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三老人数十年看守无名烈士墓 共700余抗日烈士

2012年01月05日14:55
来源:龙虎网-金陵晚报

  两年前,本报曾报道了滁州定远县观寺乡王小庙有烈士墓174座,安葬着新四军无名烈士700多人,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无名烈士墓群;这174座孤坟无人管理,三位老人便数十年如一日义务当起陵园的义务看管人。如今两年过去了,陵园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悉,健在的两位老人刘玉云和梅发胜在2011年12月被提名为2011年“安徽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

  国内最大无名烈士墓群

  一座无名烈士纪念碑,四周是一座座的坟头,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每列坟茔中间都种上了常青树,郁郁葱葱,一排排坟茔躺在一片绿色中……已经义务在此地守候着墓群9年的梅发胜老人告诉记者说,这里一共有174座坟头,所有面积刚刚好十亩,这174座坟茔里安躺着700多位新四军无名烈士,据悉,这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无名烈士墓群。

  “定远地区是抗日战争淮南路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在与日军战斗的3000多次战争中,我军伤亡了2万多人,这700多名烈士就是当时抗日的新四军。”梅发胜老人跟记者说:“我听一位当时抗战中的护士讲,当时死的人太多,一开始是一个人一个坑,后来是两个人、三个人埋在一个坑里,到最后实在埋不过来了,就一堆人放一起埋了!根本就看不清谁是谁了。”据了解,一开始这些无名烈士有些人是有名有姓的,墓前竖了一块木牌,但后来由于日军的扫荡以及长期的自然风化,木牌就都不见了,这里也成了无名烈士墓。

  “每年都有几千人来这里,大部分是学校老师带学生来,这里已经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梅发胜老人记忆尤为深刻的是,每年都会有很多人来寻亲:“就我看墓群的这9年来,大约有一两百人来寻亲了,有内蒙古的、湖南的、山东的。很多亲属找到这里哭着说,自己的亲人走了,也不知道在哪儿,他们很痛苦。可是这里没有任何资料,他们只能无奈地回去。”

  三位老人“接力”看守

  这片烈士墓群在当地早就家喻户晓,却一直无人过问,也没有专人管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第一位自发义务看守墓地的老人,是家住墓群附近的新四军老战士杨文秀,他看到这片墓地常被散放的牛、猪拱得一片狼藉,心里很难过。没事时,他就带把锹去墓地添土除草,驱赶牲畜。就这样,老人一做就是二十多年。直到陵园建成,第二任看护人刘玉云接手后,老人这才安心卸下义务承担的重任,如今杨大爷已经去世。

  刘玉云老人从1998年正式进入烈士陵园看护,至今已有14个年头。卫生的打扫及树木的管理是他的日常必修课。除草是个体力活,夏天,陵园内的野草必须清除两次,两米深的草彻底清除一次就得半个月,每年仅砍下的干草就有四五千斤,虽然体力渐渐不行了,但是老人一直坚持至今。

  后来,今年67岁的梅发胜老人也加入了“接力赛”,继续守候着墓群。“我的家也安在这里了,一天要24个小时看着我才放心。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我都不离开。”据悉,梅发胜老人也经历过战争,他说:“我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证明,我们活着的人没有忘记为我们牺牲的人!”

  如今,由安徽日报与中安在线联合举办的2011年“安徽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活动中,刘玉云和梅发胜老人都被提名为获选人。

  打造红色旅游基地

  在陵园内,两位守墓老人告诉记者,之前陵园内存在的安全问题,经报道后早已得到了解决,锈蚀的大铁门进行了更换,陵园东南角出现裂缝的围墙也完全修理好;尤其是陵园正中的纪念碑上,很多大理石脱落的问题也彻底予以解决。

  谈到目前最大的困难,刘玉云老人说,就是没一个正规的部门来管,有问题没地方反映。比如日常扫墓用的扫帚、锄头之类的农具,这些经费都没地方报销;赶到扫墓时需要做些条幅和牌匾也找不到人管;这些几十元的费用都是老人承担了。最艰苦的工作莫过于除草,每年夏天,陵园内的野草必须清除两次,两米深的草彻底清除一次就得半个月时间,“如果用药就轻松多了,买一次药总费用约需200元。2011年算是最轻松的一次,找到镇里好几个部门终于批了200元经费。”

  定远县民政局分管此事的倪主任说,两位老人是义务看守,民政部门每年都会象征性给点补贴,县里已将王小庙纳入该县的红色旅游项目之一,和藕塘烈士陵园及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在一条线上。据悉,民政部门正在对其进行规划,准备将散落在该县的无名烈士墓全部迁入王小庙烈士陵园内,王小庙烈士陵园也因此将扩大规模,此项工程有望在近期实施。(本报记者 林巧芬 通讯员 忽艳)

(责任编辑:丁进华)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