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媒体揭汽修业“黑幕” 真假零配件利润可差几倍

2011年12月09日10:01
来源:深圳新闻网 作者:刘启达
小车正在维修。
小车正在维修。

  深圳新闻网

  讯 为揭开汽修业“黑幕”,本报记者一个多月来通过各种渠道联系,找到几位业内人士和熟知内情的车主愿意站出来当“深喉”。他们剖析说,汽修业真假零配件利润差价很大,多者高达几倍,由于缺乏维修知识,加上信息不透明,车主往往做了“冤大头”。

  揭秘一

  正厂件与副厂件差价有多大?

  高者达3倍低者也有20%左右

  【深喉】万先生(曾在多地开过汽修厂,从业近20年)

  徐国洪(化名,深圳宗×汽贸公司技术部员工)

  在特网进行的深圳汽修业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83.2%的网友认为汽修业存在价格不透明问题,其中价格欺诈和零件更换等欺骗行为成为众矢之的,其原因就涉及到行内所说的正厂件和副厂件之间的价格差。

  万先生告诉记者,正厂件是指汽车生产厂家出品的原厂件。副厂件则分两个层次:一是与原汽车生产厂家没有关系,仅是仿制原厂件,比如轮胎、雨刮、刹车片等易损件。这些零件很容易被仿制,质量与正厂相差甚远,价格也只有原厂件的1/3至1/5。这种件说穿了就是假冒品,多进入路边维修店。

  二是汽车生产厂家的上游附属配套厂家,比如广东一汽车厂在湖南某钢材厂生产钢圈,在另一市的液压泵厂生产液压泵。这种副厂与汽车生产厂家有直接关系,但销售上却不完全受控制。正品自然是交给汽车生产厂家,但它们往往是生产过剩,多余的产品会以较低的价格流到维修店,甚至被打回来的次品也会以更低的价格流向市场。

  “这种意义上的副厂件,在广州、深圳大型汽配市场只要一问就可以买到,并且监管很难。正、副厂件的价差高者达3倍,低者也有20%左右。但真正进入销售渠道时,如果车主无法鉴别,副厂件也可能卖出正厂件的价格。”

  徐国洪也向记者反映,八卦岭汽配市场的零配件一小部分是走私进来的,绝大部分来自广州。而广州市场的零配件主要分以下几种:拆车件、事故车件、报废车件、旧车件、报关件、仿冒件等。“一般来讲,熟客去批量购买时,商家会告诉你这是什么件,但新手就难说了。”

  揭秘二

  副厂件如何堂皇进入4S店?

  4S店与外面汽修厂串通换货

  【深喉】叶鸿(化名,深圳鹏程宝汽车城东×裕×纳×捷4S店机电师傅)

  叶鸿私下告诉记者,汽修4S店黑幕人尽皆知,最普遍的就是正、副厂件相互调换。越是市场保有量大的品牌和车型,副厂件越多,越容易遭殃。五六十万以上的高档车由于零配件比较难配,相对来说情况好一些。

  “比如,某品牌一个普通轴承卖200多元,同样的东西摇身一变,在4S店里就要卖1000多元,价格翻了4倍。而换一个轴承,在4S店里要150多元的工时费,而路边店不过十几二十元。”

  副厂件是如何流进4S店的?叶鸿说,前些年,汽车生产厂家查得不严,配件进出登记基本形同虚设,4S店到外面汽修厂大量换配件,有时候也把正厂件卖出去。随着客户投诉增多,厂家对进出货严格登记,大规模调换零配件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但小的调换却是常有的事。

  4S店仓管玩“狸猫换太子”

  【深喉】郭先生(车主)

  郭先生去年在宝安一4S店换小车后桥,当时已到下班时间,他找到其中一名熟悉的陈姓工人。陈告诉他,如果是原厂配件光材料费就要1.4万元,不过他可以通过库管想办法,郭先生于是把所有事情都交给陈打点。

  事后郭先生得知,陈让库管员将原厂件以副厂件领出,而副厂件价格只要5000多元。最后,郭先生支付了1万元,陈姓工人与库管分得5000元。

  仓库少了一个原厂件,多了一个副厂件,这个账库管如何做平呢?面对记者的疑问,郭先生转述陈姓工人的话说,他们等到有公车维修,或者外地来紧急修车的“菜鸟”,再把副厂件当正厂件处理掉,这样账目一下就做平了。这里面,公司老板其实没有亏钱,最后只是某个车主买了这份冤枉单,当了链条中的“冤大头”。

  揭秘三

  修车价格是怎样走高的?

  利用车主不懂维修乱叫价

  【深喉】陈先生(有着30年驾龄的老车主)

  陈先生很懂维修。今年10月,他帮朋友驾驶一辆现×小车前往广州,上车时发现前轮跑偏“吃胎”,于是将车开到就近的4S店检测,店员告知要换支架和横拉杆,费用1700多元。

  “我当时没吱声,要求店员将车升起来观察后,指导店员调节前束,旋松横拉杆两端接头,再用扳手扭转横拉杆调整前束值,拧紧螺栓,仅用10多分钟就排除了故障,才花工时费100多元。”

  陈先生说,由于汽车知识的不对等,往往造成店大欺客。他去年帮朋友将一台老款奔×车开到深圳某4S店,维修报价10多万元。后来,他将车开到南山某二级维修厂,报价也要8万多元。陈先生决定自己动手,跑到广州购买配件,最后所有费用加起来才2万多元。

  步步引诱层层加高维修费

  陈先生还讲了一个经历:去年,他的一辆旧款帕×特因为烧机油开到宝安一维修厂。厂方刚开始告知故障很简单,500元即可搞定。下午厂方来电告知,又发现了新问题,要更换部分机电设备,报价涨至800元,他表示同意。第二天,厂方再次告知有新问题,还要换活塞、缸套和连杆,价格肯定过2000元。

  “我知道自己陷入了一个设计好的维修陷阱,维修厂一步步将车主套牢,因为车已在厂里了,明里是交给车主自己选择修与不修,其实没有选择的余地,修车的价格就这样一步一步飙高。”陈先生总结说。(记者 刘启达 见习记者 曹崧/文 记者 丁庆林/图)

  对话

  一事业单位车队负责人陈伟披露

  公车维修费一般比私车贵30%以上

  公车维修有什么猫腻?一事业单位的车队负责人陈伟(化名)接受记者采访揭其内幕。

  公车维修比私车维修贵

  记者:公车指定的汽修厂一般是如何选定的?

  陈:汽修厂通常通过招标,取得某单位的公车维修服务资格成为定点,之后该单位的车只能送到这个厂修。

  记者:公车维修和私车维修的价格一样吗?

  陈:不一样,公车维修比私车维修贵。

  记者:贵多少?

  陈:30%以上。

  记者:差距这么大?

  陈:对,例如我们单位的几十辆货车,每年维修费都在百万元以上。一辆旧货车现在可能只值七八万元,但每年修车就要花几千上万的费用。

  零件以次充好是暴利主要来源

  记者:你和汽修厂打了很多年交道,发现除了高定价,汽修厂家还通过什么方式牟取暴利呢?

  陈: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就是零件以次充好。现在的汽修厂用的零件什么样的都有,有正规厂家生产的,也有一些小厂仿冒的“副厂”产品。

  记者:它们的价格有区别吗?

  陈:副厂产品包括很多种,价格也五花八门。一些汽修厂采用次品充当正品卖给我们,差价达几倍甚至十几倍。

  劣质配件损害像慢性病发作

  记者:汽修厂不担心这些不合格的产品引发事故,被追究责任吗?

  陈:容易引起汽车故障的是刹车、方向、离合器三个重要部位的零件,只要这三个保证质量,一般不会出大事。所以,汽修厂对这三个部分的零件都比较小心,但是其他部位的零件,比如空气滤芯如果不合格,会有沙子侵蚀磨损进气口,时间长了,造成汽车噪音比较大、发动机没力,但对整车运行影响不大。这种劣质配件就像慢性病发作一样。

  利益问题只能甘当“睁眼瞎”

  记者:你有没有被宰过呢?

  陈:很多时候,我都知道汽修厂让换的零件可以不换,或者车的问题真正出在哪,但是由于一些原因,我也只能当“睁眼瞎”,知道被宰了。

  记者:有没有具体的例子?

  陈:比如,上个月我们有台货车去换离合器,本来换了应该就好了,反而更不行,噪音更大。我们只能再送过去返修,修理厂又说不是离合器的问题,而是波箱不行,然后又收了钱。

  记者:交了两次钱?

  陈:嗯,第一次收的是换离合器的钱,第二次收了换波箱的钱。

  记者:多少钱?

  陈:几千块钱。但按我的经验,原来那个波箱清洗干净之后,再装回去是可以用的,修理厂说不行,一定得换,我们也不敢不换啊。

  记者:既然知道可以不换,为什么还让他换?

  陈:如果不换,到时候万一车出了什么问题,怕追究责任时,汽修厂把责任归咎到我头上,说是我不让换零件才出问题的,那时候我就说不清楚了。如果是我自己的车,我肯定不让他换。再说,反正也是公家出钱,其中修理厂与单位领导有什么利益关系等,就不好说了,说穿了得罪人。

  为何是“奸商”,而不是“企业家”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马立明

  有人说,商人的职业道德就是赚钱。这句话虽然不中听,但多少反映了商业主义精神。为了追逐高利润,一些商人或许会投机取巧,明欺暗骗,钻政策的空子,寻找司法的漏洞;也有一些商人会潜心研发,以优质产品赢得口碑,推动社会进步。商业精神是一把双刃剑,若利用好了,广大民众受益;若利用不好,大家一起遭殃。

  我们看到汽修乱象,一些从业者们以各种手段欺骗顾客,其中正、副厂件的猫腻甚多,顾客们成了冤大头。这些从业者追逐利润的方式,是通过损害消费者利益实现的,若从道德上谴责,他们可以被称作“无良”、“奸商”。可是,是谁造成了汽修行业“遍地奸商”?这说明,商业精神积极的一面并没有被激发出来,目前的法制环境并没有保护好以诚实劳动和优良服务取胜的从业者。以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做正当生意的从业者的生存空间遭到了挤压,甚至被迫“弃善从恶”。由此,行业内百弊丛生,形成了恶性循环。

  营造健康的从业环境至关重要。没有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来确保企业间的正当竞争,某些企业靠着资源垄断等方式上位,并轻而易举地获得高额利润,而一个专心搞技术、诚实做生意的公司,很可能迅速被拖垮。精明的商人,不会成为乔布斯那样造福世界的企业家,倒是很可能成为钻营高手,利用各种政策、法制上的漏洞,圈得巨资。再看汽修行业的种种乱象,显得不足为奇了。

  因此,对这些“奸商”进行道德谴责无济于事。如何利用好商业精神,培养出真正的“企业家”,这需要我们的司法制度为我们找到突破口。

  作者:刘启达 曹崧/文 丁庆林/图 (来源:深圳特区报)
(责任编辑:车洁芳)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