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财经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 微博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宁波花费20多年时间培育出亩产943.1公斤超级稻

2012年02月28日00:32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提要] 宁波市农科院副院长马荣荣,带领团队研究出籼粳杂交晚稻甬优12号,且在2011年取得了亩产943.1公斤的佳绩,与袁隆平的超级稻相媲美。马荣荣在研究时曾向袁隆平寻求帮助,但在当时,研究成功被袁隆平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针对目前的耕地现状,马荣荣表示,假如像现在这样对土地的占有基本属于失控状态,那粮食安全的威胁是很大的…[我来说两句]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芳 ●施建表︱浙江报道

  今年的一号文件确定,未来养活14亿国民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农业科技创新。“这几乎是唯一的出路,尤其是像宁波这样人多地少的城市。”宁波市农业局局长鲍尧品甚至认为,政策还应该再早一些出台。

  基本失控的土地

  这位局长非常头疼,他所在的宁波市常住人口大约1000万;耕地总面积大约为360万亩,其中基本农田310万亩,但通过占补平衡回来的土地,真正能种的大约只有260万亩左右。“要在260万亩左右的土地上供养10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不靠科技提高亩产解决得了吗?解决不了的。”

  在过去多年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大量的耕地变成了厂房、高楼或公路。“苏南、苏北、浙北,连片的千亩以上的良田已经看不到了。消失的往往是良田,留下的或是通过占补平衡回来的耕地,质量很差。”宁波市农科院副院长马荣荣认为,尽管国家已经实施了最严格的土地资源政策,但未来耕地被腾挪出一部分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这个趋势仍然不会改变。他不无担忧地表示,“假如像现在这样对土地的占有基本属于失控状态,那粮食安全的威胁是很大的。”

  整个中国,用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鲍尧品感慨,中国人口实在太多,土地实在太少,有效土地则更少。“保住18亿亩红线,这是一种理想,但能不能保住,还要打一个问号。”而且,区域之间也很不平衡。“粮食供给能力较强的省份是黑龙江、江西和安徽。上海的粮食自给能力不足10%,90%要靠省外;浙江只能自给三分之一;北京、天津、广东、福建等等这些省份均不能自足;苏南的供给能力在不断下降。”马荣荣说,这样的基础很薄弱,经不起任何风险。

  但这就是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做了袁隆平认为不可能的事

  马荣荣一直致力于旨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水稻杂交研究,并且卓有成效。

  2011年,马荣荣及他的团队以甬优4号、甬优6号等为核心内容的“甬粳2号A及所配籼粳杂交晚稻新组合选育及产业化”成果,被鉴定为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与推广应用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因而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在一个致力于工业化的国家当然很不容易。

  其中,籼粳杂交晚稻甬优12号经受住了各种气候条件的考验,连续四年摘取浙江省晚稻单产桂冠,2011年甚至取得了亩产943.1公斤的佳绩,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超级稻相媲美。

  而这曾被袁隆平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上世纪80年代初,刚毕业的马荣荣被分配到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早在1988年,宁波市科技局就对“杂交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立项。马荣荣他们成立了一个五六人的研究团队,一起攻关。

  2000年到2004年,他们经历了最艰难的时期,整整四年,没有一分钱经费。“那时候,政府的经费都调到其他产业去了。当时即使最好的时候,政府的经费支持每年也只有20万,因此做研究的人必须自己要有赚钱的能力,政府的钱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不能完全依靠,因为政府不可能长期支持你。”马荣荣说,这个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

  于是,他们在宁波较早地推行了研究与经营相结合的模式,即科研院所与种子公司合作,谈好利益分配,前者负责育种,后者负责生产、推广和销售,赚到的钱其中一部分投入到研究,那是科研经费最主要的来源。“当时在全国尚无先例,国内其他单位都达不到我们这样的经费水平。”现在看来,这仍然是一种被证明有效的模式,并逐渐被在全国推广开来。

  刚开始研究新品种之后的市场推广并不容易。“新品种是好还是坏,产量是高还是低,农民完全不知道,要说服他们使用你的新品种很难。”1999年到2003年这五年,每年春节后、春耕前的几天,马荣荣他们都要挨个乡镇跑去向农民推销种苗,将宁波市的100多个乡镇全部跑两遍,跟农民说,“种子先放你这里,给你免费种着,种好了你来找我。”

  “条件最差的时候,乘着公交车跑,条件稍好的时候,开着皮卡车跑,再好一些的时候,开着轿车跑,现在已经不用跑了,等着人家上门来买。”马荣荣说。

  马荣荣在研究籼粳杂交的时候曾向袁隆平寻求过帮助,但在当时,袁隆平认为,稳定的籼粳亚种之间的杂交不可能实现。“不稳定,生产安全性不过关,也就是没有前途。袁先生劝大家不要搞这个东西了。”确实,当初很多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都无法实现在生产上的应用,包括马荣荣在内。所不同的是,其他人都放弃了,马荣荣坚持了下来。

  如今,籼粳水稻亚种间的杂交从设想变成了现实,并且大面积、长时间验证了它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而且,米质优,口感好,综合了粳稻和籼稻的优势。终被专家组定位为“国际领先水平”。

  “这些年下来,马荣荣把许多技术性、瓶颈性的问题都一一解决了,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鲍尧品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袁先生后来对此非常肯定,承认了自己原来的观点不对。他表现出了一个科学家的胸怀,令人敬佩。”

  留住人才比农业创新还难

  二十几年来,马荣荣的研究团队已经育成了甬系17个品种的杂交水稻,并且推广至长江中下游流域、江淮平原及华南稻区的浙、闽、桂、鄂、赣、皖等10省(市、区)。

  然而,人才的严重紧缺成为了未来发展的一个障碍。

  马荣荣是浙江省的人大代表,每次开会,其他行业的人都会问,“老马,你们这样种田,一亩田有多少收入?”马说,一亩利润700块钱。他们很惊讶,怎么才这么一点点钱?“种一亩花卉利润8万块,种蔬菜、水果一亩利润8000块,工业的利润则是千百万计,而我们只有700块。干到了今天,我竟连一套房子也买不起。”马荣荣难免惆怅。

  “这三十年,农业人才流失相当严峻,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人们宁愿下煤矿挖煤也不愿意种田了。”马荣荣感慨,他的研究所招人,一年比一年难。“前几年还招得到,现在基本招不到了。”

  国家出台了两条政策:提价和补贴,以吸引一部分精英到这个传统产业,“否则它将彻底崩溃”。宁波方面也在想办法努力留住农业领域的人才。

  “编制紧缺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高端人才因为没有编制都不愿意来。”鲍尧品颇感无奈,“我也无能为力,只能在体制外做工作,只能用钱来解决问题。”他琢磨出了一个方案:每一个毕业的大学生只要在农业领域就业创业,宁波市、县二级财政就给予每人每年两万元的补助。例如,承包50亩地搞一个小农场,就算是创业。目前已经吸引了300个大学生进来,每年补600万。他希望未来能够达到1000人,“若每个农场里有两三个大学生,技术推广就不成问题了。”

  这个办法正被借鉴在浙江全省推广,但其他地方的补助标准和力度与宁波市相距甚远。“其他地方每人补5000,且只补三年,宁波的规定是,只要人在就一直补下去。”鲍尧品说,他很庆幸,因为宁波市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他的很多决策都得到了支持。

  “但相比其他行业,农业的条件还是太差。”鲍尧品立志,未来将在改善这些从业者的生产、生活上下工夫。
(责任编辑:UN100)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