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际先驱导报》专区

中国渔民

2011年11月21日11:08
来源:新华网 作者:邓亚君

  他们是蓝色国土的耕作者,大海是他们的谋生之源;他们奔波于中国海洋领土的最前沿,出海捕鱼,客观上也是在身体力行地保护着祖国的海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隐忍或承受各种争议,然后继续在周边国家的围堵中游走。

  随着最近因捕鱼遭遇海盗绑架和外交风波频率的增多,他们忽然之间就仿佛成为周边外交的燃爆点之一。当对方执法人员越来越情绪化,越来越粗暴野蛮处理事态的时候,中国渔民,他们还能在这片蔚蓝色的海域上行走多远?

 

  漩涡中的中国渔民

  在海洋资源有限和其他复杂的背景下,远洋捕捞正越来越频繁地成为周边外交的燃爆点。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邓亚君 实习记者邬郦发自北京 仿佛应了开渔季节的时令,在钓鱼岛撞船事件一周年之后,中国渔民的“多事之秋”又一次到来。

  11月6日,日本长崎海岸警卫办公室称,一艘舷号为“浙岱渔04188”(排水量135吨)的中国渔船在长崎附近海域涉嫌非法捕鱼,中国渔民随即被扣押。3天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被扣的中方人员在缴纳罚金后,已被释放并直接返航。

  就在此前半个月,韩国海洋警察署同样以“非法捕捞作业”为名扣押了3艘中国渔船和31名船员。

  虽然这两起渔事案件如今相继画上句号,但背后所折射的,乃是中国渔民在生存之困与海外作业安全之痛中的真实写照。

  掠夺式发展造成近海无鱼

  我国大陆海岸线绵延18000公里,《洪湖水浪打浪》中的歌词“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曾被认为生动描述了中国老一辈渔民的生活景象。然而如今,从辽宁到山东,再到两广,沿海各地却纷纷出现“近海无鱼可打”的尴尬。

  今年8月31日零时渤海休渔期结束后,有数百艘渔船驶入渤海,但等待他们的却是渔获量较往年减半的残酷现实。

  由于年中康菲石油公司溢油事故的影响,渤海的境况似在外界意料之中。即使11月初,离事发时已过去5个月之久,但在渤海湾附近的沙滩上,油污留下的痕迹仍清晰可见。据当地渔民介绍,7月中旬时,渤海还曾出现长约2海里的巨大赤潮带。这对渤海中各类鱼虾的生存,无疑是一场灾难。

  其实早在康菲漏油事故之前,已有学者对石化产业密集排列的渤海发出“渤海变死海”的警告,但海洋开发的步伐无法因当地对就业与税收的需求而减弱,渔民——成为人为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后的直接牺牲品。

  眼下,渤海一带的渔民有的干脆歇业,有的则开始考虑转战其他渔场。不过,与渤海渔场齐名的近海其他三大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北部湾渔场,情形亦不乐观。

  在舟山,渔民捕捞愈走愈远,传统渔场已难以形成渔汛;在海南,近海渔类资源几近枯竭,当地渔民甚至用“守株待鱼”来形容生存的艰难;在广西,已从北部湾传统渔场撤回的渔船高达5000多艘,直接影响到了广西全区4.67万渔民的生计……

  来自国内媒体的一份调查显示,近海环境“沦陷”是中国近岸开发普遍过度的“苦果”。其中,仅重工业化布局而言,从大西南出海口北部湾一直往北,“大码头、大化工、大钢铁、大电能”到处点火。广东、江苏、上海等地莫不在向石化工业区的目标大步迈进。

  此外,在地方短期利益驱动下,正在形成对岸线盲目抢占、低值利用的局面,沿海港口发展和临港工业基本都是靠围填海形成。

  多重掠夺式发展,令渔民“失海”问题日益严重。面对近海生存空间萎缩,中国渔民赴远洋捕捞成为突破的方向之一。

  以山东威海市为例,当地也鼓励有条件的国营和民营捕捞企业到国外建立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随着企业的发展,中国渔民的足迹逐渐深入到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等地。

  争议海域的围追堵截

  然而与此同时,周边诸国的渔民也将目光投向了远海。在争抢有限海洋资源的背景下,远洋捕捞因此不时成为周边外交的燃爆点。这种情形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争议海域,尤为显著。

  今年10月,中国渔船在南海遭到菲律宾军方舰艇撞击。事后,中国要求菲律宾无条件归还渔民小艇,但菲律宾明确拒绝,其外长甚至对媒体宣称,事发“菲海域”,菲律宾政府无需就此向中国道歉,也不曾道歉。

  同月,菲律宾媒体还刊发了题为“南沙中国渔民如惊弓之鸟”的社论,对中国渔民见到菲军舰的恐慌大加嘲讽。

  菲律宾的傲慢态度引发了中国网友的愤怒,也使两国关系一度因中国渔船被撞一事蒙上阴影。

  类似的事件也经常在中国渔民和越南军警间发生。媒体曾经披露的视频显示,中国渔民曾遭遇越南船舰追赶,甚至对方用机枪疯狂扫射中国渔船,有时逼得渔民们在船上下跪几十个小时。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介绍,中国渔民在争议海域受到他国非法侵扰时,对方执法人员往往用对“主权”问题“情绪化”的方式表达不满。不仅在菲律宾、越南,去年发生的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也是日方表达“情绪”的后果。对方执法人员的粗暴和蛮横,已成为威胁中国渔民人身安全的原因之一。

  东海黄海上渔业纠纷频发

  相形之下,中国渔民在东、黄海专属经济区制度下与韩日产生的涉外渔业事件,多涉及渔民的经济利益。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一国可对距其海岸线200海里(约370公里)的海域拥有经济专属权。中韩等国照此《公约》进行谈判之后,和别国以海域中间线划定了渔业线。

  然而,中国渔民也由此丧失了韩国近岸和朝鲜海峡等地的传统渔区。在“近海无鱼”的生存危机下,有渔民不时跑到已划属韩国和朝鲜海域的渔场盗捕,使得普通的渔业纠纷事件有时也成为国民之间的“口水仗”。

  就在10月下旬韩国释放扣押的中国渔民后,韩国媒体仍大肆炒作“应强硬对待中国渔民越境捕鱼”,并称中国在处理“中国渔民被日韩扣押时有分别”,“对韩国强硬对日本谨慎”。巨大的舆论压力下,韩国海警厅厅长已于11月13日声称,未来要强力打击在韩专属经济区内非法捕捞的中国渔船。

  事实上,长期以来,由于韩国警察扣押中国渔船的事件屡见不鲜,韩媒一致用“海盗”来形容中国渔民,即使每年被韩国扣押的上百艘中国渔船中,大部分渔船拥有韩国有关部门颁发的许可证。

  自我安全保护的盲点

  中国渔业互保协会有关人士曾向《国际先驱导报》介绍,目前在韩日专属经济区产生的渔业纠纷,偶有非法无许可证捕捞的案件,大多数情况下是“技术违规”。

  “技术违规”一般包括,捕鱼用的网眼,或者鱼捞日志不符合规定等等。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杨林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中国渔民在进行作业时往往自我保护意识不够。“他们大多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基本上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作业时比较被动、比较盲目。”

  “被动”和“盲目”特别体现在被外国执法人员发现于专属经济区“非法”作业时。

  2008年9月,据韩媒报道,韩国海洋警察署一艘舰艇在盘查“非法捕捞”的中国渔船时,该舰艇4名海警遭到中国船员监禁,并被殴打致伤,最后以“交换人质”方式获释。

  另在前不久日本先扣押后释放中国渔船一案中,据称当时日方用中文指令要求渔船停下,但渔船未听从,巡逻船追逐了约4个半小时,双方在一处岛屿西部发生碰撞,最后中国渔船才不得不停船。

  “越抗拒,对方使用的方式可能越粗暴。从另一个方面,也显示出中国渔民法律意识的淡薄。”一位从事多年渔政事业研究的教授表示。

  据曾被外国海警扣押的中国渔民介绍,发生冲突后,他们往往被要求在自己看不懂的法律文件上签字,“都看不懂,更别说保护自己权益了”。

  目前,中国沿海多个省份已经开展对渔民进行法律法规的知识培训。在舟山等地,渔民远洋捕捞之前需要参加当地组织的关于外国法规的考试。不过,在有些村镇,由于渔民流动性较大,参加知识培训的村民往往不是出海捕捞的渔民,这使得仍有不少渔民处在自我安全保护的盲点上。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