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综合

历史资料:伦敦大雾事件

2011年12月05日16:35
来源:人民网

  “伦敦大雾”事件过去整整50年了,经历过那场劫难的人心情仍然不能平静。当年24岁的芭蕾舞演员芭芭拉回忆说:“太恐怖了!我从未见过那么可怕的烟雾。”大雾降临的那天晚上,芭芭拉和她的未婚夫从一个宴会上驱车回家,尽管车灯开到最亮,但仍看不清道路。她只好下车一边步行一边吆喝,引导汽车一寸一寸地爬行,回到家已是清晨5时许。芭芭拉说,她是穿着晚礼服和高跟鞋走完那20多公里路程的。

  其实,芭芭拉是很幸运的,因为她毕竟活下来了。在那场大雾持续的5天里,据英国官方的统计,丧生者达4000多人。而一些专家认为,实际死亡人数要比官方数字高出3倍,“当时,殡仪馆的棺材全部用光了”。那是1952年的寒冬,确切地说,是12月5日至9日,伦敦城被一团巨大的黄色浓雾笼罩得严严密密。人们走在街头,看不见自己的双脚,伸手不见五指。整座城市瘫痪了。飞机和火车停止营运,公共汽车需要有人打着手电筒带路才能缓慢行驶。当年7岁的巴里回忆说,他家离学校仅百米之遥,可他怎么也找不到校门,是他父亲带着他摸着围墙和篱笆才找到学校大门的。

  日前,英国各电视台都播放了那场大雾降临时的情景:伦敦城烟囱林立,全都冒着浓烟。当时,伦敦的工厂很多,绝大部分以烟煤作为燃料,千家万户也全是烧煤取暖。那几天,伦敦处在高气压控制下,百米低空形成了高危污染层,空气凝固不动,而数十万个烟囱却依然冒烟不止,烟雾越积越浓,每立方米大气含二氧化硫比平时高出6倍,颗粒污染浓度为平时的9倍,整座城市弥漫着浓烈的“臭鸡蛋”气味。居民普遍感到呼吸困难,几天内就夺走了数千人的生命,许多牲畜也倒地而死。

  这是人类历史上由大气污染造成的特大公害事件之一,发生在“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换来了一个清醒:1956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治理大气法律———“净化空气条例”,禁止在首都地区燃用烟煤,并加强了城市绿化工作。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效果显而易见,到上世纪70年代,伦敦终于摘掉了“雾都”的帽子。

  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伦敦的空气质量已达到一个世纪来的最好水平。从一些大气污染严重的外国城市来访的人,都说伦敦的空气清新。然而,英国舆论却发出警告说,一个新的大气“杀手”正威胁伦敦居民,即日趋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英国广播公司环境记者奈特日前在一篇报道中写道:“从著名的议会大厦上你可以看到汽车废气造成的污染。几年前,市政当局花了一大笔钱将议会大厦的外墙全部清洗了一遍。但没过多长时间,金黄色的墙面便失去了光泽,又变得黑乎乎的了。”英国空气清洁协会的布朗指出,汽车排放的废气虽然不像当年的浓雾那样可以看得见,但它对人类具有“同样致命的杀伤力”。据该协会统计,英国每年有大约5万人因空气污染而过早去世。

  空气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之一。人没有食物和水,尚可支撑若干天。但若没有了空气,几分钟内人就得死亡。然而,开始于18世纪的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使得城市保持空气清洁非常困难。当人类为自己的工业成就欢欣鼓舞之时,又不得不在污浊的空气中忍受煎熬。“伦敦大雾”已成久远的历史,但它对今天的世界,尤其对那些正在经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仍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经济的发展不能以污染环境作为代价,否则,类似的生态悲剧难免重演。

  《人民日报》 (2002年12月11日第七版)

(责任编辑:UN913)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