管社会对他们有着各种不解与责难。昨日,记者走进医院,聆听医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苦与累。
加班时接到女儿电话最温暖
“国庆期间,门诊医生包括老专家仍需要出门诊,几乎都没有离开广州的。而且我们医院还是应急医院,很多事情要随时待命!”昨天一早,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陈伟如常来到医院。
作为门诊部主任,他的职责是协调门诊基本运作,处理门诊紧急情况,这意味着他不可能轻轻松松休假了。“我从医十几年,刚开始当血液科医生,连续三年没有回老家过年。这些年来,几乎没放过长假。”
该院门诊部的老主任张代文也类似感触。从医近40年的他说,假期要去长途旅行,简直就是“奢望”,有抢救任务要“随叫随到”。“医生白天看病,晚上还要赶病历,在手术台上工作一整天的医生和护士比比皆是。”
如此紧张的工作,家人能否理解?陈伟苦笑,“他们早就习以为常。”他“最大的烦恼”来自正读小学的女儿,“女儿有时候会不理解,希望和我多相处,我却总不能满足她。”而最温暖的贴心事,就是晚上加班时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
盼望政府加大投入
陈伟说,让医生们觉得心寒的,不是工作的劳累,而是最近各地频频发生的医患纠纷。尽管卫生部“强烈谴责殴打医护人员的野蛮行径”,但陈伟坦言“医生们觉得很苍白,很无助”。
他从事医患纠纷调解工作多年,这两年压力越来越大。“我们不否认一些医护人员有责任心不强、过度逐利的问题,而这与政府投入不足、医院被迫创收的体制机制问题有关。我们希望新医改能切实改变这种现象,政府要加大投入,让医院回归公益性,医生们不用再去费心思完成什么创收指标了”。
医患矛盾逐年上升,与双方沟通不足也有关。陈伟说,很多疾病非常复杂,人类还没有征服它,但是经济增长让一些人增加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认为所有的疾病都能够治好。另外,医疗专业性非常强,甚至同一专业的不同医生见解也有不同,病人很难在短期内听懂医生的专业解释,因此容易产生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