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政府多手段“救市”,老板“跑路风”、企业“倒闭潮”、债务人“跳楼”事件基本得到控制
此前因爆发债务危机而人心惶惶的温州城近期局面渐渐趋向稳定,老板“跑路风”、企业“倒闭潮”、债务人“跳楼”频发事件基本得到控制。半个月来,经当地政府、银行、企业及社会各界同心协力的应对,温州的企业债务之危初现转机端倪。
温州市成立专项小组并设立扶持基金 危机发生后的9月底,温州市成立了规范民间金融秩序、推进经济转型发展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民间金融风险和企业关停后的处置工作。建立法院、金融办、经信委、银监联席会议制度,对联络协调小组碰到的疑难复杂问题进行研究协调。
温州市组织25个联络协调小组派驻全市25家商业银行,固定坐班制。这些“特派员”干的“特种活”是:与各银行一道,对所属信贷企业一一排查摸底,对有问题、隐患、风险的企业一家家“排雷除险”,预警“跑路”、“倒闭”卷土重来。对每一笔贷款实行“过问制”,“督察”银行对生产正常的企业不抽资、不压贷、不延贷。
欧波朗洁具有限公司生意好,有订单,但1580万元的贷款归还银行后无法续贷,原因是企业找的新担保人一时没落实。如果无法续贷,企业将受到民间借贷高利的“压迫”,重蹈前人出走、倒闭的覆辙。派驻交通银行(4.55,0.02,0.44%)的联络组发现这个问题后,及时与银行沟通商量,最后决定马上续贷,容忍企业在3个月内找到担保人,从而解了企业燃眉之急。
10月13日,温州市政府设立了5亿元专项资金,作为企业应急转贷专项资金。温州市财政出台“税费新政17条”,重点是帮扶企业摆脱困境、解决兼并重组中遇到的相关税费问题。
“跑路”老板回国“自救” 温州企业界普遍认为,导致温州一些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债务危机的源头是企业通往银行的“资金池”枯竭。
为了救市,温州各大银行向各自上级总行申请追加信贷规模、实行贷款利率差异化、创新金融产品,下降贷款利率,助力温州中小企业破除资金困境。
各银行统一行动,对生产正常、资金困难的企业坚决不收贷、不压贷、不延贷、不浮息、不搭售理财产品。
温州市是全国贷款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不良贷款率仅0.37%。为切实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各银行放宽对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的考核要求,从而放宽贷款风险容忍度。各行一般将容忍度放宽至1%—2%。
温州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所欠银行及民间借贷10多亿元,中国银行温州市分行是该企业最大的债权银行。目前,该行放给信泰集团的固定资产贷款1.48亿元,流动资金6100万元,共计2.09亿元。中行温州市分行在省行的支持下,对原贷款一不抽,二不压,而且贷期适当延长,利率适当优惠,流动资金适当增加。
在局面迅速扭转的情况下,10月9日—10日, 奥米公司董事长孙福财、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等人分别从美国等地回来了。孙福财回来后,制定了重组企业、重接资金链的方案,并为重组企业之事奔波。胡福林每天24小时吃住在公司进行“自救”。据称眼镜生产线已部分复工,10月20日可恢复到50%,几个月后可全面复工。而且,已制定了组建眼镜制造和代理国内外顶级品牌的连锁经营集团的方案,努力实现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化解债务危机需推动金融改革 危机当头,针对民间借贷的质疑声不断,温州市委市政府研判:要正确看待民间金融的作用,它在温州有着深厚的土壤,是温州经济不可或缺的“微循环”。温州民间金融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促进了温州经济发展。
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认为,温州金融和企业存在“两多两难”的特点:民资多(达1100亿元)、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达14万家)、融资难。如何解决这两对矛盾,中间缺少一个桥梁,即金融体制问题。这是温州推进金融改革的重点,也是切入点。
陈德荣表示,要加快推进温州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核心是建立三个体系:为大批中小民企服务的金融机构体系;为民间资金和中小企业搭建资金交易的市场体系;为防范风险而建立地方金融监管体系,这是从根本上防范债务危机的主要出路。
温州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认为,化解债务危机需标本兼治。治本是推进温州金融改革,浮动存、贷款利率,使正规金融机构吸收大量民资以满足中小企业正当的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