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日,杨子威在北京第二次授受骨髓捐献手术,将骨髓捐献给原来的白血病患者。 |
杨子威,1990年4月出生,今年7月从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建筑系毕业后留校,在图书馆读者服务部工作。昨日,因公出差到北京的他,仍不忘到献血车旁去看看,为无偿献血宣传。这是他的习惯,也是他的信念。
四年前,他从安徽泗县老家考到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在学校,他做了平凡的三件事: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捐款。“这些都是很普通的事,我能做到,我就做了!”杨子威说。从小就热心公益事业的杨子威,16岁拿到身份证那天,兴冲冲地跑到义务献血点准备献血,却被告知未满18岁不能献血。虽然未能如愿,但那颗博爱与奉献的种子却深深埋在心底,慢慢生根发芽。
2008年4月3日,是杨子威18岁生日。当天上午,他来到武汉广场旁的献血车上,第一次献出血液。看着一旁的血袋慢慢鼓起来,他心中生出欣慰:我献出的这袋血,也许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当年10月,他再次义务献血时,看到车旁的中华造血干细胞库征集志愿者,他欣然报名,并成为造血干细胞库志愿者中的一员。医生告诉他,虽然与他人配型机率很小,但如果配上了,能救人,将是人生中幸福的一件大事。杨子威露出笑容,如果能帮助挽救他人生命,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快乐的呢!
两年内,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
2009年年底,杨子威收到中华造血干细胞库发来的一封邮件称,称其血液样本与北京一名患白血病的15岁女学生配型成功,问他是否愿意捐献。在查证核实之后,杨子威眼前一亮,他为有机会救助他人兴奋不已。在电话中,他给父母表达了意愿。起初有些不愿意,到最后同意,杨子威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支持。
2010年元月3日,新年刚过,杨子威躺在北京一家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5个小时的采集,他不能动弹,虽然全身酸痛,但想到是救人,他没有丝毫迟疑。“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今年2月,那位被救助的女生病情复发、需要再次移植造血干细胞。消息传来,杨子威的心情难受。“如果拒绝,也许这个女孩生命将就此打住。”两年之内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母亲流着泪说:“我们就你一个孩子,这身体能吃得消吗?”
勇敢也要遵循科学。杨子威向医生请教:两年两次捐献,行吗?得到肯定答复,他将医生观点转告给母亲。3月2日,父母陪伴在身边,同样在北京的医院,他第二次捐献造血干细胞。
他成为湖北省年龄最小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全国少有的两年两次捐献造血干细胞者。
“妈妈给了我第一次生命,可这位好心哥哥给了我第二次、第三次生命,我一定要好好地活着。”那位白血病女学生的来信,让杨子威深受感动,他说:“没什么比奉献的人生更有意义。这份感动我将珍藏一生,它会指引着我继续奉献。”
根据规定,造血干细胞捐受者不见面。现在,杨子威从其他途径得知,那名两次接受他捐献干细胞的女孩病情稳定。
能帮助他人,是件快乐的事。今年5月13日,经过20多个小时的旅程,杨子威和同学赶到河北张家口,将在社会上募捐的8万元送到白血病患者李瑞芳手上。此前,杨子威已将造血干细胞库两次给予的共一万元,打在了李瑞芳的账户上。而知道李瑞芳病情,是杨子威偶然从央视上看到的。
带动大家,一起参与奉献
杨子威希望自己的行动,能感染更多的人加入到奉献大军中来。“现在,凡是去参加志愿者活动,只要有时间,我一定去。主要是现身说法。”他说,告诉大家,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没有任何伤害。
今年5月,武汉市首个以捐献者名字命名的志愿者服务队——“杨子威献血捐髓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在他义务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捐款“爱心三部曲”的影响和感召下,2000多名同学报名参加志愿者服务队,学校1万多名青年志愿者也积极行动起来,献爱心活动也从杨子威本人扩大到大学生群体,从校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尽管现在上班了,但他仍一如既往参加学生志愿者活动。上周六,他还和同学一起到华中农业大学,参加大学生公益社团座谈会。其中一个内容就是怎样更好的办好公益社团。
“我们这个献血捐髓志愿者服务队,马上有队徽队旗,目的不是别的,是让更多的人参加到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的队伍中来。这样,就有更多的白血病患者脱离苦海。”杨子威说。
(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