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小企业生存困境 > 中小企业消息

从战略高度看中小企业贷款难

来源:四川新闻网
2011年10月10日14:04

  近日,浙江钢构董事长卢立强溺亡,随后曝光其死因是深陷高利贷困境,资金链断裂,曾经的包头首富金利斌也是为此自杀。

  这两个极端事件并非偶然,并非个案,折射出当前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金融生存环境恶劣。人们肯定要问:为什么这样“优秀”的企业家,包括上千万勤劳奋斗的中小企业家,都会被逼向高利贷市场,这么多商业银行都干什么去了?

  从2005年起,为了将大批临近死亡边缘的国有企业“挽救”回来,政府开始实行向国有企业倾斜的宏观经济政策,各大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开始敞开供应,而对中小企业贷款则全部掐断除非少数已经长大成为超大型企业的中小企业。

  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有个约定俗成的“潜规则”:将中小企业贷款列为高风险贷款,不仅发放条件越来越严,而且实行风险管理“终身制”、“连坐制”,一旦中小企业贷款成为坏账,管理者、责任人都会被安排“下岗催收”,停发奖金,甚至退休后也要追究责任。这种规定合理嘛?若询问100个银行业高管,99个都会告诉你:合理。而中小企业则完全相反,中小企业的绝大多数都属于“弄潮儿”,成长性确实有,但管理水平低也是不争的实事,正常死亡都会经常发生,一旦遇到宏观调控,由于库存压力等正常原因而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远远大于国有企业。中小企业最容易成为宏观调控的牺牲品,而中国的宏观调控又经常的发生,因此谁愿意冒这个风险?

  2010年上半年开始的宏观调控,从房地产市场很快蔓延到整个实体经济,至2011年5月份,经济增速连续下滑,企业成本负担越来越大,而在不断加大的成本中,资金成本上升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温州、东莞等地中小企业“大批死亡”的报道有吸引眼球之嫌,但“关门大吉”的确随处可见,即使是仍在坚持生产的企业,也将生产规模压缩至极限,在亏损中维持生产,更多的企业靠高利贷生存。它们在等,更是在赌宏观经济环境会在下半年好转。很明显,如果宏观调控力度不做微调,指向不做改变,不出台扶持中小企业的特殊政策,很多中小企业熬不过四季度。

  现在很多媒体和官方调查机构都承认:央行的货币政策在有效收回流动性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资金压力,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难度加大。其实,对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即使是在货币政策宽松的时候,他们也很难得到贷款。过去,没有商业银行眷顾的大批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生存,能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仰赖的是“大环境”长期相对宽松。必须承认,当央行货币政策宽松时,经济发展迅猛,很多中小企业很容易吃到国有大型企业的“剩饭”它们可以靠大企业或国外订单取得预付款,还可以办理票据贴现,更多的时候是靠民间借贷融资通过极低的市场经营成本消化较高的资金成本。

  但当大环境趋紧时,一切都变了。当很多大型国有企业都无法取得正常贷款的时候,当几乎所有的生产领域都被紧缩的时候,哪有那么多预付款?票据贴现市场更无法惠及中小企业,唯有“高利贷”。在严厉的宏观调控背景下,国有大型企业可以靠垄断生存,房地产企业可以靠存款、存货以及高利贷生存,唯有中小企业最先倒下,因为它们大都属于产业链最低端,平常就靠“残汤剩饭”活着,现在大型企业资金都紧,房地产企业又处于自保的关键时刻,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在上涨,“残汤剩饭”越来越少,即使有一点,也要花比“正餐”价格还贵的价钱去买,让中小企业怎么生存?

(责任编辑:UN966)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