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12年春节 > 春节图片

组图:回顾老北京年俗 庙会生意红火风筝不可少

2012年01月26日10:01
来源:北京日报
大钟寺敲钟,白云观摸石猴,琉璃厂踩高跷……老北京人过年一大乐事逛庙会。
庙会
庙会
庙会
庙会
庙会

  大钟寺敲钟,白云观摸石猴,琉璃厂踩高跷……老北京人过年一大乐事逛庙会。

  老北京过春节,商家初一到初五不开门。庙会的摊儿就是过年时最兴盛的买卖家儿,吃穿用度一应俱全,特别是过年时应景的各色物事,密密匝匝地摆在摊上,挂在架上,透着红火。逛庙会的人们摩肩接踵,没有哪家生意不红火的。最开心的要数孩子们,花样繁多的耍货(玩具)在向他们招手,这时候向父母撒娇,多半都能如愿。

  逛庙会的人不是为了吃,但连逛带玩地转悠半天,必然又饿又累。看到各种好吃的,不免产生食欲。所以庙会上那种吃食摊子自然也就座无虚席了。庙会上没有大食肆,一般都是浮摊儿,有的支个布棚,亮出字号,里面摆了条案、长凳;有的则只将担子或手推独轮车往庙会上一停,任人围拢,站立而吃。豆汁、焦圈、豌豆黄、驴打滚、艾窝窝,还有那大串的糖葫芦……庙会的吃食都是小吃、零食,不饱人,却停不住嘴,一家家吃将下来,酸甜苦辣尝遍,回味无穷。

  老北京的庙会多有花会表演,有以精湛的武术为特长的如少林、五虎、开路等;有以技巧高超取胜的如高跷、中幡、太狮、少狮、杠子等,有以舞蹈俏丽而引人入胜的如小车、旱船、秧歌、花钹、跨鼓等。花会表演免费看,图的就是个乐和,过年过的就是个乐嘛。

  [老北京的年俗]

  正月初四

  传说中,每年正月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因此不宜离家。虽是无稽之谈,但符合人们连续过节中需要有一天在家调整一下的要求,因此老北京有初四不出门的习俗,但是侄子可以去看姑姑。“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姑奶奶在家有地位,是北京民俗特色。

  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箩,所谓折箩,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烧的大杂烩。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风筝

  庙会上的风筝摊数量众多。在老北京眼里,这天上飞的风筝就和嘴里吃的冰糖葫芦、手上抖的空竹一样齐名,是春节里必备的玩意儿。

  老北京玩风筝是有时间“限制”的,春节后庙会上大量上市,但只能卖到清明节。因为过了清明,北京就真正进入了春天,冬闲结束。大人们开始忙春,孩子们则要收收心,开始专心学业。很多风筝在清明前放出去,就把线剪了,真的把风筝“放”了。

  厂甸庙会

  在众多去处里,老北京人逛起来最轻松的要数琉璃厂厂甸。

  清末民初,厂甸庙会场所修建成封闭式新式市场,因在该地曾出土辽代墓志,知此处当时名海王村,故定名为海王村公园。园内平时供游人游览,春节时园内园外皆称厂甸庙会。

  琉璃厂平日冷清,到了正月却格外热闹。从正月初一到十五,长长的东西琉璃厂大街游客如云,各种年货摊档鳞次栉比,一家挨着一家,一眼望不到边。人们爱逛厂甸,是因为正月里京城大小古玩、字画、图书店多在此设摊,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琳琅满目。

  卜卜镫

  现代人看到图中的这些玩具,第一反应可能是“像个葫芦”。其实,那是因为另一件更形似的东西已经不常见了,那就是马镫。这种玩具是用马镫的形和它能发出的声音来命名的,叫“卜卜镫”。

  卜卜镫是玻璃制成的。因为卜卜镫的玻璃很薄,吹动时会发出“卜卜镫”的声音,寓意“步步登高”。不过,这种玻璃制品易碎,小孩子玩有一定危险性,现在已经见不到了。

  打“金钱眼”

  白云观庙会有项传统活动:打“金钱眼”。庙山门内有一石桥,名窝风桥,桥下无水。传说“白云”随风飘,要想云不动,必须桥窝风,故得此名。桥洞两侧各悬一硬纸做的大钱,钱孔内挂一铜铃,游人们以现钞换铜板来打“金钱眼”中的铜铃,俗谓击中者一年诸事如意、平安吉利。

  白云观庙会上还有一个深受喜爱的传统活动:摸石猴。白云观里有三只石猴,摸石猴主要是摸石拱门上的那一只。传说人们摸了它可以祛病、避邪。这个传说其实是出于维持秩序的目的。庙会上男男女女人数众多,难免挤挤蹭蹭。于是就有人创造了“摸石猴”的说法,用石猴引导人们行走的秩序。

  小吃

  庙会上的小吃摊就没有不红火的。

  本版文字 / 本报记者 董少东 供图 / 首都图书馆 秦风老照片馆 老北京网 年俗顾问 / 李滨声

  责编 / 王增民 黄加佳 版式 / 游扬

(责任编辑:UN010)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