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狼爸”接续报道:采取自觉式教育 女儿上北大

2011年11月19日00:31
来源:城市晚报 作者:闫纪杭

  “狼爸”接续报道

  城市晚报讯 从“虎妈狼爸”到“绿领巾”、“测智商”,“棍棒教育”与“校园冷暴力”你方唱罢我登场,无辜的孩子们在学校遭遇教师“野蛮分类”,在家里战栗于父母的“尖牙厉爪”。昨日,本报关于“狼爸”的讨论已近尾声,翻看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急功近利的我们又是否应该静心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真正适合我们的孩子。

  “冷热暴力”的双重煎熬

  最近,全国各地所谓的“差生”相继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陕西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老师给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戴绿领巾;江苏省无锡市一些学校的老师让“差生”测智商;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4中让学习成绩好的优生穿红色校服……这种按照成绩好坏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的教育方式频频出现且愈演愈烈。孩子们被贴上了“有色”标签,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与“冷暴力”相对的是宣扬“棍棒教育”的“虎妈狼爸”。不可否认,“三天一顿打”之所以仍有市场,其原因是认为“能打进北大”,这一方面是迎合了父母急切的“望子成龙”心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家庭教育的困惑和矛盾。

  在豆瓣网上,一个名叫“父母皆祸害”的讨论小组曾在网络中影响甚广,小组成员是众多不满父母教育方式的孩子,他们在网上倾诉各自父母家庭教育的“残暴不仁”,并互相交流反抗父母的办法。小组内流传的一份名为“父母最让你不能忍受的行为”的调查报告中,得票最多的一项是“经常打骂、羞辱孩子”。

  针对“棍棒出才子”的家庭教育观念,教育专家赵士英分析,中国父母的家庭教育常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海无涯苦作舟”、“树不修不成材”这些教育观点的广泛流行,导致了很多家长只问孩子分数,在功利化的教育观中,把自己的意志硬性强加给孩子,为了所谓的“成功”去抹杀孩子的个性和尊严,而这种“棍棒教育”也是目前中国式家庭教育中一种共性错误。

  而关于“校园冷暴力”,赵士英认为,在“差生”困境的背后是学校之间的竞争、班级之间的竞争,竞争越是白热化,学生就越异化为考试机器,“差生”就更加成为拖累。显然,无论是“冷暴力”或“热暴力”,都是家长和教师的功利心和单一化的教育评价标准使然。

  自觉式学习也能进北大

  对于“棍棒教育”,刚刚通过“校长实名推荐制”流程推荐到北大的长春市十一高中唐梦莲有着不同看法。她说,“狼爸”的教育方式太过刻意,在学习中家长只能起到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孩子才是主角,强迫学习可能让孩子丧失学习生活中原本的快乐。

  唐梦莲的父亲唐宝山告诉记者,他从不强迫女儿做她不愿做的事情,学习全靠女儿的自觉,并且信任她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唐爸爸这样说的依据是,在孩子需要休息的时候,强迫其学习,即便学了效率也不高,与其如此莫不如让她充分休息后再学,效率高而且没有压力。

  唐梦莲的班主任王珂玮老师也表示,在对唐梦莲的教导中,她使用的更多是鼓励,比如在唐梦莲感到学习压力较大的时候,她采用的交流办法是先从生活问题谈起,慢慢引入到学习方法上来,在轻松愉快的谈话过程中找到学习的问题所在,再对症下药。

  同时王老师也认为,所谓“狼爸虎妈”的硬性教育,只能管得住孩子的身却管不住心。如果这种方法被家长盲目接受,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彻底丧失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不挨打 一样考进清华

  “我没挨过打,爸妈也不干涉我学习,还不是一样考进大学?”我省2010年理科最高分获得者、现在清华大学就读的程思佳看过“狼爸”的报道后很是费解。

  程思佳在吉林市一中读书,父母都在她读初中的时候调到长春工作,只能早上坐火车来长春,晚上坐火车回吉林,基本无暇顾及女儿的学习。程思佳的妈妈说,“玩儿是孩子的天性,我像她这么大时,也一样喜欢小说,家长不该因为学习成绩而约束孩子的天性。”

  程思佳的班主任贾老师告诉记者,思佳的父母很懂教育孩子,一次思佳的成绩下降了,她的父母非但不忧心忡忡,反而说,“提早出现问题是件好事,咱们去吃肯德基,庆祝终于找到了问题。”

  通过多年教学经验,贾老师发现,凡是父母宽容地对待孩子的成绩,孩子的学习大多进步很快,因为轻松学习的效果总是大于拖着心理压力。反之,“狼爸”式的教育只会把孩子管得越来越傻,孩子在答卷或听讲时总带着负担万一没学会或者答错了,小心老爸凶狠的皮鞭。

  “如此压力,还怎么学习?”贾老师说,现在高考命题中死知识少,需要学生发挥的主观题多,被家长管傻了的孩子一般不具备创新能力,这样在答题时会吃很大亏。而如程思佳这样轻松心态的学生,思想如天马行空,做答主观题时自然下笔如有神。

  贾老师总结说,无论“冷暴力”或是“虎妈狼爸”,教育的暴力都源于功利,而这样的功利大多带来的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家长和学校所要做的不是急功近利地给孩子“抢”未来,而是静下心来观察孩子的优势与劣势,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辅助孩子选择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记者 闫纪杭/报道)

(责任编辑:UN602)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