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空巢老人不等于生存质量差 养老支持多为子女啃老

2011年11月10日10:11
来源:龙虎网-南京日报

  共同构建

  “积极老龄化”社会

  “长期以来,‘家庭空巢化’被贴上导致‘老年人生存质量差、生活满意度低’的标签,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郭爱妹分析,在“孝悌为先”“养儿防老”的儒家传统文化里,“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和由此形成的大家庭模式,成为人们几千年来最基本的生存组织形式。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因婚姻、工作离开家庭,我国家庭结构的空巢期逐步向低龄化方向发展,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社会现象。” 郭爱妹建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积极老龄化”概念,社会各界要有意识地共同构建“积极老龄化”社会,帮助老年人积极乐观地面对老年生活、保持身心健康状态,同时为他们融入社会、参与各项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方便的途径。

  本组撰稿 本报记者 谈洁

  调查

  老人自己的意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是否空巢

  所谓空巢,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

  该研究共调查了1005名60岁及以上江苏户籍老人,其中城镇老人497名,农村老人508人。

  被调查人口中,空巢老年人520名,空巢率为51.7%;非空巢老年人485名,比重为48.3%。而老人选择空巢和其自身是否有慢性疾病、经济状况如何、配偶是否健在有关。

  “不过,老年人是否空巢,起决定因素的还是老年人自己的意愿。”郭爱妹说,居住意愿对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影响显著。

  调查显示,空巢老年人中,有80.6%的老年人表示不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只有19.4%的老年人表示愿意和子女共同居住;在非空巢老年人中,只有65.6%的老年人表示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34.4%的老年人表示不愿意和子女共同居住。

  “所以说,空巢是多数现代老人的‘主动’选择,而非‘被动’接受。”郭爱妹说。

  非空巢家庭不少是子女“啃老”,而非“养老支持”

  “传统观念认为,与子女共同居住意味着家庭养老支持,而空巢老人则得不到支持。”郭爱妹说,她的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样的观点。

  家庭养老支持,是指子女为父母提供的经济、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帮助。

  调查表明,在帮助子女“照看家”、“做家务”以及“看孩子”等方面,非空巢老年人的比例要普遍高于空巢老年人。

  在城镇,分别有76.4%、67.7%和54.4%的非空巢老年人帮助子女“照看家”、“做家务”以及“看孩子”,而空巢老年人这3方面的比例则要少的多,分别为31.6%、20.9%和29.1%。

  “非空巢老年人比空巢老年人承担了更多的帮子女料理事务、照顾孩子的责任。”郭爱妹说,老年人出于客观的因素与儿女合居,如给予他们经济上的援助、家务上的帮助、住房上的提供等等,“因此,很多‘合居’其实是子女在‘啃老’,将这种传统的居住安排等同于家庭养老,是一个误解。”

  空巢并未导致老年人生存质量下降

  不和子女住在一起的老年人,其生存质量是否下降?郭爱妹从躯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对两类老人进行了研究。

  “调查显示,决定老年人生存质量的根本因素是健康状况,而不是‘是否空巢’。”郭爱妹介绍,空巢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4.8%,而非空巢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0.8%。是不是空巢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一定高于非空巢老年人?进一步研究表明,两者之间的差异,其实和老年人是否丧偶及文化程度有关,即丧偶的空巢老人抑郁症状检出率明显高于丧偶的非空巢老人,小学文化程度空巢老人抑郁症状检出率明显高于小学以上文化的老人。

  “空巢”可能是老人的主动选择吗?“空巢”家庭中老人的生存状态如何?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教授、南师大老年学研究中心主任郭爱妹等专家一项长达5年的研究结果显示,空巢是多数现代老人的“主动”选择,而非“被动”接受。她认为,“空巢家庭”并非“社会问题”,只是个平常的社会现象,对老人的生活状态,不必纠结于是否“空巢”,而需要提供更多有效的途径,让他们快乐地融入社会。

(责任编辑:陈科)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