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云南百年一旱,2011年一张3名小学生喝脏水度日的照片引发了外界对旱区学校的关注。如今,在“彩云之南”3年连旱的现实下,干渴的学校面临的窘境已远非送上一桶清水就能解决。
窘境已影响了云南15个州市315.4万人,但解决旱区缺水的过程中却不经意间透露出微妙的矛盾。
早报记者 于松 发自云南武定
48岁的孙加斌,为远道而来的媒体记者倒上了一杯水。他的办公室放有蚕豆与糖果,但遭遇3年干旱后,一杯白开水已成了他的待客珍品。
孙加斌是云南武定县万德乡五一小学的校长。但他这个校长已被干旱搞得灰头土脸:干旱缺水,新学期不得不将18名学生转移分流到了3公里外的万德乡中心小学;过着今天有水明天就可能缺水的日子,再旱几个月,五一小学或将因“缺水”整体搬迁。
开学首日差点被旱逼停
五一小学,地处武定县城北部,距县城120公里。该校始建于1972年,1995年地震后重建,2001年与2009年曾扩建。
不过,学校并不大,由三幢小楼组成(教学、宿舍与食堂),中间有一水泥砌成的篮球场。本月22日下午4时,3年级的30名学生正分成3组,轮流拍着篮球绕着球场练习运球奔跑。
不久,一辆农用三轮车载着6桶清水驶入了校门。透明的清水显然比篮球还有吸引力,十多名学生迅速围了上来,目送着运水男子将清水送进食堂。
5分钟后,食堂内水盆、水桶、瓦罐等大大小小13件储水容器都被灌满。孙加斌到食堂转了一圈后喜上眉梢。他说,这些水可供师生维持半天的生活了。
原本,五一小学与万德村委会北片区、支卧村村南面片区约1500人共饮一股龙潭水,2010年抗百年一旱时还增建了一个30立方米大的蓄水池。然而,接连3年的干旱,水源已枯竭,自来水断了水,2个蓄水池也干了底。
孙加斌称,2010年以来该校陆续断水多次;龙年春节前,学校已彻底无水可用;春节期间,守校的老师不得不跑到3公里外背水吃。
但“缺水”问题还是在今年2月12日开学的第一天“爆发”了。全校68名学生,4名工作人员(3名教师,一名炊事员)的用水靠教职人员背水已变得不现实。
孙加斌说,他当时急得直挠头,只好拖着肥胖的身体在外四处求助。幸好,学校附近的村民付佐权在得知消息后主动帮学校从3里外的乡镇拉水供学校师生使用,这才避免了开学首日即被干旱逼停的尴尬。
同乡村完小也“吃水难”
然而,村民的临时送水并不能有效解决学校72个人的吃水问题。
孙加斌说,他找到了乡中心小学与当地的主管部门,也召集过学生家长们开家长会商议。
恰巧,该校一年级和学前班的代课教师因身体不适病退。最终,学校在2月14日为了保障正常教学,将一年级和学前班的18名学生暂时分流到了乡中心小学。
孙加斌称,他并不想失去这18名学生,主管部门也曾作了一套方案:调一名教师入五一小学。然而,“水”因素却最终否决了这套方案,而18名学生家长也愿意将孩子送进水源丰富的乡中心小学。
此前,这18名学生尚有6人走读,但分流到乡中心小学后,因路途增加,这6名学生已被迫选择了住校学习。不过,孙加斌认为“这个没办法的事”其实也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多一口人,就增了一分送水难度”。依每人每天用水3公斤计算,减少18个人,五一小学一天就减少了54公斤的用水量。
其实,早在2月中旬,武定县教育部门就曾做过一个五一小学师生吃水难的解决方案:学校师生集体合并到乡中心小学。不过,这一方案并未实施。
2月16日,乡中心小学校长李国俊通过朋友在网上发帖称,五一小学剩余的师生“实在没法合并到其他学校”。而23日李国俊告诉早报记者:万德乡其他3所村完小也出现了吃水难题。
2月中旬,五一小学考虑到还有3-4个月才进入丰水期,不能让好心的村民送水还吃亏,于是和付佐权达成口头协议:由付佐权每天给学校送水2次,每次付给他30元。
然而,另一个难题又来了:一天送水费60元,4个月就是7200元,这对于五一小学来说是一笔极大的数目。于是,有教职人员上网发帖希望爱心人士、团体或企业帮助学校渡过难关。
23日上午,万德乡副乡长艾小金告诉早报记者:政府已经了解到五一小学的“吃水难”,现已对送水人给予了财政补助,暂时确保了学校正常用水。
艾小金说,政府还争取了资金,在五一小学周边进行水源勘测,力争彻底解决学校的吃水难题。
不过,节约用水已在五一小学全面展开。孙加斌说,他给学生们强调,每人一天3公斤的用水量,包括吃饭、喝水、洗脸、洗脚。3公斤保量,就是6瓶500ml矿泉水的量。孙加斌也觉得少了点,但是“我也没有办法”。
22日晚8时30分,就寝前夕。学生们拿着洗脚盆跑到校内蓄水池舀水洗脚,洗完后,他们又小跑着将洗脚水倒进了校内的树坑或菜地。他们清楚,洗脚水是不可以浪费的,“(校内的)树木、小草需要水”。
缺水逼得纷纷举家外出
五一小学,原本并不小。孙加斌说,学生高峰时一度有350人。然而,近几年学校的在校人数一直在缩减,如今仅剩50人。
孙加斌称学校曾就此做过调查,并确认了三个原因:干旱、撤点并校、人口负增长。2007年,五一小学的五、六年级被撤点并校到了乡中心小学,其余年份则主要受干旱与人口负增长的影响。孙加斌经计算:在校生流失中的2/3的被撤点并校,另外1/3“跟家长外出”。
孙加斌清楚地记得,2009年,学校尚有130多人,但2010年为“一百零几人”,2011年仅剩下90多人,今年则更少,分流后仅剩下了50人。
孙加斌等教职人员每年都会进行入户调查。他称:连续3年的干旱对学校的影响很大,那“1/3跟家长外出”的,大都是因干旱家长才携家带口外出的。
孙加斌的这一说法得到了附近村民的认同。万德村、支卧村等村的村民告诉早报记者:3年来,尤其是今年,村里因干旱拖家带口外出打工的人数“成倍增长”。而胜德村委会主任李贵忠称,2011年该村委会在外打工不足370人,今年已增至465人,最大的原因就是“家里太旱了”。
艾小金说,万德乡今年曾专门做过调查,发现今年外出打工人员较去年翻倍。如:正月初一至十五,去年平均每天向外发车4车次,今年已增到9车次;外出形式也由以前的青壮年外出变成了举家外出,“干旱缺水是主因”。
如今,孙加斌尚有两个担忧:再旱下去,学校的在校生会越来越少;再无有效降雨,五一小学或将真的整体搬迁。
早报记者实地采访中发现:万德乡的另外3所村完小,如今也都面临着五一小学的尴尬,都存在着整体或部分学生合并到中心小学的可能性。就此,万德乡中心小学校长李国俊称:乡中心小学点多面广,压力大。
记者观察
距金沙江不过2公里,却吃不上水
早报讯 “彩云之南”3年连旱,致使金沙江畔的万德乡,这个原本是梯田覆盖的水乡,变得满目疮痍。
副乡长艾小金说,乡里的自来水几乎“弹尽粮绝”。从水库引来的自来水时有时无,根本没指望。目前,全乡108个村,有28个村人畜饮水告急;乡里虽有很多水库,可是蓄水量还不足一半,能引出水的几乎快断流了。
本月22日晚,早报记者在万德乡住了一宿,但23日醒来时发现宾馆房间内的自来水管断水,没法洗脸刷牙。
其实,乡里并非没有水源。只是需从17公里外的水库调水,要380万元。
艾小金说:全乡6160亩水地,今年也将“水改旱”,其中的4417亩变为旱地;3年连旱,对当地农民的种地收入是一次致命的打击。
谁能想到,干渴的万德乡就在金沙江上。站在万德乡大咪支村的村头,脚下2公里就是江水滔滔的金沙江。不过,村民们却看得到,喝不到。沿着山间小道,一个来回至少大半天时间。
武定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余潮江告诉早报记者:取金沙江水来解决干旱,只能是天方夜谭;如果要想把金沙江水抽取上来,至少需要5级泵站,不算建设成本,即便是运水成本也会在每立方米20元。
“与其调金沙江水,还不如把这个钱给农户,让他们到外地运水。”余潮江说。因此,取金沙江水根本不现实,只能靠人背马驮解决燃眉之需。
余潮江说,武定县干旱最严重的4个乡镇均在金沙江沿岸,因为山高路险,人群农田集中在山腰之上,一旦连旱,水库蓄水不足,将是致命打击。
随着干旱持续,旱区内干旱与抗旱的事例也在逐渐发人深思。2010年,上级党委政府曾投入资金73.2万元对万德乡集镇供水工程实施改造。当时经过勘测决定从团碑村委会罗以都河团碑大石桥处取水,架设了长8350米、管直径80-100毫米的热镀锌钢管输水管道,于当年3月22日成功通水,解决了该乡集镇及17个村民小组6373人、2124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然而,曾经通水的取水点因为持续干旱蓄水量严重不足,钢管即将变成“干管”;没有活水补给,新建的水泥引水渠也无力地趴在梯田上方,成了摆设。
是预想不足,还是老天故意作梗?争论还在继续。于松